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成绩并不算好,每次考试重本线上只高个二三十分,平日也总是小打小闹,学习上不了心,可就是这样的我,幸运地取得了武汉大学自主招生资格,予以重本线录取。很多同学、家长不解,为何同样的成绩,甚至是许多更好的学生都落选了,我竟有这般好的运气过了自招,同样也引来了一片嫉妒声和刻薄言辞。我自高一起接触物理竞赛,学校并没有什么竞赛班,从来只是以学业为主,所以我们这些对竞赛抱有兴趣的人只能自主钻研。虽说我只是个业余竞赛党,进队混保送不敢说,但三年学习的积累,物理能力也还看得过去,唯一遗憾的是高三那年复赛,本是自信满满的我一时失误只落得个全国三等奖。也并不是说学业无果,多年所学的知识在自主招生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我也物理前10%的笔试分数进入面试,又以全国第18名的面试成绩稳拿了自主招生资格。想来多年的努力在揭榜那一刻终于有了回报,对于那些风言风语的人们,我觉得万事万物,冷暖自知。
虽说自招让我获得了降分录取的优惠,但真正让我学到的还有很多。成功是源于多方面的,我想谈谈我的自招经历,分享一下我对面试成功的看法(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复试为例)。
武汉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复试测试方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选拔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进取向上意识
2、对物理学,尤其是物质、材料、能源和信息等方向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对相关的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内心驱动力:
抽签每4人随机组合一个小组进行专家面试,满分100分
测试方案:
1、考核目标:具备丰富的物理课程知识、课外相关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阐述相关主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团组合作能力、逻辑思辨和专业分析能力。
2、考核时长:每人10分钟左右,每组40分钟左右。
3、考核程序:(1)每组人员进入面试现场抽签得到自己的专业题目并准备;
(2)每人就自己题目阐述最长5分钟,4人总时间20分钟;
(3)然后进入互相补充和辩论阶段,期间专家可以加入随机提问并讨论,时间不少于20分钟。
每组每位专家给每位考生打分,百分制。专家和考生完全遵守双盲原则,互相不准许透露个人信息。
首先,不论是面试还是生活中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最先想到能给自己加分的利器就是微笑。参加面试之前,每个人都会想怎样给教授留下最好的印象,就像我面试前一天晚上还对穿什么举棋不定。之所以最先想到微笑,因为微笑是最能打动人的,而且微笑会让人觉得你阳光、开朗、有自信,这样一来印象就会好了。而且当时面试互相补充阶段,其余几人就着我提出的观点予以反驳,我本就微笑的脸变得更加灿烂,因为“全场”的焦点落在了我身上,自然会被教授单独看待,况且我当时的笑容愈发显得我胸有成竹,想毕教授们都会被我的沉着冷静所折服吧。还有重要的一点,我在公共场合说话比较流畅,或许是从小在各大汇演上表演节目的优势吧,面试时在各位结巴中还是比较凸显能力的~
说到第一印象,必不可少的就是礼节。记得我们一行四人刚进门时走进房间中央我率先点了个头说各位老师好,而当时其余三位没有丝毫准备便显得有些尴尬,显然这个细节为我加了不少印象分;抽签的时候桌上一字排开四张纸签,而我却率先伸出手——注意,不是去抢,而是对左右做了个请的姿势,示意其他人先抽,随后拿起桌上剩下的最后一张签。可能绝大多数人在准备面试的时候都不会去在意抽签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而我却留意并重视了它,不管起不起作用,首先这个举动确实是我多年习礼的自然反应,同时它也是有可能为自己加分的。四张签,我按我自认为的难度顺序由易到难给它们拍了个序1、爱因斯坦与核 2、雾霾与物质尺寸 3、卫星定位与多普勒效应 4、手机硬件及应用(此处均为简介标题,实际签上还有一些小问。) 幸运的是,我的礼貌让我抽到的是个不太难的题——雾霾与物质尺寸,题目对我的面试成绩可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或许幸运女神更倾向于眷顾懂礼貌的好孩子吧。总之,礼运双收,心态也会更加的顺畅,面试也就一帆风顺了~
其次,考试、工作还有活动,有准备的人总能一帆风顺。
我虽是搞得物理竞赛,但学的都是高中知识的延伸及解题方法。这些都能在笔试时起作用。而自主招生面试考的可不止这些,面试要求对物质、材料、能源和信息等方向进行探讨,因为这些知识超出了高中时学习范围,一般不会设计解题类的题目,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对高新科学、技术的了解和看法。于是我借来了一年期的《环球科学》杂志,它可帮了我不少忙,我个人对材料不感兴趣,物质信息又显得比较专业深奥,难以理解和表达,于是我选择专攻能源知识。我记得当时《环球科学》讲了一篇对世界能源历史、现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和看法,有幸我仔细读了几遍,顺利地用在了考场上。我讲述了世界能源的三次大型过度、世界各种能源的使用比例、转型过度的原因和将来要面对的技术难题及方向。这些专业知识无疑提高了我的知识能力,是我能跻身于优秀学生们的前列。
