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当时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这个看起来有些“老学究”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能帮助我们让学习更有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冻手冻脚”的日子就要过去啦!
通过雨水这个节气,我们能学到哪些知识呢?

杜甫的《春夜喜雨》即写于这个时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下雨的时候,屋檐下的雨水可以形成直线,说明了点动成线的数学现象。
注:几何中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一说。

关于雨势,中文中分“大小”,而英语中却是分“轻重”,常用的形容词有:heavy, light等。
注:俚语中还会用"rain cats and dogs"来形容雨势大。如
It rained cats and dogs last night. 意为“昨晚雨下得很大。”

雨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了云,当液态或固态的水在凝结核的作用下越聚越多并且上升气流不足以托起这些水,水会因为重力作用掉下,固态的水会融化成液态,于是便形成了雨。
注:“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凝华”指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过程中物质要放热。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便是雨水节气。
注:雨水时节,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H₂O),同时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以及空气中的杂质和浮尘。
注: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
这些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如果你还有其他与“雨水”相关的知识,可以在疯狂老师APP“圈子”中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