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没有忘却的想念
我喜欢读鲁迅的文字,不管是他零碎的叙事抒情,还是他饱含情感的回忆往事怀念故人,亦或是略显生涩但回韵无穷的谈书论文,随笔杂谈……说不起来有多少文艺的东西在里边,很多文章读来也就只如两人私谈一般放松无拘束,可我偏偏喜爱这样的。
最爱来回翻看的是他写故乡的文章。《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虽不如明人的豪奢,但却是无数孩子所翘首以盼的。心里一直记挂着,一直安慰自己后一场必定能繁盛些,然而常常是看了后台看不到舞台的遗憾。好好的能去远方看一次最盛的赛会,却因父亲的背书任务而兴致全无。多年之后再回忆,只能想起背诵一事,赛会如何却再也回忆不起了。读毕倒使我忍俊不禁,仿佛是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为了出去玩耍不得不接受父母亲好多的学习要求。时至今日去回忆,当时为了其拼命背书写作业的游戏已经记不起名字,当时写的作业也记不起科目,脑子里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孩,两个满眼宠爱的大人,一片暖黄色的灯光。
要说这《五猖会》没看的尽兴,《社戏》倒是补上了一大缺憾。鲁迅在《社戏》中对故乡风土人情,祥和风景等的描写让我看了这篇文章一遍又一遍,不禁沉醉于那片“乐土”。十一二岁的年纪,正是野着性子迎风奔跑的时候,和同岁不同辈的小伙伴掘蚯蚓去钓虾,放水牛黄牛还被撅一跟头,最高兴的莫过于去赵庄看戏。朴实的小伙伴们同情迅哥儿没看社戏的遗憾,自告奋勇的陪着再去一次。提了八叔的航船,又向迅哥儿的母亲和外祖母打了包票,一行人十多个少年才一哄的出了门。白蓬的航船,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行驶,少年们闻着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听着横笛婉转悠扬的声音……这样的场景本身已经超越了社戏带给我的神秘感,想象着自己在这样的河风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时间都静止了罢!
与《社戏》不同的是,《故乡》着重写了人,又似乎带了点无奈讽刺的意味。回故乡的时候正是严寒,近二十年不见,故乡一如以往,只不过因心境的悲凉更显得萧索了。“我”见到了少年时的玩伴闰土,但却不如年少的无拘束,一声“老爷”就将彼此隔了一层障壁了。圆规式的“豆腐西施”说话愈发的尖酸精明,只有同是孩子的宏儿和水生好似还是一气,大概也就是说希望还在孩子们的手里吧。
其余还有的我也并没有反复品位,就单单这两三篇文章我也断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骨髓,只是读完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故乡生活的那几年,常常是我梦里出现的画面。我记得小时候呼朋引伴的清晨,吃完午饭
我喜欢读鲁迅的文字,不管是他零碎的叙事抒情,还是他饱含情感的回忆往事怀念故人,亦或是略显生涩但回韵无穷的谈书论文,随笔杂谈……说不起来有多少文艺的东西在里边,很多文章读来也就只如两人私谈一般放松无拘束,可我偏偏喜爱这样的。
最爱来回翻看的是他写故乡的文章。《朝花夕拾》里的《五猖会》,虽不如明人的豪奢,但却是无数孩子所翘首以盼的。心里一直记挂着,一直安慰自己后一场必定能繁盛些,然而常常是看了后台看不到舞台的遗憾。好好的能去远方看一次最盛的赛会,却因父亲的背书任务而兴致全无。多年之后再回忆,只能想起背诵一事,赛会如何却再也回忆不起了。读毕倒使我忍俊不禁,仿佛是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为了出去玩耍不得不接受父母亲好多的学习要求。时至今日去回忆,当时为了其拼命背书写作业的游戏已经记不起名字,当时写的作业也记不起科目,脑子里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孩,两个满眼宠爱的大人,一片暖黄色的灯光。
要说这《五猖会》没看的尽兴,《社戏》倒是补上了一大缺憾。鲁迅在《社戏》中对故乡风土人情,祥和风景等的描写让我看了这篇文章一遍又一遍,不禁沉醉于那片“乐土”。十一二岁的年纪,正是野着性子迎风奔跑的时候,和同岁不同辈的小伙伴掘蚯蚓去钓虾,放水牛黄牛还被撅一跟头,最高兴的莫过于去赵庄看戏。朴实的小伙伴们同情迅哥儿没看社戏的遗憾,自告奋勇的陪着再去一次。提了八叔的航船,又向迅哥儿的母亲和外祖母打了包票,一行人十多个少年才一哄的出了门。白蓬的航船,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行驶,少年们闻着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听着横笛婉转悠扬的声音……这样的场景本身已经超越了社戏带给我的神秘感,想象着自己在这样的河风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时间都静止了罢!
与《社戏》不同的是,《故乡》着重写了人,又似乎带了点无奈讽刺的意味。回故乡的时候正是严寒,近二十年不见,故乡一如以往,只不过因心境的悲凉更显得萧索了。“我”见到了少年时的玩伴闰土,但却不如年少的无拘束,一声“老爷”就将彼此隔了一层障壁了。圆规式的“豆腐西施”说话愈发的尖酸精明,只有同是孩子的宏儿和水生好似还是一气,大概也就是说希望还在孩子们的手里吧。
其余还有的我也并没有反复品位,就单单这两三篇文章我也断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骨髓,只是读完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故乡生活的那几年,常常是我梦里出现的画面。我记得小时候呼朋引伴的清晨,吃完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