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哲学的重要背景是现象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勾勒出现象学运动的轨迹,但是我们至今没有意识到这条轨迹对德国当代哲学的意义。它始终是陌生的、含糊的,因为我们理解的意向出现偏差:我们只是简单地从字面上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解释为“现象之学”,一种“显学”。按照汉语的理解习惯,“现象”是我们直接看见的事物清晰的外部形态,是事物表现出来的东西。然而以此之见,却很难称胡塞尔是隐晦哲学家。其实,在胡塞尔那里,所谓“现象学”并不是一种“显学”。不是“自然之镜”或“反映论”。它是不可见的,是隐藏起来的东西,这才是胡氏“现象”的真谛。所谓“显”其实是“隐”。循着这条思路,我们才能进入德国当代哲学这座迷宫,才能捕捉到“现象”之“隐”对雅斯贝斯、伽达默尔、舍勒、哈贝马斯等等的影响。
(一)胡塞尔为阐述现象学绞尽了脑汁。作为现象学的一个始作俑者,他需要对所使用的术语进行异常复杂的鉴别和界定,同时,他又不得不利用已有的形而上学词汇,这使胡氏的著作十分费解。尽管我们使用形而上学术语,“现象”却是个“缺失”,像隐蔽的陌生领域。“隐”的思路会使我们豁然开朗。《逻辑研究》第一卷序言中称现象学是“…不依赖于一切心理学和事实的科学。换句话说,不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回到事物本身,这有悖于传统哲学思维,引起理解的困难和不安。”“这种困的源泉在于现象学分析所要求的直观与思维的非自然倾向。”我们要承受从自然思维到现象学思维转变所产生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隔离,它还从未曾“显现”给我们,所以它是“隐”。“现象学排除一切经验(自然主义)的感受和判定的自然行为。关于‘感受’‘判断’‘意愿’等的描述心理学陈述使用这些术语旨在实在的自然序列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真实状态……。然而现象学不讨论这种状态。”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是描述的无前提性,是回到描述本身,与传统的所谓“自然世界”毫不相干。后来,胡塞尔在《观念》第一卷中承认现象学起源于“虚构”。“真实的对象被加上括号……在还原之后我们得到了被记忆、被期待、被想象的事物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与传统相比它又是“隐”。现象学只关注意义,至于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虚构的或不存在的,与意义本身无关。
西方文明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局限于理智世界,胡塞尔却想另起炉灶:在经历了悬隔或信念的改变之后,终止后的“现象”依附于一种新的想象力,它使现象成为玄想(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各种纯粹的可能性)。胡氏在《笛卡儿的深思》中写道:“也许我们完全虚构地、武断地变化对象的形状或颜色,保持不变的仅是它的感觉呈现,换句话说,…,一种完全‘选择’的纯粹可能性…我们把实际的感觉变成非事实的领域,‘好象’的领域,…一种自由的想象…与事实感觉无关,…(它)涉及潜在的领域,…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在这种自由变化中形成它们无例外地是想象的感觉。”
以上种种,就是现象学的神秘渴望——寻隐之路。它尚未被形而上学涉足,称其为沉静、虚无、死寂、沙漠似乎都不为过,它像远离传统文明的“异域”,为现象学后来者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各种“纯粹可能性”尽可在异域驰骋。
(二)海德格尔追踪胡塞尔的足迹。尽管表面上,两人的风格相去甚远,但海德格尔并没有真正地离开胡塞尔:海氏只是用现象学的方法使“隐”变得“澄明”,好像林中班驳的阳光之影。他用文学的语言描述“Dasein”,甚至重新定义了“Dasein”,他甚至说:“一旦要去把捉存在,我们就总似扑空。我们在此追问的存在几乎就是无。但我们始终不敢承认存在者整个的却是无。”
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用“森林”暗喻布满荆棘,海氏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路上,而且是在林中布满荆棘的路上,它不是脚下的路,我们其实已经迷路,它是一条迷失的路,陌生的路,通向无底深渊,同时,它又是一条归隐的路,它是危险的,因为它不“存在”,踏上的是茫茫不归路。剥夺思,或思的缺失,开放了新的可能性,可供选择的角度愈加丰富。海氏说:“林中有许多路。这此路多半突然断绝在人际不到之处。这此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行其是,但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一条路和另一条路一样。然而只不过看来如此而已。伐木人和管理人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走在林中路上。”
