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夜的大暗黑天吧 关注:4贴子:416

道德经补完计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加油!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2-20 16:49回复
    先秦诸子,个个都是思想家,没有一个是文学家。但是,他们的思想要说服并传播于人,就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
    而有的人在运用文学手段时,借助仰赖自然、引用鸟兽、形成寓言、灌注感情,不小心暴露出来自己是个文学家的事实。
    先秦诸子文学品相排名:
    【黄金】:庄子、孟子;(大文学家)
    【白银】:老子、孔子;(圣哲高台)
    【青铜】:孟子、韩非子。(不在乎文学)
    这里,我要研究的是精神巨擘、最高哲学的老子。


    IP属地:浙江2楼2016-02-20 17:10
    回复
      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并非普通的“名”)。
      一开始就说,这个“道”,它非常玄,没有人能说得清。你要是说的清,那就不是道了。
      这就是他的哲学范畴:道是什么?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个问题无数哲学家都没有说清,韩非子、司马迁都对道德经有所注解,认为是唯物的,可是在宋代后佛学家对齐作了唯心解释。)
      我猜老子自己都没搞清楚,所以说道是玄之又玄,是宇宙天地万物变化之奥妙的总门。


      IP属地:浙江3楼2016-02-20 17:24
      回复
        我对道德经的研究并不透彻,也是一知半解,这里只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接下来对书后面的内容探究,有些是在是晦涩难懂的章节自动忽略。


        IP属地:浙江4楼2016-02-20 17:26
        回复
          第二章【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于是丑陋的观念就形成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于是恶的观念就形成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听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干涉,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这是个认识问题的辩证法思想。本来人只是一个生物,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美女她美在何处?女神又神在哪里?美的定义是谁最先定的?正是这种人们极端捧高那些五官端正、身材苗条的人,那么那些五官不端正、身材不苗条的女生就不是美女了,也就是丑。这对她们来说是极大不公平的。小狗看人大概就跟看猴子一样,是分辨不出美丑的,可是人偏要说谁谁谁美、谁谁谁丑,这样从出生一刻起,长得美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既得利益者。
          在举一个例子。在募捐的时候,人们对捐款的人是表示敬意的,认为捐款是善意的行为。那么,不捐款的人就是没有善心的么?有人会说,自己经济条件困难,并不是不想捐。不止如此,人们常对有钱人的捐款特别关注,认为捐的多的就是善心大,捐的少的就是善心少,进行道德绑架。实际上呢,捐款多的人都是大慈善家吗?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老子提出了“无为”(本书核心)的观点。“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IP属地:浙江5楼2016-02-20 19:45
          回复
            第三章【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本人对这章的思想有所保留,不完全赞同。这章大意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相互争夺;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这样老百姓不会去偷窃。人们没有了欲望,民心就不会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始终令人们没有欲望。
            这思想有些过于超前,大概有些像那种高级阶段的社会共产主义。在老子的圣人之治世界里,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精神需求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提高。(可见,马克思应该拜老子为师)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没有欲望的人叫神棍。物以稀为贵也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老子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不是剥夺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生活温饱)、“强其骨”(身体健壮)、“虚其心”(没有取利之心)、“弱其志”(没有好胜之志)这样做,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自然规律)。


            IP属地:浙江6楼2016-02-20 22:40
            回复
              第四章【象帝之现】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这章不知道在说什么……反正“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用之不尽、无比深邃的。
              老子也不知“道”是由谁而生,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天帝又是什么鬼啊!)


              IP属地:浙江7楼2016-02-20 22:48
              回复
                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看作刍狗(一种草),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也同样将百姓视为刍狗,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虽然空虚,但力量不会枯竭,越鼓动能量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适当。
                这里圣人不仁,指的是圣人没有偏爱之心,而不是说圣人没有仁爱之心(孔子的仁),麻木不仁。因为后面的章节说过圣人是以百姓为中心的。
                总之就是平等、公平。还有--无为。


                IP属地:浙江8楼2016-02-20 23:00
                回复
                  第六章【玄牝之门】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噫!好污!
                  谷神就是“道”的小时候的名字。牝是雌性的意思。玄牝指孕育天地万物的母体。门是雌性生殖器的产门。根……自己感受一下
                  好吧,不懂这章讲什么鬼,大概说明了“道”孕育了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IP属地:浙江9楼2016-02-20 23:10
                  回复
                    第七章【天地长久】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这章就有点缥缈了,老子说天地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毛爷爷也说过“天意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啊,天使没有感情的。
                    再次说明了圣人无私心,才能够成就自己。(无私心的人,真的存在么?)


                    IP属地:浙江10楼2016-02-21 10:31
                    回复
                      第八章【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因此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恨。
                      “无为”的表现就是这里的“不争”。可是“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因为“不争”的前提是“善利万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财和食,人们不得不争啊。所以老子正是看透了这点,发出命题的。


                      IP属地:浙江11楼2016-02-21 10:31
                      回复
                        第九章【功遂身退】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这一章讲一般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为人之道。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
                        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这里我感觉非常适合古往今来的那些帝王,建国有功、治国无能。不过现在是5(10)年一换,也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总之就是,华丽登场,然后完美谢幕。


                        IP属地:浙江12楼2016-02-21 10:41
                        回复
                          第十章【长而不宰】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不懂。。。
                          老子自己也在反问: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IP属地:浙江13楼2016-02-21 10:44
                          回复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大概讲了“无”的作用,有点牵强的感觉。举个栗子:车毂有中空的地方,才使得三十根辐条插到毂中的孔洞中,因此有了车的作用。陶土有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无”是这么用的么……莫非说袜子因为中空,才能穿的进去?难道不是因为要穿进去,才做成中空?
                            有点本末倒置啊……


                            IP属地:浙江14楼2016-02-21 10:53
                            回复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炫目,留取内在的满足和安定知足的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境界,虚荣心极低,幸福感极高,满足感爆棚。
                              但在现在社会里,对酒肉金钱权利的追逐,永远无法满足。这种境界难啊!!!


                              IP属地:浙江15楼2016-02-21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