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坦克的书里,还是现实的生活里,父母干预子女婚姻的情形出现的都比较多。父母经常会说“我是为了你好” “我是为了我们孩子的幸福” “请放过我们的孩子”。当过度干预出现时,就会出现子女和父母的对立,进而引发后续的很多情况。目前郁金香里的焦点暂时转移到了乔野的婚姻上,随着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论述一下我的一些基本的看法。这些看法未必同传统的理念一致,可能会和部分吧友不符。目前我不喜欢用一些传统的道德或者理念,因为它们不一定符合这个快速变化和代差扩大的时代。我更希望融入生活,探讨一些实用而且对各方比较公平的基准原则。我会先在1-5中解释清楚基准原则和一些概念,然后从6开始再分析乔野,陈艺的情况。此外,父母和子女都会犯错,都会有不合理的决定出现。
1.关于生活、爱情、婚姻的基准划分原则 —— 子女和父母各自的边界
在中西方两种环境中感受了不同的理念之后,我形成的基本看法是:一个适婚年龄(25-35)的年轻人,应该大体达成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走进社会,成为一个经济独立,能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选择负责任的人,同时也拥有对自己的事业、生活、社交、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权。而父母,可以为子女的生活和婚姻提供建议,但是在子女或者子女配偶没有出现明显不良情况的情况下,不能强行出手干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父母应当用子女最适宜的方式进行引导。
这里对“明显不良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假定一个男孩子是A,女朋友是B(或者女孩子是A,男朋友是B),A的父母是F,这里的不良情况是这样:
(a)如果A成年后却故意游手好闲不工作,A喜欢赌博、吸毒,A参与犯罪等等,简单来说就是A不愿意承担作为成年人的基本社会责任,父母F可以干预A的生活,将生活层面引向正轨;
(b)如果A和B不是出于爱情或者希望共同生活在一起,比如A品性不良经常泡妞,或者B是贪图A的金钱、家世或者B是玩弄A的感情等等,简单来说就是A和B至少一方目的不纯,此时父母F可以干预子女A的爱情,将爱情和婚姻层面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不认同目前很多价值观里的道德绑架,比如晚婚不孝、父母也想早点抱孙子等等。一方面,承认和尊重长辈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子女的生活,只有子女才有权做决定。毕竟子女的爱情婚姻幸福,才是合理实现长辈诸多需要的基础。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看法:
首先,是基于权力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子女的婚姻最终还是子女自己负责任的,不是父母辈去负责任的,担负责任自然也要拥有相应的权力。对于“我做决定,你来负责”这种模式里,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当负责的角色。
其次,是出于对婚姻长久稳定的考虑。这里就要论述婚姻到底是什么,是一张结婚证?是一桌酒席?一个仪式?是两家的利益结合?是下一代?还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
2.什么是婚姻,婚姻的基础是什么,以及经典的婚姻悖论
不管字典里怎么解释,我的看法是婚姻是两个人愿意甚至享受彼此在一起,从内心深处希望长久的在一起生活,最好的情况是这一切基于爱情。
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男孩B和母亲M,母亲希望儿子娶一个自己看好的媳妇人选,儿子说没感觉,母亲说“感情可以培养,年龄不小了,先结婚再培养感情嘛”,儿子反问说“如果将来感情没有培养起来,还能离婚吗?”母亲回到“那不行,结婚了就不能离婚”。
作为80后的一代,这种经典的悖论估计不少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如果儿子真的结婚了,作为旁观者不知道当年母亲和儿子的这段对话,儿子现在过的不如意想要离婚,也许旁观者里劝和的肯定很多,劝分的寥寥无几。
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代差,这个放到后面去论述。
我们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母亲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儿子结婚了,是不是该离婚呢?
