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图文版:http://www.b88104069.com/zh-hans/archives/3783
「For the time will soon come…when Hobbits will shape the fortunes of all.」-《The Lord of the Rings》
众所皆知,电影《魔戒》源自于托尔金同名小说,有句话极其机智地形容此部小说的伟大:从五零年代问世以来,世界剩下两种人,读过《魔戒》的,和即将要读的人。我从中学开始,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世界经典文学,喜欢读书,可是坦白说,我在世界上属于第二种人,在进电影院之前,我浑然不知什麽叫「中土世界」。
2001年到2003年,我在台北念大学,那时候寒假回到高雄,过年期间唯一的一件真正大事,便是和哥哥妈妈一家人,寒夜中两台摩托车,奔往市区看午夜场电影:《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魔戒二部曲:双城奇谋》、《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该怎麽形容那三年的「魔戒效应」?那是一种相当令人怀念的笃定,春节大家都喜欢到电影院坐坐,可是到底看哪部电影,各人偏好不同、想法不同,很容易就造成了遗憾,然而在那段期间,过年一起去看《魔戒》,是毋须争论的首选,甚至是必须为之的默契。
多年后再回想这部世纪钜作,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亦或是令人屏息的奇幻征战。不过,如果稍加提起,应该所有观众都会记得,电影一开始,是夏尔平静恬淡的田园风光。比尔博巴金斯111岁生日,手握著欧洲中世纪特有的鹅毛笔,蘸墨水瓶,于羊皮纸上,正思索该如何下笔,书写哈比人故事的第一页。
「This is it. If I take one more step, it'll be the farthest away from home I've ever been.」-Samwise Gamgee
每部史诗作品,无论后续情节是如何地壮阔,总有个相对较为平淡的序幕。《魔戒》这部世所瞩目的奇幻文学电影,首先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不谙任何武术、不会施展魔法、巴金斯笔下「甘于被忽略且事实上为世人所忽略」的哈比人。
还记得当年在电影院刚走进中土世界,对于那些长相如同人类、却有著侏儒般怪异身材的哈比人,心中满满问号:为何有必要哈比人?为何魔戒持有者是佛罗多?如今再重温电影,看到刚开始熟悉的夏尔,那是系列奇幻作品中最接近真实生活的场景,突然间,可以体会到夏尔所具有的重要性和象徵意义。因为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冒险中,只有当哈比人思念故乡故土,只有当夏尔悠扬的主题旋律响起,才会具体明白为何捍卫中土、为自由而战。
作为首部曲,《魔戒现身》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一个奇幻世界。粗略划分,电影情节一分为二:佛罗多一行人从夏尔到瑞文戴尔,紧接著是魔戒远征队从瑞文戴尔到魔多。这两段旅程,类似学生时代玩的RPG角色扮演,在中土大陆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忙于抵抗邪恶势力攻击,也忙于和正义联盟(精灵)对话及获取情报(装备)。过程中,除了原本熟悉的哈比人,电影巧妙而紧凑地,带领所有观众认识精灵、人类、矮人族,于是我们在每个种族的历史及特性中,逐渐认知到,为何必须是哈比人。
「I meant to go back…wander the paths of Mirkwood…visit Lake-town…see the Lonely Mountain again.」-Bilbo Baggins
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二立对抗的故事,当然以光明的一方为情节主轴,不过,如何在正义联盟的前进路线中,同时侧写黑暗势力的组织及活动,考验著编剧的巧思和导演的调度。此类故事最怕的是失去平衡,只知道邪恶力量的强大,却没有足够的情节发展作支撑。在这一方面,首部曲并非只有一再出现的索伦邪恶之眼和无所不在的半兽人,略显单薄之馀,安排了变节的萨鲁曼组织强兽人大军,以及波罗莫为魔戒所诱惑最终致远征队溃败,使得整部电影呈现敌我相互消长的精彩局面。
原著作者托尔金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他自承《魔戒》是在重建欧洲的古老神话。小说成功将基督教文明中的思想辩证融入于剧情,而电影则是成功将小说庞大的世界架构呈现出来。在佛罗多奇幻旅程中,可以模糊看到类似十字军东征的号召、圣殿骑士团的效忠、精灵主教的祝福、白袍巫师的咒文,撒旦邪恶的诱恶等,这些西方文学上普遍存在的意像和符号,于《魔戒》电影中一次释放所有潜在的想像力量。
电影最后,魔戒远征军溃散,正义之师似乎已经互解,然而,不会游泳的山姆落水,于溺水中他看见水面上阳光闪耀,在那样高度意象化的画面中,一度深陷絶望,随即又充满希望和勇气。神话起始于凡人,佛罗多和山姆面对烈焰魔多,尚未放弃也毫无恐惧,亚拉冈的剑和勒苟拉斯的箭,仍然誓死保护渺小而伟大的哈比人。
故事尚未结束。
真怀念,那三年电影《魔戒》所留下的震撼和感动。
「I spent all my childhood pretending I was off somewhere else. Off with you, on one of your adventures. 」-Frodo Baggins
