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之前的巴林银行(确切说应该是1995年1月之前)在世界金融行业是一位巨人,盖因其230多年的经营历史、跟英国王室密切的关系、在世界政治舞台多次显露身手、1994年底资产超过59亿英镑同时税前利润达15亿美元、……其厚厚的履历,从电影《魔鬼营业员》尼克·里森进入巴林银行时,镜头从画廊上扫过那一瞬间就能得到证明。
然而,这个金融市场上的巨人却于1995年2月猝然倒地,而造成其倒闭的,却是其职员尼克·里森在新加坡交易市场上经营日经225期货的失败。不久,无力赔偿债务的巴林银行,最终被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出售给了荷兰国际集团,至此巴林银行结束了辉煌的历史。如今,巴林银行及尼克·里森,依然被金融行业乃至企业管理者作为反面教材,一次次提起。
在《魔鬼营销员》中,作为一个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其外表光鲜然而内部混乱的管理结构,才是本文我们关注的重点。影片从尼克·里森面对雅加达堆积如山的银行坏账,到巴林银行总裁彼得自负的谈话,再到尼克·里森在新加坡市场为所欲为,层层渗透,为我们展示巴林银行这个大型企业管理失效时的症状。
企业的难题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就可能成为某些人展示自己才能的绝佳舞台,比如尼克·里森。他做事条理清晰、效率极高、充满自信,加上本身就在摩根斯坦利接受过系统的银行业务培训,因此帮忙拯救印尼业务的同时,也给自己挣得了荣誉,被巴林银行上下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转而开拓在新加坡的金融业务。接下来的内容跟大多数人们心目中最佳剧本一样,尼克·里森带着他的团队,穿着巴林银行特有的蓝黄条纹制服,在喧嚣混乱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搏杀,并很快成为SIMEX上的明星,为巴林银行获得了超过总利润10%的收益,同时得到了巴林银行的嘉奖!然而好事到此为止,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尼克·里森为了掩盖手下交易员金·王所犯下涉及两万英镑的损失,违规启用了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吉利的“88888”错误账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彻底拖垮了巴林银行。
如果我们深究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可能我们都会将矛头,指向巴林银行漏洞百出的管理机制。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却非常松散。比如尼克·里森有两个顶头上司,在新加坡的西蒙和在巴林总部的郎嘉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一个远在天边,这让尼克·里森都不知道该向谁汇报工作;另外再如京东与伦敦的财务审查部门,它们都对新加坡财务提出了疑问,但都没有用心审查,被尼克·里森轻易骗过……这一切,导致了在1995年2月26日悲剧发生时,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却未引起这些管理人员的警惕,没有采取应有的措施,导致股市一再下挫,让巴林银行损失到破产的地步,这就是典型的企业管理机制失灵的表现。
同时,必须要谴责巴林银行管理层严重的失职行为,正是他们整体不作为,让巴林银行最终倒闭。首先是尼克·里森在新加坡的直接上司—西蒙,一个每天坐在办公室,等待下级来报告工作的领导者。其次是尼克·里森的BOSS(影片里这么叫)—郎博佳,每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只关注业绩,不关注经营管理的领导;乃至到最后,巴林银行危在旦夕,这个boss还被蒙在鼓里,在年终会议上还为尼克·里森这个“英雄”欢呼。整个巴林公司管理层,对尼克·里森的交易情况知之甚少,面对财务审查,管理层总会上下一气,为尼克·里森大开绿灯,例行公事的审查经过造价的报表;更别提到最后,尼克·里森每天都能轻易地向伦敦总部,要到超过英国银行规定的大批保证金。如果说是尼克·里森搞垮了巴林银行,还不如说是巴林银行所有管理者,聚众人之力,一起掏空了巴林银行这个庞然大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上,成本控制一直都是企业家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为了节省成本,尼克·里森雇佣了一批没有经验的交易员,他们连最简单的期货交易术语都弄不明白,这样的团队在交易时难免出错(最初的错误就是因此产生的)。同时处于节省成本考虑,尼克·里森将业务和结算一肩挑,这让他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在团队管理上有了相当大的自由度,更有机会去寻找公司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从而为营私舞弊提供温床。
虽然电影最后将尼克·里森绳之以法,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细想下来,让一个股票交易经理为一个庞大的金融大厦倒塌埋单,则显得那么没有说服力。按照巴林银行的经营状况,即使没有尼克·里森,也会有另外的人去钻其管理上漏洞,巴林银行被做跨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