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嘻啦睿思吧 关注:10贴子:426
  • 8回复贴,共1

(转载)浅谈道教忏悔的修持------楼嘉咏道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转自道教之音网站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html


1楼2016-02-13 18:30回复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
    讲经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抱拳,各禀丹诚,恭迎三宝。
    一心奉请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
    一心奉请上清真境,大罗灵宝天尊。
    一心奉请太清仙境,大罗道德天尊。
    恭望大道天慈,鹤驾鸾舆,降临法会。
    各位今日大家有缘,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阎浮提世界的大事因缘。我在这里讲经,讲哪一部经典呢?今天我讲的经文是出自《玉皇经》中的“忏悔经”。我先讽诵今天要讲的经文:
    长跪忏悔
    臣等自从无始劫,无明烦恼覆真心。
    常行杀盗与淫邪,两舌妄言并绮语。
    诽谤大乘真正教,斗乱亲朋离间人。
    贪嗔痴暗纵三心,喜怒爱恶增七慢。
    历劫罪根难记忆,多生业垢不能量。
    皈依上圣大慈悲,发露真心伸忏悔。
    万劫千生诸罪垢,愿从忏悔悉消除。
    将此身心奉上真,惟愿罪根悉原宥。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html


    2楼2016-02-13 18:31
    回复

      三、罪根的源由是什么?
      关于罪根的源由经文上说的很明白,主要聚集有以下几种源由:
      1、由无明烦恼而来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无明”?《皇经集注》上说:“人性本明,因事物动心,自己遮蔽,不能返观内照,起了妄念,故曰无明烦恼”。 《清静经》云:“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经文的意思是说人执着万物(被外物所惑),就会产生贪求之心,贪求之心既生,就是烦恼。由烦恼而起妄想,使得身心忧悲痛苦,于是遭到浊秽与侮辱,飘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远沉沦在广大无边的苦海之中。经文“无明烦恼覆真心”的意思是说,我等无始以来是非不明。然人的自然天性是清明的,但是在应物的时候迷失了自己本来的真性,起了妄念。因为无明心生起,烦乱恨恼,倾丧真心,所以叫覆真心。真心常在,虽无丧失,因为无明烦恼的原故,于是变的昏暗蔽锢。如物被覆蒙不见,去了,自然现出本来面目。就像中天的宝月一样,而被迷云遮蔽了本性的光明。
      2、从“十恶”中来
      经文上说:“常行杀盗与淫邪,两舌妄言并绮语。诽谤大乘真正教,斗乱亲朋离间人,贪嗔痴暗纵三心。这些罪业道教称为“十恶”。《初真戒说》上说十恶指:“贪、嗔、痴、淫、杀、盗、恶口、绮语、两舌、妄言”。其中贪嗔痴属心业,杀盗淫属身业、恶口、两舌、妄言属口业。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2.html


