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大相国寺吧 关注:24贴子:844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节选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人参禅
【原文】 参禅人之误。教参禅者误之也。或问。教人参禅。是欲起直指之道于残灯将烬之日。曷言乎误之也。予曰。道虽人人本具。而亦人人所难。苟非利根上智。卒莫边岸。奈何概以施之。譬如募士者。得孱孱懦怯。仅可执旗司鼓。而授之以朱亥之锤。云长之刀。典韦之戟。其不振掉而颠蹶者几希矣。安望其有斩将擒酋。攻城破垒之功乎。其或自亦才离上大人丘乙己。而教人以制科文字。亦舛矣。或问于予何如。答曰。老僧正读上大人未熟在。
【译文】 参禅人的误区,是教参禅的人误导的啊。有人问:“教人参禅,是在最后关头要提起直指人心的道法,怎么说是误导呢?”我说:“道虽人人本来就有,但也是人人都很难了悟的,若不是上等根性,总也摸不着边,怎么能一概用同样的方法施教呢?比如招募士兵,得到的是孱弱怯懦的人,只能让他执掌军旗敲击战鼓,而交给他如战国勇士朱亥的大锤、三国关云长的大刀、典韦的大戟,他不发抖并且摔倒才怪啊。怎么能指望他有斩将擒敌首、攻城破堡垒的战功呢?”有的人自己才认识“上大人丘乙己”几个字,就教别人考科举,也太离谱了。有人就问我怎么样?我回答说:“老僧我正在读‘上大人’还没读熟呢。”


1楼2016-02-15 16:34回复
    非理募化
    【原文】 云栖僧约。非理募化者出院。一僧曰。此不足禁。禁之则缺众生福田。非理募化。虽其人自负过愆。而众生获破悭舍财之益。世僧假佛为名以营生。佛何曾为此辈出一禁约乎。予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非理募化者。瞒因昧果。施者知之。因而退心。后遂不施。安在其能破悭也。佛世有诸弟子自远游归。所过聚落。望而闭户。问故。则畏僧之募化也。因以白佛。佛乃种种呵责。何言其不禁约也。慎之哉。
    【译文】 云栖寺的僧人有规定,僧人不合理募捐化缘就赶出寺院。一位僧人说:“这不应该禁止,因为禁止了以后众生种福田的机会就少了,有人不合理募捐化缘,虽然他自己承担过失,但众生可以得到破除悭吝从而施舍财物的利益。世上也有僧人借佛的名义谋生,佛什么时候为这种人规定过戒律呢?”我说:“你的话确实有道理啊,不过你只知道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不合理募捐化缘的人,不计因果,布施的人一旦发现,就会因此产生退悔心,以后也就不再布施,哪里还能破除悭吝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从远方归来,路过所有的村落,居民们远远望见他们就把门关上了。一问原故,才知道居民们是害怕僧人的募捐化缘啊。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佛陀,佛陀进行了种种的批评,怎么说佛不禁止呢?”要慎重啊。


    2楼2016-02-15 16:3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妄拈古德机缘(二)
      【原文】 僧不悦曰。审如是。古德机缘。更不可开口一评量乎。曰。止禁妄拈。未尝言不可拈也。二僧同起卷帘。古德云一得一失。子试评量。得失谁在。僧无语。予曰。昔人有言。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未为害。但忌无知妄谈。则终无升进耳。慎之哉。
      【译文】 那位僧人不高兴的说:“若是这样的话,古时大德的公案,就不能开口评论了吗?”我说:“只是禁止随便拈提,并没有说过不可以拈提啊。有个公案说有两位僧人同时去卷起帘子,清凉文益禅师说:‘一得一失。’你试着评论评论,谁得谁失?”僧人不能回答。我说:“从前有人说过:‘十回被师家问,九回答不得。’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最忌讳的是无知妄谈,那始终不会有提高进步了。”要慎重啊。


