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
一、“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相似的生平与遭际
1.青壮年时都有一段漫游与干谒的生活经历
第一次漫游吴越,第二次漫游齐赵,第三次李杜高适同游梁宋。
2.都城长安的经历体验
李白入京—点缀太平;杜甫“制举”不及第
3.晚年沦落与漂泊
李白被流放《早发白帝城》,绝命诗《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杜甫漂泊西南,在奉节达到创作高潮。
二、“豪放清新”与“沉郁顿挫”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秒,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标志,而风格的形成又与作家的个性、创作体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性不同:
李白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他极为自负,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因此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洒脱不羁的特点。
杜甫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中处处体现出儒家忠君忧民的仁者之心与中和节制的情感。
诗歌体裁的不同:
李白诗句不拘于五言七言,有古题乐府、歌行、绝句,唐代诗人中李白是创作古题乐府诗最多的人,他的乐府诗虽用古题,却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或是借古题写现事,或是借古题抒发自己的情怀。
杜甫最出色的是自创新题的新题乐府和律诗。如他的新题乐府《登高》。
创作方法的不同:
李白的诗歌是其强烈的感情抒发与浓厚的主观色彩。读李白的诗最突出的感受是其情感往往发兴无端,如悬崖飞瀑。
杜甫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因而人们称之为“诗史”(历史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具有形象性,提供了比历史更为生动丰富的生活画面)杜甫的情感是内敛的,蕴藏于客观事物的描绘中。
表达手法的不同:
李白善用夸张、比喻和象征,造成一种变幻莫测、具有奇情壮彩的境界,从而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杜甫的诗歌则擅长于叙事,善用细节描写与对话,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情感的取向,令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
其他:
李白思维跳跃性很强,其诗意象多跳跃性,反映诗人思绪之飘忽,感情之激荡。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诗歌组织严密,结构整饬,往往有章有法。严羽:“李白诗法如李广,子美诗法如孙吴”,李白作诗不循章法,诗意跳脱;杜甫诗有章有法可循。
李白诗冲口而出,不假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诗语言千锤百炼,一字不苟,“新诗改罢长自吟”。
风格:
李白豪放清新。所谓豪放,这类诗大都以歌行为主,反映李白如火山爆发不可遏制,如飞流直下冲破逆折式的感情特点。而清新大都以绝句律诗为主,感情较为平淡,语出天然。
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在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中唐时期扬杜抑李(元稹,白居易)
宋代以后杜甫地位逐渐上升,但也不乏批评杜甫的言论。
一、“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相似的生平与遭际
1.青壮年时都有一段漫游与干谒的生活经历
第一次漫游吴越,第二次漫游齐赵,第三次李杜高适同游梁宋。
2.都城长安的经历体验
李白入京—点缀太平;杜甫“制举”不及第
3.晚年沦落与漂泊
李白被流放《早发白帝城》,绝命诗《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杜甫漂泊西南,在奉节达到创作高潮。
二、“豪放清新”与“沉郁顿挫”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秒,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标志,而风格的形成又与作家的个性、创作体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性不同:
李白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他极为自负,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因此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洒脱不羁的特点。
杜甫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影响,他的诗歌创作中处处体现出儒家忠君忧民的仁者之心与中和节制的情感。
诗歌体裁的不同:
李白诗句不拘于五言七言,有古题乐府、歌行、绝句,唐代诗人中李白是创作古题乐府诗最多的人,他的乐府诗虽用古题,却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或是借古题写现事,或是借古题抒发自己的情怀。
杜甫最出色的是自创新题的新题乐府和律诗。如他的新题乐府《登高》。
创作方法的不同:
李白的诗歌是其强烈的感情抒发与浓厚的主观色彩。读李白的诗最突出的感受是其情感往往发兴无端,如悬崖飞瀑。
杜甫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因而人们称之为“诗史”(历史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具有形象性,提供了比历史更为生动丰富的生活画面)杜甫的情感是内敛的,蕴藏于客观事物的描绘中。
表达手法的不同:
李白善用夸张、比喻和象征,造成一种变幻莫测、具有奇情壮彩的境界,从而诗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的艺术效果。
杜甫的诗歌则擅长于叙事,善用细节描写与对话,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情感的取向,令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
其他:
李白思维跳跃性很强,其诗意象多跳跃性,反映诗人思绪之飘忽,感情之激荡。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诗歌组织严密,结构整饬,往往有章有法。严羽:“李白诗法如李广,子美诗法如孙吴”,李白作诗不循章法,诗意跳脱;杜甫诗有章有法可循。
李白诗冲口而出,不假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诗语言千锤百炼,一字不苟,“新诗改罢长自吟”。
风格:
李白豪放清新。所谓豪放,这类诗大都以歌行为主,反映李白如火山爆发不可遏制,如飞流直下冲破逆折式的感情特点。而清新大都以绝句律诗为主,感情较为平淡,语出天然。
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在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中唐时期扬杜抑李(元稹,白居易)
宋代以后杜甫地位逐渐上升,但也不乏批评杜甫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