如果我是知道了一切的旁观者,我会支持离婚的。因为这种婚姻没有基础,本来就不应该产生。
父母希望为子女物色更好的配偶,这是对子女的爱,希望子女幸福。但是婚姻幸福是通过什么体现的?除了物质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精神层面的融洽。
长久的幸福才能维护一个稳定的婚姻,而不是说结婚了就会幸福或者结婚了就一定会稳定,没有基础的婚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追求形式的本末倒置。
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在中国,婚姻和结婚证被赋予了太神圣的光环,总觉得进入了婚姻就自然背上了一堆责任和包袱,却并没有反过来细细思量婚姻是什么,婚姻的前提是什么,婚姻长久稳定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这里我得声明我并不是在批判什么,我只是从人性最基础的层面去考虑,谁也不愿意和一个不想在一起的人结婚过日子,更别说在被强迫的情况下还要履行责任。
婚姻简单来说有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我接下来论述一下两者在婚姻中的作用。
3.精神和物质在婚姻中的地位——物质基础越好,精神的地位越突出
对于二者的关系,我倾向于认为,物质是用来保障爱情和婚姻中双方精神层面的愉悦不因为物质而受影响。
或者说,只要物质过得去,精神的融洽更重要,而且一旦物质条件随着时间变得更好,精神的地位就会愈加突出。
这里就用江桥,陈艺和乔野作为例子。江桥为什么这么怂?他曾经有一段内心独白是如果邱子安拿出1000万帮陈文,我反手就能甩出2000万,就不会如此的不自信了。这是他内心比较极端的一种情况了,但是也说明了他真的很在意物质层面和陈艺以及陈艺追求者的差距。陈艺的父亲陈安之找过江桥之后,说了那句“这世界上不缺努力的人,但是有所成就的人很少”,江桥原本自卑的心里就开始放大。很明显,江桥的爱情收到了物质层面的压迫,精神层面从享受和陈艺在一起,变成了在爱情中痛苦。但是陈艺实际上不在乎江桥暂时的事业无成,因为她爱江桥,她自己本身也还算中产以上比较富裕,她接受不了的是江桥在爱情中精神层面不专一,爱上其他人。乔野更明显,因为生活从来都很富裕,所以他追求的只是爱情,不看其他。
另外提一下现在江桥和肖艾,两个人现在日子算是够困难了,但是两颗在一起的心却有着同甘共苦的准备,所以匮乏的物质并不是总会负面影响精神愉悦,反而有时候更激发一起努力的动力。
另外女房客中CC曾经说过,在有物质保证的情况下才可以自由的追求精神,她不介意自己养着罗本。
而父母期待子女结婚对象,通常更多的考虑对方的物质和家世,这就是当下中国惯有的代差问题。
4.父母和子女的代差——父母经常希望以自己当年形成的经验替子女做决定
谈论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父母50/60后一代和子女80/9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这是当下的适婚人群和对应的父母人群。
父母那一辈人是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在80/90年代结婚时的物质条件也不算太好,那时候基本只要双方有工作有饭吃,介绍介绍就成了,而且他们那个年代比较保守,结婚后就算不满意、互相吵架,也不可能离婚。这些经历决定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婚恋观念: 爱情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物质和能过日子,门当户对彼此价值观差不多最好,而且婚姻不能离。
子女这一代,到90年代中期以后,物质条件就开始快速提高,可以说中学大学时代物质上都是比较富足的,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谈恋爱了,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求远远超过父母辈,很多在开始赚钱之前,就已经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经历爱情也会保持对爱情的期待。这些经历决定了子女这一辈的婚恋观念: 对精神的需要超过上一代,只要自己的物质不是太差,一定会优先考虑精神。
在座的各位可以想想看,如果自己的账户里有1亿美金甚至更多,甚至更多,保证这辈子绝对花不完的数目,你期待你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和一个自己爱的人?还是一个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当然这个假设太大了,改为假定自己有一份很好的高新工作,可以轻松的养活将来一个组建的家庭,你期待你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和一个自己爱的人?还是一个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接下来谈父母经常喜欢用带着自己的理念,替子女做决定的情况。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在做的,用江桥看乔野举例子,乔野一出现就是要求江桥办离婚庆典,江桥却不理解,他认为乔野的妻子是个很多男人梦想的白富美,而且家庭生活非常富裕,为什么这么好的婚姻乔野却不珍惜呢?