      5楼2016-02-13 18:33
      回复
        心业第二大罪就是“嗔”。《敲爻歌》说:“嗔不除,态不改,堕入生死轮回海”。这句话是说嗔恨为碍道之物,必须狠力除去也。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因为人有了嗔恨之心,如同蛇蝎一样,剧毒结于心胸,时间长了就变成蛊病,伤生损命,为祸甚烈,外而损人,内而坏己,无医可治。要治此嗔恨之心,度量必须要如同天一样的广阔无边,醇厚要如地样的无物不载,容纳要像海一样的众水朝宗。修行之人如心源如天之量,如地之厚,如海之宽,这便是无事仙人。量大则福大,量小则福小,比如生活在穷苦日子里,就是受冻受馁,也知道是命,总不生嗔恨之心,要安贫而乐道。如遇患难之时,就是受魔考,也知道有定数,总不生退悔之心,任从天断。如果有人毁我谤我,不与他争辩,时间长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人辱我骂我,总不听他,让他由他,让不过去,就避他一着。今生为人轻贱,即消前世罪孽,任他百般遭踏,只是替我消孽,我得了便宜,他还堕了一身罪。修行人心中要有容人之大量,才好做工夫。如果今日争长短,明日对是非,自己招惹了一肚子气,扰乱了心思,自寻烦恼。总要把是非长短,颠倒错乱的杂事,一起放下,只要问心无愧,何妨自己吃亏。倘若心肠窄小,眼皮浅薄,总是看见人家不是,讲人家不好,自己吃不得一点亏,容不得一点事,张口议论是非长短,如何能全功果,享清福呢?邱祖说“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修行人如好动火,好生气,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烧万重青山,不怕你天大功劳,只要一把无明火,就烧完了。世间糊涂学人,不知嗔恨之害事最大。或遇到了处境不顺而生嗔恨,或所谋不遂而生嗔恨,或因物有失而生嗔恨,或妒人之能而生嗔恨,或情性不投而生嗔恨,或衣食不足而生嗔恨,或为人触犯而生嗔恨,或记小人过而生嗔恨,或求人不应而生嗔恨,或人不顺己而生嗔恨,凡是种种,不可一一言说。嗔恨于外则能害其事,于内则能伤其真,务须内外干干净净。要学度量,灭嗔恨,全在发怒时能忍。古人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大事忍过去,可以免祸;遇小事忍过去,省得烦恼;遇小人忍过去,不招怨恨,忍而又忍,久则心平气和,自然不发怒了。且看红尘世界,事非成败转眼即空,本无可争,更不必怒。况修行如同桌吃饭,各修来因。各了各愿,各尽各心。时时检点,刻刻提撕,管住自己正事,哪有闲工夫去争强斗勇,计较是非,妄生嗔恨呢?
        善男子、善女人:此嗔恨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2.html


        7楼2016-02-13 18:34
        回复
          心业大罪第三是“痴”。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个“痴”是由“嗔”而生发的。“痴”就是愚痴,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不明自然的常理。《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是自然规律的意思,“明”是指有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聪明,而是明了自然客观规律的大智慧。人如果没有这种大智慧,就会陷入愚痴的深渊,继而做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来,这样必定会带来灾祸。如同一个人,贪心别人的财物,却一直求之不得,于是内心充满了嗔恨,因为在嗔恨的驱使下用凶器去伤害于别人。你说这种行为愚痴不愚痴,杀人偿命的道理他并不是不知道。当别人倒在血泊之中的时候,这时才意识到了自己做了最傻的事情,是那么的愚痴。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在嗔恨的驱使下让他丧失了理智,你说愚痴可怕不可怕。你们看那绑匪劫持人质时,无论公安人员如何劝说,却认假为真,认幻为实,不能猛然转念,放下屠刀。如果这个时候能悬崖勒马则罪亦少减。然其嗔恨妄生愚痴,听不得半句真言,闻不了一句实话,挺而走险,伤人害己,可不悲哉!
          善男子、善女人:此愚痴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2.html


          8楼2016-02-13 18:34
          回复

            (三)、口业大罪“妄言、绮语、两舌、骂詈”。《老君戒经》曰:“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反复、两舌”。《易曰》“:艮其辅,言有序”。又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圣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道祖曰:“闭其兑,塞其门,终身不勤”。此皆教人谨言,而不可妄言也。修行人要老实致诚,当说的话,有一句,不必别添枝叶。不当说的话,缄口莫言,若牵扯是非,花言巧语,当面虚哄好听,背后行奸作怪,此等人纵有小能干,意浮而不实,带罪不轻。修行之人,最忌多说话,一则伤神气,二者惹是非,除劝善化人之外,总在装痴呆好。十二时中,回光搭桥,静穆修真,对人不语。那有闲工夫,说话谈笑,躭搁时辰。看到人家好处,学他榜样,看到人家坏处,就要自己警诫。常当赞服人长,自讼己短。闲谈莫论人非,静座常思己过。切忌恶口伤人,必遭恶报,谗口害人者,必有天遣。修行人切莫讲习俗语,乱讲散话,退人善念,误人好事,罪在不赦,一言之坏,即堕地狱。
            善男子、善女人:此口业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3.html