      4楼2016-02-15 16:38
      回复
        直言
        【原文】 前僧欲除募化。妄拈二禁。予不允。僧去。又一僧云。云栖半月直言。逐日直言。适起争端耳。除直言。乃所以为直言也。予谓。汝非僧乎。僧宜从佛。而佛制九旬结夏。夏满之日。名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任僧举过。更无隐讳。故名自恣。云栖半月直言。据此也。佛喜而子独不喜。可乎。律载僧有过。傍僧白佛。佛召本僧。种种呵责。因制为律。云栖逐日直言。据此也。佛容其举过。而子独不容可乎。且世法犹云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故曰兴王赏直谏之臣。圣主立诽谤之__木。夫子以知过为幸。仲由以闻过为喜。况为僧修出世法。可不须友以成其德乎。子恶直言。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拒谏饰非。损德败业。非小失也。慎之哉。
        【译文】 前面提到的那个僧人反对“募化”、“妄拈”两个禁止规定,我不接受,那个僧人就走了。又有一位僧人说:“云栖寺半个月一次相互直言批评,天天相互直言批评,容易引起争端呢。去掉直言批评,才是所说的直言呢。”我说:“你不是僧人吗?僧人应该依从佛教,而佛规定每年九十天结夏安居,结夏最后一天,叫做‘僧自恣日’、‘佛欢喜日’,任随僧人检举过失,完全没有隐藏和忌讳,所以叫‘自恣’。云栖寺半个月一次相互直言批评,是根据‘僧自恣日’规定的啊,佛欢喜而你却不欢喜,可以吗?佛教戒律记载僧人有过,其他僧人报告佛,佛召来有过的僧人,从各种角度批评,并因此制定为戒律。云栖寺天天相互直言批评,是根据‘僧自恣日’规定的啊,佛允许僧人检举过失,而你却不允许,可以吗?况且世间法还说皇帝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臣子,父亲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儿子,读书人士要有敢于直言批评的朋友。所以说兴盛的帝王赏识敢于直言批评的臣子,圣贤的君主树立供人批评的诽谤木,孔子以知道自己的过错为幸运,孔子的学生子路以听到自己的过错为喜悦,何况做为僧人是修出世间的法,能不须要朋友直言批评而成就自己的功德吗?你不喜欢直言批评,挑拨是非阿谀奉承的人就来了啊。”拒绝劝谏、掩饰错误,将会损失德行、败坏操守,可不是一般的小过失,要慎重啊。


        5楼2016-02-15 16:40
        回复
          心意识
          【原文】 讲者数辈。争论心意识不决。予乃为稽诸古。文殊问经云。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俱舍论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密严经云。藏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为识。如是等说。皆小异而大同者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是故教乘中须一一究审。不可混淆。宗门直指心源。则一念不生全体现。又何必琐琐分别争论为也。
          【译文】 讲话的人有好几个,都是争论“心意识”而没有结果,我于是为他们引经据典。《文殊问经》说:“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俱舍论》说:“集起名心,筹量名意,了别名识。”《密严经》说:“藏是心,执我名意,取诸境界为识。”这些个说法,都是大同小异了。唐代永嘉大师说:“损法财,灭功德,莫不是由这个‘心意识’造成的。”所以佛教中须要一一审察,不可混淆。禅宗直指人心,所以“一念不生全体现”,又何必分的那么琐细而争论不休啊。