很明显的,江桥在用他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去分析乔野的生活。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因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念和难处,每个家庭都有让“外人”羡慕的东西,外人看到的这些终究还是带着外人他自己的理念去看,却无法理解其中让人痛苦的东西。
父母用自己当年重物质并且保守的理念,试图指导子女的婚姻,而子女往往对精神要求更高,这就是代差导致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一开始,我提出的原则中,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干预子女。
还有一层面的原因,是源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父母的关爱过度。
5.子女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关注过度
在本文的一开始,我也曾提到,一个适婚年龄的人应当步入社会,经济独立,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由于普遍独生子女的原因,父母爱孩子爱的更加深入,生怕孩子出现任何错误。
在西方社会有一个和国内差异的现象,很小的小孩,就是刚会走路和跑的那种,在水泥地上玩的时候有时候会摔倒,但是西方的父母基本都不回去扶的,就让小孩自己爬起来,而且也不是那么害怕他们摔伤,只要不是太严重。而到了6-7岁的孩子,可能就会去玩有点危险的滑板。
最快的成长都是在摸爬滚打中磨砺出来的。可惜这一代父母不忍让子女磕磕碰碰,尤其婚姻这种大事儿,父母都很希望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子女做一个最正确的选择。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双方本身的理念差异明显,过犹不及。
6.乔野的婚姻解析
先看看三年前还和苏函在一起的乔野是个什么情况,他的生活层面是比较糟糕的,估计缺乏自己经济独立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不合格。
而且感情层面,他和苏函相爱,并且应该相互没有不良的目的。
所以说如果乔野父母干涉乔野的生活和事业层面,是合乎清理的,但是干预爱情和婚姻,则是越权的。
这个越权直接导致了乔野在婚姻一开始,就不打算和秦苗往一路上,并且仍旧期待着找到苏函。这个坑非常大,可以说,乔父母当年是自己给儿子的婚姻挖的坑,而且不打算认错。
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乔父母是看不上自己儿子的能力,希望秦苗这个儿媳妇和她的父母帮助乔野稳住家族企业。
如果乔父母换一种方式,告诉乔野你和苏函在一起可以,但是你们都是成人了,在一起之后要经济独立自己赚钱,或者要乔野为家族企业的发展付出贡献才考虑接受两人的婚姻。如果是这样的引导,以乔野的性情,可能真的会为了爱情和不辜负父母的信任而努力,可惜的是乔父母选择了强行干预,直接让乔野陷入了消沉。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曾经有一个90后的女生,说起当年中学谈恋爱的时候,父亲很恼火想要干预,母亲却选择了支持,但是附加的要求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一起去更好的大学。这个女生本来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类型,但那个时候这个女生学习很努力,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也为了自己的爱情。试想如果是父亲强行拆散他们,结果会如何?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男生,当年中学也是谈恋爱,男孩的母亲怕影响学习,直接把他弄到了上海上中学。女生家里条件也不错,女生就和家里争取也去上海那个学校上中学。后来两个人一路大学和留学都在一起,去年已经准备谈婚论嫁了。
我举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两个人在心灵深处愿意在一起,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舒适和契合,合理的引导完全可以让两个人为了在一起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更可贵的是这种动力是源于内心的。而暴力的拆散,却有可能导致子女和父母的对立,这里就不要再用孝顺作为道德绑架了,父母有养育之恩,但是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报恩,这不是交换,它也没法交换。
回到乔野的情况,乔秦两家父母的强行联姻,不但毁了乔野,也把秦苗这个无辜的女人推向了深渊。无论秦苗是否爱乔野,当她嫁给乔野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婚姻,我不是说两人培养不出感情来,关键乔野内心深处就不是想和秦苗永远在一起生活的。这里或许有一种声音是,如果苏函不出现,如果合同没曝光,剧情就会改变。可是一场真正的婚姻,难道还需要另外一个女人不出现才能维系?