            11楼2016-02-13 18:37
            回复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我上面所说的“十恶”,是我们常常因为无名烦恼而造心业,再由心识带动身和口造下无边无际的恶业。经上说人从无始劫以来,由无明烦恼而造心业,再由心业造杀盗淫和造两舌妄言并绮语、诽谤正教、斗乱亲朋等恶业。因贪嗔痴发心身口三业,心身口统统都在造业了。这样从无始劫以来的罪孽多的难以记忆,无量无边。我们一般是在又在不知不觉中造业,造业从来不中断,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造业。我们想恶业多,善业少。起心动念总是想自己的多,想别人的少,多半都是损人利己,这是恶因,起过几个念头损己利人呢?心在不断地胡思乱想,口在不断地胡说八道、身在不断地胡作非为。胡思乱想的结果落实到身上胡作非为和口上的胡说八道。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3.html


              12楼2016-02-13 18:37
              回复
                3、从“七慢”中来。
                经上说:“喜怒爱恶增七慢”。《皇经集注》上引刘朗然祖师“七慢”说,这七慢是指:
                一、慕浮华,不求大道,为狂慢。
                二、恣肆恶念,不信罪福,为悖慢。
                三、沉迷幻妄,不皈正法,为褻慢。
                四、乐纵凡情、不亲正人、为傲熳。
                五、匿怨妬横,不畏法典,为怠慢。
                六、纵情恣欲,不保身体,为惰慢。
                七、厌恶不辍,不登善地,不畏神明,为侮慢。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3.html


                13楼2016-02-13 18:38
                回复
                  四、如何忏悔?
                  1、礼忏。
                  礼忏也叫拜忏。道教有很多忏仪,如玉皇忏、三官忏、真武忏等等。礼这些忏是祖师慈悲方便,悯救众生的宽宥法门,在虔诚的礼拜中,忏涤罪愆,以达到罪灭福生的目的。宝忏有二种组成形式,一种就是忏文和诸天尊圣号;一种就是忏文和经句,但在拜的过程中,哪位祖师的宝忏就在经句后加这位祖师圣号。《宝忏》中称诵天尊圣号,是“唱”和“拜”的形式,唱的同时一句圣号一跪拜。通过逐一拜诵诸天尊圣号以求忏悔,故称之为“拜忏”,拜过之后再反回来吟诵。道教的宝忏有很多品类,日常忏悔用的最多是《玉皇忏》。这部宝忏是天界雷部辛天君所演,共分十段。即启忏、赞叹、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满愿、成真、结意、回向。从这个排列来看,首先是表明礼忏的斋意和赞叹神的功德,继而除罪断障,以达到通过忏悔布而获得消灾集福,满愿成真的目的。
                  有一幅礼忏的对联是这么说的:“两目注观,必字字行行而有圣;一心皈慕,声声拜拜岂无神”。这幅对联是对礼忏者的基本要求,即“敬神如神在”,第二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重了“神”存在的内涵。礼忏时,礼忏人虽然眼观宝忏,但最重要的还是“一心皈幕”,只有这样礼忏才能达到罪灭福生的效果,这是每个修学忏法的人必须要注意的一个事项。
                  信徒礼忏求忏悔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到宫观随道长们一起礼忏。另一种就是自己在家中静室拜宝忏或诵忏悔文以达忏涤罪愆的目的。
                  2、心忏
                  《太清显化仪》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无,无心无罪两俱空,此即是名真忏悔”。这句经文是说: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所知的罪业忏悔,而且应念念忏悔,时时忏悔。当我们藉着这样不间断的,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深入忏悔下去,我们的心,渐渐的清静了,人生的梦,也渐渐醒了,最后我们明了原来所有的“罪业”,都是“心”上起的 ,如果没有造罪的心了,罪业也就没有了。达到了无心无罪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因为忏悔从诚恳开始的,有真实的诚恳起步,才能达到最后真正的“真忏悔” 。
                  祖师流演宝忏,忏悔文于人世,必有祖师的慈悲用心。礼忏是一项非常庄严神圣的自我身心清静的修持。很多人往往把礼忏停留在了“形式”上了,没有明了礼忏的真正内涵。礼忏和心忏本身就是一体的,这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这里刚礼完忏那儿又去造罪了,这样的忏悔只能是自我心理的一种安慰。他不是“真忏悔”,又如何能消愆免罪呢?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9360_3.html


                  14楼2016-02-13 1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