斜插茱萸醉瑶台吧 关注:320贴子:21,903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释义(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笔者对于三心不可得的评述:
     过去只剩回忆,了不可得,未来还没到来,只有畅想,人脑杂念似瀑布,一秒几百念头,此又称意识流,瞬间即誓,刚想抓住,早就流逝,也了不得到。既然如此,心定如镜子,“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熟练之后就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楼2008-07-11 11:12回复
    搜索到一好文,觉得解释得不错,推荐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云∶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起,瞥然已过,若追寻之,无有处所,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亦无相,亦了不可得,若谓可得,真心却又成为妄心。 

    既然过去心不可得,便应该没有冤家,为什麽还有怨?因为我们还未达到「不可得」。既然过去心不可得,一切罪都不可得,为什麽还有罪?因为还未达到「不可得」,所以还有罪。若果了达过去心不可得,罪亦不可得,一切罪即时灭;但是我们仍然是「有所得」,所以罪亦有所得。所谓「了知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了达「不可得」,业障空;未了达「不可得」,必须还宿债。 

    「现在心不可得」者,现在妄心无相,所以不可得,识得现在心非心,是名真心,但真心亦了不可得,若谓现在真心可得,真亦变成妄。 

    现在心亦不住,住则可得,不住则不可得,犹如流水不停,流水不可得,现在心刹那不住,刹那时都不可得。傅大士云∶「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我们的一念心,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如何可得?生灭快得很,如何可以得到它?一弹指间有九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过去灭无灭,未来生不生,常作如是观,真妄坦然平。」所以觅现在心了不可得,例如芭蕉,层层剥去,最后芭蕉树亦不可得。心亦如是,好像现在有一个心---善心、恶心、种种心---以般若波罗蜜观之,最后,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云「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的妄心亦是无相,亦了不可得。试寻一下明天的心,明天准备作什麽?诵法华经?诵法华经的心在那里?试观一下,观得清清楚楚。或者又观一下明天过堂的心、明早上殿的心,观之亦是不可得。 

    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心!

    转载自:http://wjna.blogbus.com/logs/13465731.html


    2楼2008-07-11 11:12
    回复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转)
       朋友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感到不可思议。这句话确实不能以“思”而“议”,我以自己读经的一点浅薄认识,不惴冒昧,拿出来献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源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释迦牟尼佛与其大弟子须菩提长老的一段对话,原文是这样的: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楼2008-07-11 11:29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山东5楼2009-12-19 21:44
        回复
          • 222.131.33.*
          南无阿弥陀佛


          6楼2009-12-30 19:26
          回复
            世尊从时间上方便说让体会没有我们认为的心可寻 熄灭妄想. 我们能想到的 能看到的 都是本我的体现 这样来 这样去   看看觉林菩萨偈


            7楼2010-05-26 19:49
            回复
              “不回忆过去,不执著现在,不憧憬未来。”玄妙!可惜忘记是谁讲的了。


              9楼2011-08-01 18:49
              回复
                这里的心应该指的是执着心,不要执着过去的不快,现在的逆境,未来的忧愁。
                只是单纯的存在,哈哈,没读过佛,说的不对还请指教。


                10楼2011-08-18 21:26
                收起回复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可再来;现在不可预料,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将来的变化万千,不要操心~


                  IP属地:湖北11楼2011-08-19 17:36
                  回复
                    宣室志-杨叟
                    乾元初,会稽民有杨叟者,家以资产丰赡闻于郡中。一日,叟将死,卧而呻吟,且仅数月。叟有子曰宗素,以孝行称于里人。迨其父病,罄其产以求医术。后得陈生者,究其原:“是翁之病心也。盖以财产既多,其心为利所运。故心已离去其身。非食生人心,不可以补之。而天下生人之心,焉可致耶如是,则非吾之所知也。”宗素既闻之,以为生心,故不可得也,独修浮图氏法,庶可以间其疾。即召僧转经,命工图铸其像,已而自赍食,诣郡中佛寺饭僧。斋
                      一日,因挈食去,误入一山迳中,见山下有石龛,龛有胡僧,貌甚老而枯瘠,衣褐毛缕成袈裟,踞于磐石上。宗素以为异人,即礼而问曰:“师,何人也独处穷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又无侍者,不惧山野之兽,有害于师乎不然,是得释氏之术者耶!”僧曰:“吾本是袁氏。祖世居巴山,其后子孙,或在弋阳,散游诸山谷中,尽能绍修祖业,为林泉逸士,极得吟啸。人好为诗者,多称其善吟啸,于是稍闻于天下。有孙氏,亦族也,则多游豪贵之门。亦以善谈谑,故又以之游于市肆间,每一戏,能使人获其利焉。独吾好浮图氏,脱尘俗,栖心岩谷中不动,而在此且有年矣。常慕歌利王割截身体及菩提投崖以伺饿虎,故吾啖橡栗,饮流泉,恨未有虎狼噬吾。吾亦甘受之。”宗素因告曰:“师真至人,能舍其身而不顾,将以饲山兽,可谓仁勇俱极矣。虽然,弟子父有疾已数月,进而不瘳,某夙夜忧迫,计无所出。有医者云,是心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固不可得而愈矣。今师能弃身于豺虎以救其馁,岂若舍命于人以惠其生乎愿师详之。”僧曰:“诚如是,果吾之志也。檀越为父而求吾,吾岂有不可之意。且吾以身委于野兽,曷若惠人之生乎然今日尚未食,愿致一饭而后死也。”宗素且喜且谢,即以所挈食置于前。僧食之立尽,而又曰:“吾既食矣,当亦奉教,然俟吾礼四方之圣也。”于是整其衣,出龛而礼。礼东方已毕,忽跃而腾上一高树。宗素以为神通变化,殆不可测。俄召宗素,厉而问曰:“檀越向者所求何也?”宗素曰:“愿得生人心,以疗吾父疾。”僧曰:“檀越所愿者,吾已许焉。今欲先说《金刚经》之奥义,且闻乎?”宗素曰:“某素尚浮图氏,今日获遇吾师,安敢不听乎?”僧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见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言已,忽跳跃大呼,化为一猿而去。宗素惊异,惶骇而归。


                    12楼2011-10-04 09:58
                    收起回复
                      胡僧的解释深刻!


                      13楼2011-10-04 11:41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15楼2011-10-10 15:35
                        回复
                          说的好


                          16楼2011-12-08 08:45
                          回复
                            好~


                            IP属地:广西17楼2011-12-10 1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