我不是在为乔野洗白,把乔野换成任何一个人其他人进入这个角色,我的看法还是一样的。这个受害人一直在努力找回自己曾经应该拥有,却被拆散的幸福。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错误,受害之后要求恢复没要求加倍赔偿,这怎么也不能算是过分的要求。之所以从道德层面乔野被批判,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他和秦苗是“合法”的夫妻,但是这个婚姻其实根本没有该有的基础。
他的错误在于,就是他不够坚决,曾经妥协试着想要和秦苗经营一段婚姻。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过的,这是一种在看不到苏函再次出现的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妥协,但毕竟违背了他真实的内心。
在私奔事件之后,乔父母还是认为错误完全在儿子,强硬要求儿子履行婚姻,秦父母竟然在女儿想离婚的情况下,依然和乔父母联手决定不能离婚。人之悲苦,在于管不好自己的贪欲,明明有了足以保证生活的财富,却还是为了更多的利益而无视精神的需求,甚至无视子女婚姻中巨大的精神痛苦。从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亡,何苦要在短暂的人生里承受原本没必要的精神痛苦。
目前这个多输的局面,乔父母该承担主要责任,没有他们的昏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同时乔野该承担部分责任。
7.陈艺
陈艺也是对爱情很深沉的类型,同时却又内敛保守。
当父母出面干预陈艺的爱情时,陈艺这个乖乖女尽管照顾父母的感情,但是也罕见的选择了抗争,而陈父直接出面用很不客气的话直接给江桥施加压力。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桥段,而怂桥直接怂了。
江桥和陈艺虽然女强男弱,但是如果能顶住外界那些不疼不痒的目光,他们在一起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惜了那么多年的相处。
所以后来秦苗说陈艺对父母有所怨恨,这个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
8.沃伦巴菲特和彼得巴菲特
在彼得巴菲特的自传里,曾经提到过他父亲对他们事业的态度,“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股神对于彼得从斯坦福中途退学做音乐,没有实施干预,更没有强行要求儿子学投资,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能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儿子。儿子彼得在最困难的时候,生活很艰苦,也没找父亲要钱,而是自己找工作同时做音乐。
作为“富二代”的彼得认为,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不是现金或豪宅,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
1.关于生活、爱情、婚姻的基准划分原则 —— 子女和父母各自的边界
在中西方两种环境中感受了不同的理念之后,我形成的基本看法是:一个适婚年龄(25-35)的年轻人,应该大体达成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走进社会,成为一个经济独立,能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选择负责任的人,同时也拥有对自己的事业、生活、社交、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权。而父母,可以为子女的生活和婚姻提供建议,但是在子女或者子女配偶没有出现明显不良情况的情况下,不能强行出手干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父母应当用子女最适宜的方式进行引导。
这里对“明显不良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假定一个男孩子是A,女朋友是B(或者女孩子是A,男朋友是B),A的父母是F,这里的不良情况是这样:
(a)如果A成年后却故意游手好闲不工作,A喜欢赌博、吸毒,A参与犯罪等等,简单来说就是A不愿意承担作为成年人的基本社会责任,父母F可以干预A的生活,将生活层面引向正轨;
(b)如果A和B不是出于爱情或者希望共同生活在一起,比如A品性不良经常泡妞,或者B是贪图A的金钱、家世或者B是玩弄A的感情等等,简单来说就是A和B至少一方目的不纯,此时父母F可以干预子女A的爱情,将爱情和婚姻层面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我不认同目前很多价值观里的道德绑架,比如晚婚不孝、父母也想早点抱孙子等等。一方面,承认和尊重长辈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子女的生活,只有子女才有权做决定。毕竟子女的爱情婚姻幸福,才是合理实现长辈诸多需要的基础。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看法:
首先,是基于权力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子女的婚姻最终还是子女自己负责任的,不是父母辈去负责任的,担负责任自然也要拥有相应的权力。对于“我做决定,你来负责”这种模式里,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当负责的角色。
其次,是出于对婚姻长久稳定的考虑。这里就要论述婚姻到底是什么,是一张结婚证?是一桌酒席?一个仪式?是两家的利益结合?是下一代?还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
2.什么是婚姻,婚姻的基础是什么,以及经典的婚姻悖论
不管字典里怎么解释,我的看法是婚姻是两个人愿意甚至享受彼此在一起,从内心深处希望长久的在一起生活,最好的情况是这一切基于爱情。
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男孩B和母亲M,母亲希望儿子娶一个自己看好的媳妇人选,儿子说没感觉,母亲说“感情可以培养,年龄不小了,先结婚再培养感情嘛”,儿子反问说“如果将来感情没有培养起来,还能离婚吗?”母亲回到“那不行,结婚了就不能离婚”。
作为80后的一代,这种经典的悖论估计不少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如果儿子真的结婚了,作为旁观者不知道当年母亲和儿子的这段对话,儿子现在过的不如意想要离婚,也许旁观者里劝和的肯定很多,劝分的寥寥无几。
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代差,这个放到后面去论述。
我们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母亲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儿子结婚了,是不是该离婚呢?