第三,面对各种问题时,随机应变的的能力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环球科学》告诉我,第一次社会能源转变是工业社会时从柴薪能源转变为石油能源,第二次是从石油能源走向煤、天然气,而现在逐渐向核能及各种清洁能源转变。可签上的题目并没有涉及到这些问题,单独补充又不能完全阐述我的所有观点,所以在自由讨论阶段,我就着我的雾霾题和另一位同学的爱因斯坦与核做了补充,在纠正了那位同学对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后,我的“能源之路”走起~我讲述了几次能源转变和现今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燃料的燃烧率低导致的碳不完全燃烧形成雾霾,提出的从材料方面解决催化剂问题提高燃料利用率;从核聚变原料的丰富、聚变能量的庞大提出寻找材料加速核聚变电站的进程……总之,临场时加速你的脑筋转动,找出各种切入点把你准备的一点点倾注进去,能你把能说的都说完了,时间也就差不多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微笑着等待其他人争论补充,直到面试结束咯。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自主招生只是捷径之一,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理想奋斗。我讲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自招,更是为了将来为人处世能有一个好的自我修养。成功的道路上,一点一滴,都是为了自己,而自己辉煌后,为的则是更好的造福社会,生活本是如此。
最后,请高三党放松心态,努力备战,祝各位高考大吉!
天天哥哥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写于2014.5.11
修改于2016.2.25
续篇
关于为什么只有物理专业的,我只能说我我是学物理的,其他方面我涉及的不多。但是大同小异,理工科类自主招生面试都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即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以物理专业为例个人认为可具有模式代表性。
15年的考核内容大纲我在网上没有查到,但我问了去年我辅导了自主招生的楼主的学妹(同样也是参加武大物院自招),与14年在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为大家一一讲解。
与14年不同的是,不再在三月份设全国统考笔试选拔复赛名额。而是在海选(即初审)上严格把关。在以往湖北的学生拿个省三等奖甚至没有奖也可能被放过参与笔试,对此楼主还是挺幸运的。而15年要求必须两个不同学科省级二等奖以上才有资格通过初审(当然是有关系户的,楼主的学妹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初选上删去了一大批人。从而把复试安排在了高考之后。印象没错的话是在六月十号出头,也就是高考后一个星期内。
复试同样跟我的预测一样包含了笔试。据楼主学妹口述题目内容不同于以往(以往都会有超纲题,高于高考低于竞赛),题目很简单,主体还是力学与电磁学。这里有一点要提的是,里面包含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风能发电等。大家可以比较14年面试考核内容:粒子、物质、材料、能源。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武大物院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大方向:物理学基地班、材料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所以我认为考核题目会贴切与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热点研究方向。所以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你所要参加的学校及学院,一定要摸清楚他的专业分布和研究方向,这样做准备会更贴切一些。
面试跟以往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所有参与复试的同学们会集中在一个报告厅听本院一个教授讲解14年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一项科技: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可能很多同学在这里听睡着了,因为确实有些理论是你听不懂的,但是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听与不听有着天壤之别——因为面试的教授提的问题和你抽签的问题很多都是之前讲的细节。
同样是四人一组抽签选题选顺序。这里以楼主学妹的口述为大家做例子,楼主学妹抽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少用白炽灯以及白炽灯有什么危害。据说还有为什么led灯发光效率好、优点在哪、平常什么灯用的最多、一般照明灯多少流明等问题。跟去年一样,每个人轮流阐述了自己的问题后,教授提问,学生抢答。之后的我就不多说了,可以参考我前年的文章。
这里我想说的是,此次学院考核的不仅是你的语言能力领导能力,还看重你听讲的认真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或许是以往很多聪明的学生来到大学开始厌学逃课,学院想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所以大家在参加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耐心仔细记下并思考你所get到的所有内容,然后不徐不疾地解释它、阐述它。
我这几年一直关注武大华科的自主招生,有些211学校例如武汉理工大、中国地质大学、华农等的自招我也有所了解,也有相关的同学参与过,我也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其实把武大的单独提出来讲这么详细确实没有必要,但我想需要大家类比一下,学习我给的方案中的模式及方法,各大高校的题型及考核方式可能都不尽相同,但精髓是一样:选拔有学科特长有领导能力的优秀学生,应对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学校例如清华可能更注重思维的发散与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一个足球大的电阻能干什么用?;请用三个词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并谈谈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这样的题更注重我们课外文化知识的拓展和临场的镇定以及对预言帝组织。高校更偏爱奇才,自主招生的目的便是选拔有领导能力的奇才,使之成为栋梁。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内学习的同时,积极了解国内时事以及各种文化,既能放松自己,也是对素养的熏陶。
最后同样请高三党放松心态,努力备战,祝各位高考大吉!
