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3、人参散。《三因》卷十二。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人参散
别名: 敲枕散
组成: 人参、款冬花、罂粟壳各等分(醋炙)。
出处: 《三因》卷十二。
主治: 咳嗽,肺虚不能制下,大肠泄泻,上气喘咳,服热药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阿胶1片,加乌梅半个,同煎7分,去滓,睡正着时,急唤醒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敲枕散(《普济方》卷三八七)。
刘先生, 患有咳嗽,拉肚子,服用热药没有用处,医生开出人参散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恢复健康..

0864、皱肺丸。《三因》卷十三。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皱肺丸
组成: 贝母(炒)1两,知母1两,秦艽1两,阿胶(炒)1两,款冬花1两,紫菀茸1两,百部(去心)1两,糯米(炒)1两,杏仁(去皮尖,别研)4两。
出处: 《三因》卷十三。
主治: 喘咳。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以桑白皮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羊肺1个,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以许水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滤过,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细成膏,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朱先生因气喘咳嗽,在书中找到皱肺丸,

0865、神秘散。《三因》卷十三。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神秘散
别名: 神秘汤
组成: 阿胶1两3分(炒),鸡膍胵1两半,白仙茅半两(米泔浸3宿,晒干,炒),团参1分。
出处: 《三因》卷十三。
功效: 定喘,补心肾,下气。
主治: 喘。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腹时糯米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神秘汤(《普济方》卷一六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现存宋刻配补本、元刻本及多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名称: 人参散
别名: 敲枕散
组成: 人参、款冬花、罂粟壳各等分(醋炙)。
出处: 《三因》卷十二。
主治: 咳嗽,肺虚不能制下,大肠泄泻,上气喘咳,服热药不效。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阿胶1片,加乌梅半个,同煎7分,去滓,睡正着时,急唤醒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附注: 敲枕散(《普济方》卷三八七)。
刘先生, 患有咳嗽,拉肚子,服用热药没有用处,医生开出人参散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恢复健康..

0864、皱肺丸。《三因》卷十三。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皱肺丸
组成: 贝母(炒)1两,知母1两,秦艽1两,阿胶(炒)1两,款冬花1两,紫菀茸1两,百部(去心)1两,糯米(炒)1两,杏仁(去皮尖,别研)4两。
出处: 《三因》卷十三。
主治: 喘咳。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以桑白皮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将羊肺1个,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以许水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滤过,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细成膏,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朱先生因气喘咳嗽,在书中找到皱肺丸,

0865、神秘散。《三因》卷十三。 宋·陈言撰于1174年
名称: 神秘散
别名: 神秘汤
组成: 阿胶1两3分(炒),鸡膍胵1两半,白仙茅半两(米泔浸3宿,晒干,炒),团参1分。
出处: 《三因》卷十三。
功效: 定喘,补心肾,下气。
主治: 喘。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腹时糯米饮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

附注: 神秘汤(《普济方》卷一六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现存宋刻配补本、元刻本及多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