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5,416贴子:9,104,015

深入剖析圣教序 多图 详细讲解 不得不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还要拿出孙过庭大师的二十四个大字:“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就字的结构形式而言,在“平正”与“险绝”中协调。《集王圣教序》价值首先是能启发后学,你能学到很多很多的险绝手法,结构的变化,薛夫彬先生说,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变化上超出王羲之的。你只要扎进《集王圣教序》研究,你会学到很多技术环节的内容。这是第一个价值。



IP属地:安徽1楼2016-03-07 16:57回复
    变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复归平正”。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会发现处处有变化。不懂的字的人,没研究过变化的人,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这是高手,高手不乐于剑拔弩张,豹头环眼,就像内家拳,不要搞得架子很吓人,很张扬。还用孙大师的一句话:“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就是为什么要复归平正,因为是境界与格调。后世在“不激不厉”上做的最好的,我以为是虞世南。八大山人形成个人面貌后的一段时间,是很在意变化的,晚年趋于平和,形成了富于变化而平和的境界。这是《集王圣教序》第二个价值.


    IP属地:安徽3楼2016-03-07 16:59
    收起回复
      下面我们说说线条特征:
      (一)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前面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骈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人文章之功力,可见一斑,同样,《书谱》读起来也有同样的感觉。“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为高宗李治撰文,文章不逊乃父。“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


      IP属地:安徽4楼2016-03-07 17:00
      收起回复
        线条最突出的特征,是轻灵与跳跃感,这样说不太容易搞明白,即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中书令当之无愧。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有人说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为过。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IP属地:安徽5楼2016-03-07 17:00
        收起回复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IP属地:安徽6楼2016-03-07 17:01
          回复
            (二)
            另一个特征是“流动”。
            或者说是行书状态,即孙过庭所言“使转”赋予楷书的流动之美——情性,“使转为情性”,反之,则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有点乱,分析一下。


            IP属地:安徽7楼2016-03-07 17:02
            回复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一是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另一种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IP属地:安徽8楼2016-03-07 17:02
              收起回复
                《雁塔》,虽为碑刻,但流动的用笔状态传达得非常准确,甚至牵丝连带都很清晰。可以想见其书写速度是比较快的,点画起收之间不只是“眉目传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IP属地:安徽9楼2016-03-07 17:02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10楼2016-03-07 17:04
                  回复

                    有人看么 有的话吱一声
                    全文在这 http://user.qzone.qq.com/2024712410/blog/1457321968


                    IP属地:安徽13楼2016-03-07 17:10
                    收起回复
                      空间我看了 有好多教程 多谢楼主


                      14楼2016-03-07 17: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15楼2016-03-07 17:15
                        回复
                          然后我们来分析下结构
                          1.疏密
                          谈到结构变化,现代人大都从形式上进行解读,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比如弘一法师的字,并不在变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采奕奕,令人费解。谈到大师级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确确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课。同时代的魏碑、墓志,以及较前的东汉隶书,在形式的变化上都很用心,这让我在困惑中仍想做些工作,比如《圣教序》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这方面也极为重视,总想做些归纳总结之类的事情,旨在“抛砖引玉”。


                          IP属地:安徽16楼2016-03-07 17:16
                          收起回复
                            首先提出的是疏密,这是很多精彩作品都使用的技巧的,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对喜欢书法的朋友有所帮助。所为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处理,使结构变得活泼有趣,而不流于死板。


                            IP属地:安徽17楼2016-03-07 17:17
                            回复
                              算了 明天在更把


                              IP属地:安徽19楼2016-03-07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