(一)胡塞尔为阐述现象学绞尽了脑汁。作为现象学的一个始作俑者,他需要对所使用的术语进行异常复杂的鉴别和界定,同时,他又不得不利用已有的形而上学词汇,这使胡氏的著作十分费解。尽管我们使用形而上学术语,“现象”却是个“缺失”,像隐蔽的陌生领域。“隐”的思路会使我们豁然开朗。《逻辑研究》第一卷序言中称现象学是“…不依赖于一切心理学和事实的科学。换句话说,不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回到事物本身,这有悖于传统哲学思维,引起理解的困难和不安。”“这种困的源泉在于现象学分析所要求的直观与思维的非自然倾向。”我们要承受从自然思维到现象学思维转变所产生的陌生感。这是一种隔离,它还从未曾“显现”给我们,所以它是“隐”。“现象学排除一切经验(自然主义)的感受和判定的自然行为。关于‘感受’‘判断’‘意愿’等的描述心理学陈述使用这些术语旨在实在的自然序列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真实状态……。然而现象学不讨论这种状态。”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是描述的无前提性,是回到描述本身,与传统的所谓“自然世界”毫不相干。后来,胡塞尔在《观念》第一卷中承认现象学起源于“虚构”。“真实的对象被加上括号……在还原之后我们得到了被记忆、被期待、被想象的事物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与传统相比它又是“隐”。现象学只关注意义,至于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虚构的或不存在的,与意义本身无关。
西方文明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局限于理智世界,胡塞尔却想另起炉灶:在经历了悬隔或信念的改变之后,终止后的“现象”依附于一种新的想象力,它使现象成为玄想(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各种纯粹的可能性)。胡氏在《笛卡儿的深思》中写道:“也许我们完全虚构地、武断地变化对象的形状或颜色,保持不变的仅是它的感觉呈现,换句话说,…,一种完全‘选择’的纯粹可能性…我们把实际的感觉变成非事实的领域,‘好象’的领域,…一种自由的想象…与事实感觉无关,…(它)涉及潜在的领域,…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在这种自由变化中形成它们无例外地是想象的感觉。”
以上种种,就是现象学的神秘渴望——寻隐之路。它尚未被形而上学涉足,称其为沉静、虚无、死寂、沙漠似乎都不为过,它像远离传统文明的“异域”,为现象学后来者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各种“纯粹可能性”尽可在异域驰骋。
(二)海德格尔追踪胡塞尔的足迹。尽管表面上,两人的风格相去甚远,但海德格尔并没有真正地离开胡塞尔:海氏只是用现象学的方法使“隐”变得“澄明”,好像林中班驳的阳光之影。他用文学的语言描述“Dasein”,甚至重新定义了“Dasein”,他甚至说:“一旦要去把捉存在,我们就总似扑空。我们在此追问的存在几乎就是无。但我们始终不敢承认存在者整个的却是无。”
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用“森林”暗喻布满荆棘,海氏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路上,而且是在林中布满荆棘的路上,它不是脚下的路,我们其实已经迷路,它是一条迷失的路,陌生的路,通向无底深渊,同时,它又是一条归隐的路,它是危险的,因为它不“存在”,踏上的是茫茫不归路。剥夺思,或思的缺失,开放了新的可能性,可供选择的角度愈加丰富。海氏说:“林中有许多路。这此路多半突然断绝在人际不到之处。这此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行其是,但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一条路和另一条路一样。然而只不过看来如此而已。伐木人和管理人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走在林中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