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汉服吧 关注:844贴子:8,757
  • 1回复贴,共1

古人衣物的漿洗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洗滌並上漿
漿洗其實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名詞。看過《西遊記》的人大約都知道何為漿洗,對名詞也不會覺得陌生。。《西遊記》第二十六回,有這麼一句話,“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還有《西遊記》第七十一回也有,“娘娘見了,含忖道:大王,想是襯衣襢了,久不曾漿洗,故生此物耳”。可見,漿洗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洗衣方法。
京劇《沙家浜》中,指導員郭建光說沙奶奶時就有這樣一段唱詞:“縫補漿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魚蝦……”那麼究竟什麼是“漿洗“呢?
“漿洗”就是洗淨並漿挺衣物。古代就有漿洗房也就是洗衣店,有錢的大戶人家人口眾多,衣服被褥洗滌人手不夠時,很喜歡把衣服送去漿洗房洗。漿洗房洗衣後要用漿粉(澱粉)漿過、熨斗(熨斗,在我國漢代時已是家庭的用具。)熨過,穿上身整潔莊重,顯得富貴體面。漿洗過的衣物,有許多好處,除布料結實耐用板挺外,最大的好處就是一冬一春過後再拆洗的時候,很輕鬆就可以把一塊被面上一些諸如油泥一類的很大的髒物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很快洗乾淨了。在奧運時,奧運場館中的各國國旗就是京工紅旗廠用人工漿洗的方法洗滌、熨燙、包裝再送往各會場的。
古代漿洗衣服:先將髒衣服用皂角洗乾淨一旁待用。在大鍋中放入米湯水或淘米水小火煮開,(古代有錢人用澱粉稀釋)再把衣服放入溫漿水中,攪拌衣服讓衣服吃透漿水,浸泡三五分鐘,然後撈出用清水漂淨,涼幹。這樣洗出的衣服清潔、乾淨,尤其是白色的衣服會顯得更加潔白。衣服穿在身上服貼筆挺,看起來整潔更加有精神,而不是像皺巴巴的一團酸菜搭在身上。
漿的大致方法:
使用米湯 1、將衣物洗淨、漂洗後擰幹。 2、將米湯加開水稀釋。 3、將需要漿洗的衣物放入米湯中浸泡約3-5分。 4、取出浸泡好的衣物,輕漂洗。 5、抻平涼幹。
使用澱粉 1、同上 2、將澱粉用滾開水稀釋,待稍涼後將需要漿洗的衣物放入其中浸泡約2-3分。 3、取出浸泡好的衣物,抻平涼幹。


IP属地:安徽1楼2016-02-25 09:03回复
    漿洗之熨斗
    熨斗漢時稱“威鬥”、唐時稱“金鬥”、宋時稱“火鬥”、明時稱“焦鬥”,古代銅熨斗,有的有“熨斗直衣”的銘文,說明它是熨燙衣服的用具。熨斗,在我國漢代時已是家庭的用具。漢魏時期的熨斗,用青銅鑄成,外型呈圜腹、寬口沿,有長柄。有的熨斗上,還鏤有“熨斗直衣”的銘文。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一是取象徵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種烹調用具“熨斗”,熨斗像一隻沒有腳的平底鍋,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裏,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鬥”。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鬥”的。“金鬥”則是採用鎏金工藝精製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
    各時期叫法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該式樣為民間常用器,富貴人家則用料華貴、製作精巧、雕龍刻鳳,柄也考究。據說熨斗最早歷史可追溯至商代,原作為刑具而發明,專門熨燙人的肌膚,到了漢代,其功能用於熨燙衣服並流行於明清。
    古稱熨斗為鈷鉧。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裏有兩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地名裏面還可以看到熨斗陂、熨斗鎮、熨斗台、西熨斗街,都是因為熨斗使用得早、用得廣泛所致。晉代的《杜預集》上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晉人關於熨斗還有《晉書·韓康伯傳》載:“母方為大絝,令康伯捉熨斗,康伯曰:熨在鬥中,兩柄尚熱。”
    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中記錄的那只“熨斗金塗色,簪管白牙纏”也不錯;或者《淮南王》裏傳說 “炮烙始於鬥” 的那一隻,該書又注:“鬥,熨斗也。紂王見熨斗爛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部·熨斗》也引證皇甫謐(又是晉人,晉代大概是最注重穿衣的朝代了,從繁複到裸體兩個極端都有)的《帝王世紀》“紂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熨之,使之舉手輒爛,與妲己為戲笑。”看樣子真有這樣變態的東西存在,雖然不是用來熨燙衣服,但熨人皮的更少見,“今人以伸帛者”不過是紂王“其遺意也。”猶見珍貴。馬王堆的辛追夫人,她的苧麻織品則的的確確是用“漢熨斗……伸帛之器”燙熨過的,假不了。
    《隋書》記有李穆讓自己的兒子李渾入京,拿了熨斗作為信物給隋文帝,說:“願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會叛變,估計這只熨斗也有刻度,那些不準確的刻度表示為尺,可以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種權杖。拿著這麼個玩意,高祖大悅。
    時至今日,熨斗的發展日新月異。現代熨斗基本不採用原始炭火加熱的方法,代之以電加熱、蒸汽加熱。故又稱電熨斗和蒸汽熨斗等。款式也是五花八門。


    IP属地:安徽3楼2016-02-25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