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准备功:(百日筑基)
第一式 无极松静(静息)
无极松静为道家内功之首层,亦称坐忘、闭气或胎息。肺为气之腑,气乃力之君,无极松静以不动之道致气,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息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以此生气,则得老子“无为”之法也。丹书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起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长”,可见无极松静实道门内功万法之宗也,故功家亦谓之炼己。有己始可以有本体,而后可以有用焉。
其法为:两脚开步站立,相距与肩同宽,含胸拔背,手自然下垂,领顶竖项,坠尾开胯,命门略后顶,脊柱督脉两旁向两侧略开,圆裆提肛,松腘踩匀。会阴、两腋、下颌部如各夹一小气球状,凝神会意,抛却万念,虚灵内含,神志安祥鼻息自然。(此内家拳浑圆势,为螺旋缠闭门内功及拳架的基本体态要求,须贯穿始终,本无需多说重复。而此后动静桩功及拳架说明仍一再赘言者,仅为其重要性强调,学者能不时自查乎行走坐卧运功间,当能体谅述者用心之诚苦。)
而后放松身体前后左右及身柱中轴,从头到足渐次松开头顶、前额、两腮、口、前颈、胸、上腹、小腹、两大腿前面、两小腿前面、两脚;头顶、后枕部、后颈、背、腰、臀、两大腿后面、两小腿后面、两脚;头顶、头之两侧、颈之两侧、两肩、两上臂、两小臂、两手、十指,两腋、腰两侧、两胯部、两大腿外面、两小腿外面、两脚、脚趾;泥丸(脑中)、喉(颈中)、心(胸中)、胃(上腹正中)、脐后肾前(腹正中)、会阴、两大腿内侧、两小腿内侧、两涌泉。各线放松时,眼与意识微内视随之。每视一处,或微有酥麻之感,甚觉良好。从上至下放松时,有天降细雨、洗涤除尽体内外尘垢之舒适,则为得法。
第一式 无极松静(静息)
无极松静为道家内功之首层,亦称坐忘、闭气或胎息。肺为气之腑,气乃力之君,无极松静以不动之道致气,盖心与气本属一体,古语所谓息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以此生气,则得老子“无为”之法也。丹书曰:“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起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长”,可见无极松静实道门内功万法之宗也,故功家亦谓之炼己。有己始可以有本体,而后可以有用焉。
其法为:两脚开步站立,相距与肩同宽,含胸拔背,手自然下垂,领顶竖项,坠尾开胯,命门略后顶,脊柱督脉两旁向两侧略开,圆裆提肛,松腘踩匀。会阴、两腋、下颌部如各夹一小气球状,凝神会意,抛却万念,虚灵内含,神志安祥鼻息自然。(此内家拳浑圆势,为螺旋缠闭门内功及拳架的基本体态要求,须贯穿始终,本无需多说重复。而此后动静桩功及拳架说明仍一再赘言者,仅为其重要性强调,学者能不时自查乎行走坐卧运功间,当能体谅述者用心之诚苦。)
而后放松身体前后左右及身柱中轴,从头到足渐次松开头顶、前额、两腮、口、前颈、胸、上腹、小腹、两大腿前面、两小腿前面、两脚;头顶、后枕部、后颈、背、腰、臀、两大腿后面、两小腿后面、两脚;头顶、头之两侧、颈之两侧、两肩、两上臂、两小臂、两手、十指,两腋、腰两侧、两胯部、两大腿外面、两小腿外面、两脚、脚趾;泥丸(脑中)、喉(颈中)、心(胸中)、胃(上腹正中)、脐后肾前(腹正中)、会阴、两大腿内侧、两小腿内侧、两涌泉。各线放松时,眼与意识微内视随之。每视一处,或微有酥麻之感,甚觉良好。从上至下放松时,有天降细雨、洗涤除尽体内外尘垢之舒适,则为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