          6楼2016-02-15 16:42
          回复
            制心
            【原文】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一处功成。则随其所习百千三昧靡不具足。故曰无事不办。彼之强制。只办得一味顽定。何能有此功德。虽然。此犹是学人初做工夫方便。非为究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安所云制。又安求所谓处也。或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全是空寂境界。却正同于告子之不动心矣。曰。告子遏捺其心。使之不动。曹溪无心可动。不须遏捺。乌得同。
            【译文】 有人问:“心里杂念纷飞,应当怎么办?”我说:“佛对于心的说法是,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有人说:“这不就像战国人物告子强制他的心不动吗?”我认为不一样,告子的不动心,念头一起就即刻遏止,遏止到静下来。我们现在说的制心,是使心集中到一处,不杂乱用心,所以他是让心沉静不起念头,而我们这里是用心不二,他是豁达空,我们这里是思惟修,两者路线不同,不可以相提并论。制心的方法只要一处成功,那么随着所修习的百千种三昧也就都具足了,所以叫做无事不办。他的强制,只不过得到一味的顽定,哪里能有制心的功德呢?当然,这还是学佛的人开始做功夫时的方便法,不是究竟法,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哪里有“制”这一说呢?又哪里去求所谓“处”呢?有人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完全是空寂境界,却正好和告子的不动心相同呢。”我说:“告子按捺住他的心,不让心动;曹溪六祖慧能大师是无心可动,不须要按捺,怎么会相同?”


            7楼2016-02-15 16:42
            回复
              禅宗净土迟速
              【原文】 一僧专修念佛法门。一僧以禅自负。谓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已。见阿弥陀佛。然后得悟。我参禅者见生便得悟去。迟速较然矣。汝罢念而参可也。僧莫能决。举以问予。予曰。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花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祇获法身。念佛人亦有见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译文】 一个僧人专修念佛法门,一个僧人修禅很自负,他对念佛僧说:“你念佛必须等到往生西方净土,见到阿弥陀佛,然后才能得悟。我参禅的现在这一生就能得悟,谁快谁慢一比较就很明显了,所以你别念了还是参禅吧。”念佛僧犹豫不决,拿来问我,我说:“根性有锐利和迟钝,能力有勤奋和懒惰,全在于人的不同,所以应该是彼此互相有快有慢,不能肯定这个否定那个啊。”比如两个人同去一个宝地,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时起程,而到的先后也不一定呢。那么利钝勤惰的说法,对于参禅念佛也是如此,说慢的方面,念佛的人有经过很多劫才莲花开见到佛,参禅的人也有多生多世勤苦用功不能见性的。说快的方面,参禅的人有当下了悟的,不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就获得法身了;念佛的人也有现在这一生就搞定,临终上上品往生极乐世界啊。古人宋代高峰原妙禅师说:“如人出远门,以到达为期限,不必在路途中非要分出难易来。”


              8楼2016-02-15 16:44
              回复
                居山
                【原文】 古云。大隐居廛。小隐居山。遂有甘心汨没于尘俗者。不知居廛者。混俗和光。闹中得静。有道之士则然。非初心所宜也。或曰。永嘉谓未得道而先居山。但见其山。必忘其道。是不许居山也。此各有说。予赞居山。为汨没于尘俗者诫也。而永嘉所言自是正理。出家儿大事未明。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知识。朝参暮请。岂得蒙昧无知作守山鬼乎。故知行脚在前。居山在后可也。则亦不悖乎永嘉之言也。
                【译文】 古人说:“大隐士隐居在尘俗中,小隐士隐居在深山里。”于是就有甘心埋没在尘俗中的人。不知道隐居在尘俗的人,是混同在世俗中不露光芒,闹市中可以取得清静,已有道行的人可以,初学者恐怕不适合啊。有人说:“唐代永嘉大师说过‘还没有得道就先隐居山里,只要见到山,必然忘了道。’所以不允许隐居山里。”这一点各有各的道理,我是赞成隐居山里的,为埋没在尘俗中的人提个醒。而永嘉所说自然是正理,出家人了脱生死的大事还没明了,千里万里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早晚忙着参学请教,岂能糊里糊涂做个守山鬼呢?所以知道行脚修学在前,隐居深山在后是可以的,也是不违背永嘉的话啊。


