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很衰弱,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奥斯曼帝国中央权力弱化(或者是权力分散)。从表面看,此时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仍然辽阔,从阿尔及利亚到也门,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厄立特里亚到巴士拉,人口达到3000万(1800年前后);实际上,伊斯坦布尔的政府权力能控制的只有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素丹领地的其余部分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地方总督、酋长等实权人物拥有军队,推行自己的管理方式。如埃及的各级机关几乎被马木鲁克控制,出现割据,拿破仑入侵及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加快了埃及脱离帝国的步伐。而北非和阿拉伯半岛,当地人对部落的认同超出对国家的认同,对酋长的忠诚超出对素丹的效忠。奥斯曼素丹名义上统治着整个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只对汉志、也门实行统治,而且是通过麦加谢里夫地方权力的支持才实现的。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的统治遇到的最大挑战,使瓦哈比教派的影响迅速扩大,而纳季德的沙特家族接受了瓦哈比教,形成了与麦加谢里夫相对抗的势力。
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外敌入侵,内部分裂。首先,属国和行省掀起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斗争,要求独立。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埃及行省“闹独立”,后被英国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属地,在列强的干预和操纵下获得独立或被奥匈帝国吞并,脱离了奥斯曼帝国。其次,西方列强插手奥斯曼帝国内政,素丹政府穷于应付。尤其俄国的领土野心,使得奥斯曼政府把寻求帝国安全放在首位。奥斯曼帝国税源不足,国库空虚,而维持皇室腐朽生活和庞大的官僚机构开支,所需费用巨大,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弥补财政的亏空。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试图实现西化改革,富国强兵。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都需要资金,只能向列强借款,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依附于西方国家。奇妙的是,奥斯曼帝国从1699年转入防御到1918年瓦解,衰退的过程持续了220年(被称为“漫长的衰退”)。虽遭受列强侵略,可在1918年之前奥斯曼帝国并没有丧失主权。不过,由让欧洲人害怕的大帝国,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病夫,昔日的强大与此时的衰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