天天哥哥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写于2016.2.25
虽说自招让我获得了降分录取的优惠,但真正让我学到的还有很多。成功是源于多方面的,我想谈谈我的自招经历,分享一下我对面试成功的看法(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复试为例)。
武汉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复试测试方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选拔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道德高尚,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进取向上意识
2、对物理学,尤其是物质、材料、能源和信息等方向有强烈的兴趣爱好,对相关的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内心驱动力:
抽签每4人随机组合一个小组进行专家面试,满分100分
测试方案:
1、考核目标:具备丰富的物理课程知识、课外相关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阐述相关主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团组合作能力、逻辑思辨和专业分析能力。
2、考核时长:每人10分钟左右,每组40分钟左右。
3、考核程序:(1)每组人员进入面试现场抽签得到自己的专业题目并准备;
(2)每人就自己题目阐述最长5分钟,4人总时间20分钟;
(3)然后进入互相补充和辩论阶段,期间专家可以加入随机提问并讨论,时间不少于20分钟。
每组每位专家给每位考生打分,百分制。专家和考生完全遵守双盲原则,互相不准许透露个人信息。
首先,不论是面试还是生活中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最先想到能给自己加分的利器就是微笑。参加面试之前,每个人都会想怎样给教授留下最好的印象,就像我面试前一天晚上还对穿什么举棋不定。之所以最先想到微笑,因为微笑是最能打动人的,而且微笑会让人觉得你阳光、开朗、有自信,这样一来印象就会好了。而且当时面试互相补充阶段,其余几人就着我提出的观点予以反驳,我本就微笑的脸变得更加灿烂,因为“全场”的焦点落在了我身上,自然会被教授单独看待,况且我当时的笑容愈发显得我胸有成竹,想毕教授们都会被我的沉着冷静所折服吧。还有重要的一点,我在公共场合说话比较流畅,或许是从小在各大汇演上表演节目的优势吧,面试时在各位结巴中还是比较凸显能力的~
说到第一印象,必不可少的就是礼节。记得我们一行四人刚进门时走进房间中央我率先点了个头说各位老师好,而当时其余三位没有丝毫准备便显得有些尴尬,显然这个细节为我加了不少印象分;抽签的时候桌上一字排开四张纸签,而我却率先伸出手——注意,不是去抢,而是对左右做了个请的姿势,示意其他人先抽,随后拿起桌上剩下的最后一张签。可能绝大多数人在准备面试的时候都不会去在意抽签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而我却留意并重视了它,不管起不起作用,首先这个举动确实是我多年习礼的自然反应,同时它也是有可能为自己加分的。四张签,我按我自认为的难度顺序由易到难给它们拍了个序1、爱因斯坦与核 2、雾霾与物质尺寸 3、卫星定位与多普勒效应 4、手机硬件及应用(此处均为简介标题,实际签上还有一些小问。) 幸运的是,我的礼貌让我抽到的是个不太难的题——雾霾与物质尺寸,题目对我的面试成绩可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或许幸运女神更倾向于眷顾懂礼貌的好孩子吧。总之,礼运双收,心态也会更加的顺畅,面试也就一帆风顺了~
其次,考试、工作还有活动,有准备的人总能一帆风顺。
我虽是搞得物理竞赛,但学的都是高中知识的延伸及解题方法。这些都能在笔试时起作用。而自主招生面试考的可不止这些,面试要求对物质、材料、能源和信息等方向进行探讨,因为这些知识超出了高中时学习范围,一般不会设计解题类的题目,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对高新科学、技术的了解和看法。于是我借来了一年期的《环球科学》杂志,它可帮了我不少忙,我个人对材料不感兴趣,物质信息又显得比较专业深奥,难以理解和表达,于是我选择专攻能源知识。我记得当时《环球科学》讲了一篇对世界能源历史、现况及未来前景的分析和看法,有幸我仔细读了几遍,顺利地用在了考场上。我讲述了世界能源的三次大型过度、世界各种能源的使用比例、转型过度的原因和将来要面对的技术难题及方向。这些专业知识无疑提高了我的知识能力,是我能跻身于优秀学生们的前列。
第三,面对各种问题时,随机应变的的能力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环球科学》告诉我,第一次社会能源转变是工业社会时从柴薪能源转变为石油能源,第二次是从石油能源走向煤、天然气,而现在逐渐向核能及各种清洁能源转变。可签上的题目并没有涉及到这些问题,单独补充又不能完全阐述我的所有观点,所以在自由讨论阶段,我就着我的雾霾题和另一位同学的爱因斯坦与核做了补充,在纠正了那位同学对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缘由后,我的“能源之路”走起~我讲述了几次能源转变和现今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燃料的燃烧率低导致的碳不完全燃烧形成雾霾,提出的从材料方面解决催化剂问题提高燃料利用率;从核聚变原料的丰富、聚变能量的庞大提出寻找材料加速核聚变电站的进程……总之,临场时加速你的脑筋转动,找出各种切入点把你准备的一点点倾注进去,能你把能说的都说完了,时间也就差不多了。这时候你就可以微笑着等待其他人争论补充,直到面试结束咯。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自主招生只是捷径之一,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理想奋斗。我讲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自招,更是为了将来为人处世能有一个好的自我修养。成功的道路上,一点一滴,都是为了自己,而自己辉煌后,为的则是更好的造福社会,生活本是如此。
最后,请高三党放松心态,努力备战,祝各位高考大吉!