                9楼2016-02-15 16:4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出家四料简
                  【原文】 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处于族舍。具有父母妻子。而心恒在道。不染世尘者。在家出家者也。处于伽蓝。无父母妻子之累。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者。出家在家者也。处于俗舍。终身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在家在家者也。处于伽蓝。终身精进。无一念退惰者。出家出家者也。故古人有身心出家四句。意正如此。虽然。出家出家者。上士也无论矣。与其为出家在家者。宁为在家在家者。何以故。袈裟下失人身。下之又下者也。
                  【译文】 “有的人在家却等于出家了,有的人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有的人在家还是在家,有的人出家就是出家了。”处在族群家宅中,具有父母妻儿,但心始终是在佛道中,不沾染世间尘俗的人,就是“在家却等于出家了”。处在伽蓝寺院中,没有父母妻儿的牵挂拖累,但总是追求名利,与世间俗人没有区别的人,就是“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处在世间尘俗,终身都被俗事纠缠,没有一念想解脱的人,就是“在家还是在家”。处在伽蓝寺院中,终身都很精进用功,没有一念退心懒惰的人,就是“出家就是出家了”。所以古人有关于身心出家的四句简别的话,意思正好也是如此,当然,“出家就是出家了”,属于上等的人也不用多说了。但与其属于“出家了等于还在家里”的人,还不如宁可属于“在家还是在家”的人,为什么呢?这世已经出家穿上袈裟了结果来生还失掉人身,那是下等又下等的人了。


                  10楼2016-02-15 16:48
                  回复
                    时光不可空过(一)
                    【原文】 世人耽著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曲糵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曲糵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
                    【译文】 世间人对于贪爱执着的东西,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追求,汉魏无名诗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是贪玩的啊。唐朝李白的诗“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是贪杯的啊。宋代释正觉的诗“野客吟残半夜灯”,这是沉迷诗歌啊。唐朝李远的诗“长夏惟消一局棋”,这是沉迷棋局啊。古有《普贤警众偈》明确的训诫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现在的出家人,贪杯喝酒的固然较少,而前后三件事游玩、吟诗、下棋可能就难免不贪着了。将大好时光不知不觉就忽然空虚度过,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11楼2016-02-15 16:49
                    回复
                      时光不可空过(二)
                      【原文】 先德示众云。汝等出家。未曾立脚得定。忽已过三四十年矣。我等闻此真恳痛切之语。所当心战而毛竖者。乃有都将青春壮色。勤勤作有为事业。或奔南走北。言我参礼名山。或装塑修造。曰我兴崇三宝。或聚众起会。曰我助扬法化。此虽名色亦皆好事。非上所云赏玩曲糵等比。而其为空过一也。一朝猛省前非。忽已龙钟衰朽。悔无及矣。故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呜呼。更有终身安然而不伤悲者。
                      【译文】 以前的大德开示众生说:“你们出家,还没有站得稳定得住,就忽然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听到这样真正诚恳痛切的话,应当心中战抖而毛发直竖的。其中有将青春年华,都忙忙碌碌地去做世间有为法的事业;或者奔南走北,自称是参访名山;或者装修寺院,塑造佛像,说是为了兴起崇敬三宝的风气;或者聚众创建会所,号称弘扬佛法,劝化世人;这些虽然是名相上的作为但也都是好事,不像前面提到过的贪玩贪杯等等行为可比,但还是空过一生啊。有朝一日猛然醒悟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都不对了,才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是老态龙钟,衰朽不堪,后悔来不及了啊!所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唉呀!更还有终身安然不觉而不伤悲的呢!


                      12楼2016-02-15 16:50
                      回复
                        经债
                        【原文】 乌镇利济寺。有僧师徒二人。俱称谨厚。托以经忏者日益众。因致饶裕。而吝啬。不自享用。亦不布施。后得疾。族人迎归调治。俄而谢世。平生积贮尽为族有。十年后。现梦于所亲曰。经忏未完者。阴府考较甚急。苦不可言。人世所传。闪电光中认字读还。信不诬也。笔之。以诫夫应缘者。
                        【译文】 浙江乌镇的利济寺,有师徒二个僧人,都被称为严谨敦厚,请他们念经拜忏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因而有点富裕,但很吝啬,自己不享用,也不去布施。后来得了疾病,家族的人接回去治疗,不久就去世了,平生的积蓄全部归家族的人所有。十年后,出现在亲人的梦中说:“念经拜忏没有做完,阴府追查的很急,苦不堪言,人世间传说的,生前经忏有错,死后在地狱补经堂的闪电光中认读文字补尝罪过,确实不虚啊!”我记录下来,告诫有缘的人。


