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洗象图”猜想 ——从中央美术学院藏吴彬《洗象图》出发
姜鹏/文
一.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八日,画家吴彬(约活动于1591-1644)在北京完成了一幅《洗象图》[1](图1)。如果以吴氏晚年成熟的“变形”作风来衡量,那么,这件传世纪年的较早之作,并没有给观者带来奇幻之感——画面上半部的远景高山,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都透露出画家试图重现自然真实的努力,这明显区别于他最藉以著名的巨幛仙山(图2);画面近景中的人物也少有怪诞之态,而竟朴素得像是一个真实场景:红衣僧人持锡杖而立,三位侍者环绕,水中有白象,一人居象身之上清扫,一人则站在水中用力擦拭。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bf23ad980d6277fe912323018391f63/8790fa03918fa0ec9409ca6f219759ee3c6ddb43.jpg)
图1 吴彬《洗象图》轴纸本设色 123×4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c781c84207f9e2f70351d002f31e962/12439c8fa0ec08facccebdc55eee3d6d54fbda43.jpg)
图2 吴彬《方壶员峤》轴绢本设色 217×88厘米 加州伯克利景元斋藏
画家署款中的“清和八日”是解读这幅《洗象图》的关键所在。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有“浴佛”仪式,所以又称“浴佛节”。吴彬曾经描绘过浴佛场景——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岁华纪胜图册》中的第四开(图3)——众僧人聚于寺院大殿之前,居中的一位正在礼拜婴儿佛像,并准备以水冲洗,但是整个画面中并没有出现“洗象”的场景,因此有学者猜测,吴彬作于浴佛节的《洗象图》实际上是以大象之“象”暗喻佛像之“像”。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925bc2d992f07085f052a08d925b865/74cfadec08fa513db864c2bc3a6d55fbb3fbd943.jpg)
但在佛教典故中,“洗象”却并非仅是一种暗喻修辞。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中有“普贤洗象池”,晚明胡世安(1593-1663)在他的《译峨籁》中有所记述:又前过峡,望一陡径,直上层霄。左濒危壁,名鹁鸽钻天。上有石砌小池,仅丈许,僧云“菩萨洗象池”。傍一石,仅二尺,僧云“升象石”。[2]
吴彬本人是到过峨眉山的——“文中(注:吴彬)精画理,神宗时入为供奉,请乘传,入蜀,观剑门峨眉之胜,下笔益奇。”[3]所以,他很可能知道、甚至见过洗象池。但如果说这一经历是绘制《洗象图》的动因,又不免有些牵强:一则,峨眉洗象池并无洗象之实,只是空有传说;二则,横向地来看,普贤(或文殊)洗象是晚明佛释画的流行题材,并非吴彬独创,以此著名的尚有丁云鹏、崔子忠等人,这二位作者又是否去过峨眉山呢?况且仅从画面要素、构图来看,同题材作品彼此间并无多少差异。
对于这一情况,艺术史学者也抱有着困惑:“此一主题的图像根据,以及其为何突然在晚明时期蔚为流行等等,都还是悬而未解的问题。”[4]本文的看法是:以“流行题材”的视角一概而论之,恐怕会忽视了作品间的微妙差异,从而无法还原作品本来明确的内涵与功能,那么,个案分析便自然成了当务之急。
姜鹏/文
一.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八日,画家吴彬(约活动于1591-1644)在北京完成了一幅《洗象图》[1](图1)。如果以吴氏晚年成熟的“变形”作风来衡量,那么,这件传世纪年的较早之作,并没有给观者带来奇幻之感——画面上半部的远景高山,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都透露出画家试图重现自然真实的努力,这明显区别于他最藉以著名的巨幛仙山(图2);画面近景中的人物也少有怪诞之态,而竟朴素得像是一个真实场景:红衣僧人持锡杖而立,三位侍者环绕,水中有白象,一人居象身之上清扫,一人则站在水中用力擦拭。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bf23ad980d6277fe912323018391f63/8790fa03918fa0ec9409ca6f219759ee3c6ddb43.jpg)
图1 吴彬《洗象图》轴纸本设色 123×4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c781c84207f9e2f70351d002f31e962/12439c8fa0ec08facccebdc55eee3d6d54fbda43.jpg)
图2 吴彬《方壶员峤》轴绢本设色 217×88厘米 加州伯克利景元斋藏
画家署款中的“清和八日”是解读这幅《洗象图》的关键所在。四月八日为佛祖诞辰,有“浴佛”仪式,所以又称“浴佛节”。吴彬曾经描绘过浴佛场景——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岁华纪胜图册》中的第四开(图3)——众僧人聚于寺院大殿之前,居中的一位正在礼拜婴儿佛像,并准备以水冲洗,但是整个画面中并没有出现“洗象”的场景,因此有学者猜测,吴彬作于浴佛节的《洗象图》实际上是以大象之“象”暗喻佛像之“像”。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925bc2d992f07085f052a08d925b865/74cfadec08fa513db864c2bc3a6d55fbb3fbd943.jpg)
但在佛教典故中,“洗象”却并非仅是一种暗喻修辞。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中有“普贤洗象池”,晚明胡世安(1593-1663)在他的《译峨籁》中有所记述:又前过峡,望一陡径,直上层霄。左濒危壁,名鹁鸽钻天。上有石砌小池,仅丈许,僧云“菩萨洗象池”。傍一石,仅二尺,僧云“升象石”。[2]
吴彬本人是到过峨眉山的——“文中(注:吴彬)精画理,神宗时入为供奉,请乘传,入蜀,观剑门峨眉之胜,下笔益奇。”[3]所以,他很可能知道、甚至见过洗象池。但如果说这一经历是绘制《洗象图》的动因,又不免有些牵强:一则,峨眉洗象池并无洗象之实,只是空有传说;二则,横向地来看,普贤(或文殊)洗象是晚明佛释画的流行题材,并非吴彬独创,以此著名的尚有丁云鹏、崔子忠等人,这二位作者又是否去过峨眉山呢?况且仅从画面要素、构图来看,同题材作品彼此间并无多少差异。
对于这一情况,艺术史学者也抱有着困惑:“此一主题的图像根据,以及其为何突然在晚明时期蔚为流行等等,都还是悬而未解的问题。”[4]本文的看法是:以“流行题材”的视角一概而论之,恐怕会忽视了作品间的微妙差异,从而无法还原作品本来明确的内涵与功能,那么,个案分析便自然成了当务之急。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6dee6138026cffc692abfba89004a7d/c23f932f070828389eab4c9eba99a9014d08f153.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