「For the time will soon come…when Hobbits will shape the fortunes of all.」-《The Lord of the Rings》
众所皆知,电影《魔戒》源自于托尔金同名小说,有句话极其机智地形容此部小说的伟大:从五零年代问世以来,世界剩下两种人,读过《魔戒》的,和即将要读的人。我从中学开始,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世界经典文学,喜欢读书,可是坦白说,我在世界上属于第二种人,在进电影院之前,我浑然不知什麽叫「中土世界」。
2001年到2003年,我在台北念大学,那时候寒假回到高雄,过年期间唯一的一件真正大事,便是和哥哥妈妈一家人,寒夜中两台摩托车,奔往市区看午夜场电影:《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魔戒二部曲:双城奇谋》、《魔戒三部曲:王者再临》。该怎麽形容那三年的「魔戒效应」?那是一种相当令人怀念的笃定,春节大家都喜欢到电影院坐坐,可是到底看哪部电影,各人偏好不同、想法不同,很容易就造成了遗憾,然而在那段期间,过年一起去看《魔戒》,是毋须争论的首选,甚至是必须为之的默契。
多年后再回想这部世纪钜作,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亦或是令人屏息的奇幻征战。不过,如果稍加提起,应该所有观众都会记得,电影一开始,是夏尔平静恬淡的田园风光。比尔博巴金斯111岁生日,手握著欧洲中世纪特有的鹅毛笔,蘸墨水瓶,于羊皮纸上,正思索该如何下笔,书写哈比人故事的第一页。
「This is it. If I take one more step, it'll be the farthest away from home I've ever been.」-Samwise Gamgee
每部史诗作品,无论后续情节是如何地壮阔,总有个相对较为平淡的序幕。《魔戒》这部世所瞩目的奇幻文学电影,首先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不谙任何武术、不会施展魔法、巴金斯笔下「甘于被忽略且事实上为世人所忽略」的哈比人。
还记得当年在电影院刚走进中土世界,对于那些长相如同人类、却有著侏儒般怪异身材的哈比人,心中满满问号:为何有必要哈比人?为何魔戒持有者是佛罗多?如今再重温电影,看到刚开始熟悉的夏尔,那是系列奇幻作品中最接近真实生活的场景,突然间,可以体会到夏尔所具有的重要性和象徵意义。因为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冒险中,只有当哈比人思念故乡故土,只有当夏尔悠扬的主题旋律响起,才会具体明白为何捍卫中土、为自由而战。
作为首部曲,《魔戒现身》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一个奇幻世界。粗略划分,电影情节一分为二:佛罗多一行人从夏尔到瑞文戴尔,紧接著是魔戒远征队从瑞文戴尔到魔多。这两段旅程,类似学生时代玩的RPG角色扮演,在中土大陆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忙于抵抗邪恶势力攻击,也忙于和正义联盟(精灵)对话及获取情报(装备)。过程中,除了原本熟悉的哈比人,电影巧妙而紧凑地,带领所有观众认识精灵、人类、矮人族,于是我们在每个种族的历史及特性中,逐渐认知到,为何必须是哈比人。
「I meant to go back…wander the paths of Mirkwood…visit Lake-town…see the Lonely Mountain again.」-Bilbo Baggins
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二立对抗的故事,当然以光明的一方为情节主轴,不过,如何在正义联盟的前进路线中,同时侧写黑暗势力的组织及活动,考验著编剧的巧思和导演的调度。此类故事最怕的是失去平衡,只知道邪恶力量的强大,却没有足够的情节发展作支撑。在这一方面,首部曲并非只有一再出现的索伦邪恶之眼和无所不在的半兽人,略显单薄之馀,安排了变节的萨鲁曼组织强兽人大军,以及波罗莫为魔戒所诱惑最终致远征队溃败,使得整部电影呈现敌我相互消长的精彩局面。
原著作者托尔金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他自承《魔戒》是在重建欧洲的古老神话。小说成功将基督教文明中的思想辩证融入于剧情,而电影则是成功将小说庞大的世界架构呈现出来。在佛罗多奇幻旅程中,可以模糊看到类似十字军东征的号召、圣殿骑士团的效忠、精灵主教的祝福、白袍巫师的咒文,撒旦邪恶的诱恶等,这些西方文学上普遍存在的意像和符号,于《魔戒》电影中一次释放所有潜在的想像力量。
电影最后,魔戒远征军溃散,正义之师似乎已经互解,然而,不会游泳的山姆落水,于溺水中他看见水面上阳光闪耀,在那样高度意象化的画面中,一度深陷絶望,随即又充满希望和勇气。神话起始于凡人,佛罗多和山姆面对烈焰魔多,尚未放弃也毫无恐惧,亚拉冈的剑和勒苟拉斯的箭,仍然誓死保护渺小而伟大的哈比人。
故事尚未结束。
真怀念,那三年电影《魔戒》所留下的震撼和感动。
「I spent all my childhood pretending I was off somewhere else. Off with you, on one of your adventures. 」-Frodo Bag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