                        13楼2016-02-15 16:52
                        回复
                          雷霆
                          【原文】 苏明允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尽击此辈也。然有时而不测也。明允此言。欲使为恶者惧。而漏网雷霆之击者亦众矣。终不能使之惧也。然为恶受报。盖亦多途。有生恶疾而死者。有犯刑宪而死者。有遭虎狼而死者。有死于水溺者。有死于火焚者。有死于刀斧者。有死于砒鸩者。有死于墙崩石压者。其为报一也。杀人以挺与刃之类也。岂必其尽击于雷霆乎。况复有现生受报者。有来生受报者。有身报于阳世者。有魂报于冥司者。毋曰不击于雷霆。而遽称漏网也。
                          【译文】 宋朝苏东坡的父亲苏明允说:“背叛父母,亵渎神明,会遭雷霆击打。”雷霆固然不能打尽这种人,但也说不准呢,明允的这个话,是要让做恶的人有所畏惧,但雷霆击打有漏网的也很多了,终究不能让人畏惧啊。不过为恶受报,也是有很多途径的,有生恶病而死的,有触犯刑法而死的,有遭遇虎狼而死的,有溺水而死的,有火烧而死的,有死于刀斧的,有死于毒药的,有死于墙倒石头压的,其中有任意一种果报,就像孟子说“杀人用棒或用刀”是一样的了,哪里是非要遭到雷霆击打呢?何况还有现在这一生就受报的,有来生受报的,有身在阳世就受报的,有魂在阴间受报的,不要说没有被雷霆击打,就认为是漏网了。


                          14楼2016-02-15 16:59
                          回复
                            真友
                            【原文】 中峰大师警策有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曰。纵饶达磨与释迦。拟亲早已成窠臼。此醍醐至妙之言也。然不可闻于下士也。执此言而自用自专。不复知取友之益。则翻成毒药矣。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饮食财帛相徵逐者恶友也。善相劝恶相规者好友也。开我以正修行路。示我以最上乘法。为我灯。为我眼。为我导师。为我医王者。真善知识友也。不可一日而远离者也。
                            【译文】 元代中峰明本大师警策说“参禅必待寻师友,敢保工夫一世休。”又说:“纵绕达摩与释迦,拟亲早已成窠臼。”这真是醍醐灌顶的妙言啊,但不能给下等根性的人听到,否则执着这句话而自己专用,不再知道寻取师友的益处,就反而成了毒药了。寻取师友不难,得到真正的师友才是难,为饮食财物而相互交往是恶友,能善意相劝恶事相规是好友啊。开导我真正修行的道路,启示我最上乘的佛法,是我的指路明灯,是我的清净法眼,能做我的导师,能做我的医王,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__友人啊,不可以有一天远离他们哪。


                            15楼2016-02-15 16:5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学贵专精
                              【原文】 古人为学。有三年不窥园者。有闭户不逾槛外者。有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水不展视者。庶几乎专精不二者矣。而为僧者学出世法。反以世事乱其心乎。吾辈观此。当汗颜悚骨而惕于中矣。
                              【译文】 古人为了学业,有汉朝思想家董促舒三年不偷看窗外园子的例子,有东汉经学家郑康成闭门不出的例子,有宋朝学者胡安定得到家中的信,见信封上有平安二字,就扔到水里不打开看了的例子,他们几乎专一精进到不再管别的事了。而做为僧人是学出世间法的,反倒是以世间的俗事扰乱自己的心啊,我们看到那些例子,应当惭愧流汗心中警惕啊。


                              16楼2016-02-15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