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宏伟蓝图 展望壮丽前景
《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简称《总体规划》)日前获省政府批复,许昌未来15年发展蓝图业已敲定。那么,这一规划如何谋划许昌发展定位,将带领许昌走向何方?许昌日报记者特邀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白红超为大家解读《总体规划》的亮点和意义。
记者:《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对许昌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白红超:新修编的《城市总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抢抓“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宝贵机遇,充分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落实了郑万高铁、郑合高铁、新107国道等区域交通设施,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切实保障电动汽车产业园、中国中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高起点、高标准引领城乡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获批,为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基本农田划定等提供了法定依据,为全市“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许昌市今后十五年的城市发展确立了纲领,绘就了宏伟蓝图。
记者:《总体规划》体现了哪些新的发展理念?
白红超:《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是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二是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三是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四是集约融合,开放包容,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五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记者:《总体规划》中,许昌是如何定位的,将有多大发展空间,下一步重点向哪发展?
白红超:许昌的定位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交通和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汉魏历史文化名城”。省政府批复同意,许昌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8%;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9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下一步,许昌市将重点向北发展,对接郑州航空港,形成“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
记者:对《总体规划》的谋划和编制,解决了许昌当前发展中的哪些矛盾和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白红超:当前,许昌市在城乡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乏区域合作分工。许昌毗邻航空港的优势得天独厚,但借力航空港不够,目前仍处于“空间对接”阶段,在“产业融合”上仍有差距。二是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经济实力与县域经济没有拉开差距,难以有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例大,转型升级任务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2014年数据),亟待快速发展。四是用地布局不集约。城市工业分布零散,与居住等其它城市功能交织,工业围城严重。五是公共服务不均衡。现状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文化、医疗、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指标偏低。六是交通组织不高效。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封闭,对外开放度不高,主干道路网分布不均,城区东西联系不便捷,老城区存在交通阻塞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我们主要从六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区域分工协作。按照“融入郑州、链接空港、辐射中南、统筹市域、带动市县”的区域协作战略,建设许港产业带,主动承接并延伸航空港区的辐射带动,形成与港区联动发展格局,利用新郑国际机场和郑欧班列,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一心一带四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依托京广发展轴,强化中心城区与长葛联系,形成带状城市,增强承接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禹州、长葛、鄢陵、襄城围绕中心城区实现组团式发展。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产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二产坚持“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双轮驱动,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产重点打造20平方公里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高成长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紧凑、集约、生态”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一核两心、一轴三廊、绿环五片、组团发展”的“丰”字形空间结构,同时优化工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打破工业围城格局。五是完善民生设施配套。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福利等各类民生设施,优先布局,保障用地,满足服务半径,提升配套标准,规划的教育用地比现状增加了1.5倍,医疗用地增加了3倍,文化用地增加了4倍,养老福利用地增加了7倍,体育用地增加了12倍,商业服务业用地增加了5倍(现状为2014年底数据)。六是打造高效交通体系。强化许昌交通枢纽地位,构筑开放交通格局,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城市建设“一高两快”,引导过境交通与城市交
《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简称《总体规划》)日前获省政府批复,许昌未来15年发展蓝图业已敲定。那么,这一规划如何谋划许昌发展定位,将带领许昌走向何方?许昌日报记者特邀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白红超为大家解读《总体规划》的亮点和意义。
记者:《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对许昌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白红超:新修编的《城市总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抢抓“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宝贵机遇,充分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落实了郑万高铁、郑合高铁、新107国道等区域交通设施,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切实保障电动汽车产业园、中国中医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高起点、高标准引领城乡科学发展。《总体规划》获批,为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基本农田划定等提供了法定依据,为全市“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许昌市今后十五年的城市发展确立了纲领,绘就了宏伟蓝图。
记者:《总体规划》体现了哪些新的发展理念?
白红超:《总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是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二是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三是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四是集约融合,开放包容,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五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记者:《总体规划》中,许昌是如何定位的,将有多大发展空间,下一步重点向哪发展?
白红超:许昌的定位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交通和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汉魏历史文化名城”。省政府批复同意,许昌市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8%;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9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下一步,许昌市将重点向北发展,对接郑州航空港,形成“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的发展格局。
记者:对《总体规划》的谋划和编制,解决了许昌当前发展中的哪些矛盾和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白红超:当前,许昌市在城乡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乏区域合作分工。许昌毗邻航空港的优势得天独厚,但借力航空港不够,目前仍处于“空间对接”阶段,在“产业融合”上仍有差距。二是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经济实力与县域经济没有拉开差距,难以有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例大,转型升级任务重;第三产业比重偏小,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7个百分点(2014年数据),亟待快速发展。四是用地布局不集约。城市工业分布零散,与居住等其它城市功能交织,工业围城严重。五是公共服务不均衡。现状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文化、医疗、体育、社会福利设施指标偏低。六是交通组织不高效。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封闭,对外开放度不高,主干道路网分布不均,城区东西联系不便捷,老城区存在交通阻塞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我们主要从六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区域分工协作。按照“融入郑州、链接空港、辐射中南、统筹市域、带动市县”的区域协作战略,建设许港产业带,主动承接并延伸航空港区的辐射带动,形成与港区联动发展格局,利用新郑国际机场和郑欧班列,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一心一带四组团”的城镇空间格局,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依托京广发展轴,强化中心城区与长葛联系,形成带状城市,增强承接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禹州、长葛、鄢陵、襄城围绕中心城区实现组团式发展。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产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二产坚持“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双轮驱动,实施十大产业链建设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产重点打造20平方公里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高成长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构建“紧凑、集约、生态”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一核两心、一轴三廊、绿环五片、组团发展”的“丰”字形空间结构,同时优化工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打破工业围城格局。五是完善民生设施配套。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福利等各类民生设施,优先布局,保障用地,满足服务半径,提升配套标准,规划的教育用地比现状增加了1.5倍,医疗用地增加了3倍,文化用地增加了4倍,养老福利用地增加了7倍,体育用地增加了12倍,商业服务业用地增加了5倍(现状为2014年底数据)。六是打造高效交通体系。强化许昌交通枢纽地位,构筑开放交通格局,推进市域交通一体化,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城市建设“一高两快”,引导过境交通与城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