天天哥哥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写于2014.5.11
修改于2016.2.25
续篇
关于为什么只有物理专业的,我只能说我我是学物理的,其他方面我涉及的不多。但是大同小异,理工科类自主招生面试都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即学术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以物理专业为例个人认为可具有模式代表性。
15年的考核内容大纲我在网上没有查到,但我问了去年我辅导了自主招生的楼主的学妹(同样也是参加武大物院自招),与14年在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此为大家一一讲解。
与14年不同的是,不再在三月份设全国统考笔试选拔复赛名额。而是在海选(即初审)上严格把关。在以往湖北的学生拿个省三等奖甚至没有奖也可能被放过参与笔试,对此楼主还是挺幸运的。而15年要求必须两个不同学科省级二等奖以上才有资格通过初审(当然是有关系户的,楼主的学妹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初选上删去了一大批人。从而把复试安排在了高考之后。印象没错的话是在六月十号出头,也就是高考后一个星期内。
复试同样跟我的预测一样包含了笔试。据楼主学妹口述题目内容不同于以往(以往都会有超纲题,高于高考低于竞赛),题目很简单,主体还是力学与电磁学。这里有一点要提的是,里面包含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风能发电等。大家可以比较14年面试考核内容:粒子、物质、材料、能源。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武大物院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大方向:物理学基地班、材料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所以我认为考核题目会贴切与本院的专业设置和热点研究方向。所以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你所要参加的学校及学院,一定要摸清楚他的专业分布和研究方向,这样做准备会更贴切一些。
面试跟以往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所有参与复试的同学们会集中在一个报告厅听本院一个教授讲解14年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一项科技: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可能很多同学在这里听睡着了,因为确实有些理论是你听不懂的,但是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听与不听有着天壤之别——因为面试的教授提的问题和你抽签的问题很多都是之前讲的细节。
同样是四人一组抽签选题选顺序。这里以楼主学妹的口述为大家做例子,楼主学妹抽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少用白炽灯以及白炽灯有什么危害。据说还有为什么led灯发光效率好、优点在哪、平常什么灯用的最多、一般照明灯多少流明等问题。跟去年一样,每个人轮流阐述了自己的问题后,教授提问,学生抢答。之后的我就不多说了,可以参考我前年的文章。
这里我想说的是,此次学院考核的不仅是你的语言能力领导能力,还看重你听讲的认真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或许是以往很多聪明的学生来到大学开始厌学逃课,学院想在这个方面有所改善),所以大家在参加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耐心仔细记下并思考你所get到的所有内容,然后不徐不疾地解释它、阐述它。
我这几年一直关注武大华科的自主招生,有些211学校例如武汉理工大、中国地质大学、华农等的自招我也有所了解,也有相关的同学参与过,我也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其实把武大的单独提出来讲这么详细确实没有必要,但我想需要大家类比一下,学习我给的方案中的模式及方法,各大高校的题型及考核方式可能都不尽相同,但精髓是一样:选拔有学科特长有领导能力的优秀学生,应对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学校例如清华可能更注重思维的发散与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一个足球大的电阻能干什么用?;请用三个词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并谈谈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这样的题更注重我们课外文化知识的拓展和临场的镇定以及对预言帝组织。高校更偏爱奇才,自主招生的目的便是选拔有领导能力的奇才,使之成为栋梁。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内学习的同时,积极了解国内时事以及各种文化,既能放松自己,也是对素养的熏陶。
最后同样请高三党放松心态,努力备战,祝各位高考大吉!
天天哥哥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写于20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