如果我是知道了一切的旁观者,我会支持离婚的。因为这种婚姻没有基础,本来就不应该产生。
父母希望为子女物色更好的配偶,这是对子女的爱,希望子女幸福。但是婚姻幸福是通过什么体现的?除了物质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精神层面的融洽。
长久的幸福才能维护一个稳定的婚姻,而不是说结婚了就会幸福或者结婚了就一定会稳定,没有基础的婚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追求形式的本末倒置。
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在中国,婚姻和结婚证被赋予了太神圣的光环,总觉得进入了婚姻就自然背上了一堆责任和包袱,却并没有反过来细细思量婚姻是什么,婚姻的前提是什么,婚姻长久稳定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这里我得声明我并不是在批判什么,我只是从人性最基础的层面去考虑,谁也不愿意和一个不想在一起的人结婚过日子,更别说在被强迫的情况下还要履行责任。
婚姻简单来说有两个层面,物质和精神,我接下来论述一下两者在婚姻中的作用。
3.精神和物质在婚姻中的地位——物质基础越好,精神的地位越突出
对于二者的关系,我倾向于认为,物质是用来保障爱情和婚姻中双方精神层面的愉悦不因为物质而受影响。
或者说,只要物质过得去,精神的融洽更重要,而且一旦物质条件随着时间变得更好,精神的地位就会愈加突出。
这里就用江桥,陈艺和乔野作为例子。江桥为什么这么怂?他曾经有一段内心独白是如果邱子安拿出1000万帮陈文,我反手就能甩出2000万,就不会如此的不自信了。这是他内心比较极端的一种情况了,但是也说明了他真的很在意物质层面和陈艺以及陈艺追求者的差距。陈艺的父亲陈安之找过江桥之后,说了那句“这世界上不缺努力的人,但是有所成就的人很少”,江桥原本自卑的心里就开始放大。很明显,江桥的爱情收到了物质层面的压迫,精神层面从享受和陈艺在一起,变成了在爱情中痛苦。但是陈艺实际上不在乎江桥暂时的事业无成,因为她爱江桥,她自己本身也还算中产以上比较富裕,她接受不了的是江桥在爱情中精神层面不专一,爱上其他人。乔野更明显,因为生活从来都很富裕,所以他追求的只是爱情,不看其他。
另外提一下现在江桥和肖艾,两个人现在日子算是够困难了,但是两颗在一起的心却有着同甘共苦的准备,所以匮乏的物质并不是总会负面影响精神愉悦,反而有时候更激发一起努力的动力。
另外女房客中CC曾经说过,在有物质保证的情况下才可以自由的追求精神,她不介意自己养着罗本。
而父母期待子女结婚对象,通常更多的考虑对方的物质和家世,这就是当下中国惯有的代差问题。
4.父母和子女的代差——父母经常希望以自己当年形成的经验替子女做决定
谈论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父母50/60后一代和子女80/9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这是当下的适婚人群和对应的父母人群。
父母那一辈人是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在80/90年代结婚时的物质条件也不算太好,那时候基本只要双方有工作有饭吃,介绍介绍就成了,而且他们那个年代比较保守,结婚后就算不满意、互相吵架,也不可能离婚。这些经历决定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婚恋观念: 爱情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物质和能过日子,门当户对彼此价值观差不多最好,而且婚姻不能离。
子女这一代,到90年代中期以后,物质条件就开始快速提高,可以说中学大学时代物质上都是比较富足的,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谈恋爱了,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求远远超过父母辈,很多在开始赚钱之前,就已经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经历爱情也会保持对爱情的期待。这些经历决定了子女这一辈的婚恋观念: 对精神的需要超过上一代,只要自己的物质不是太差,一定会优先考虑精神。
在座的各位可以想想看,如果自己的账户里有1亿美金甚至更多,甚至更多,保证这辈子绝对花不完的数目,你期待你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和一个自己爱的人?还是一个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当然这个假设太大了,改为假定自己有一份很好的高新工作,可以轻松的养活将来一个组建的家庭,你期待你的婚姻是怎么样的?和一个自己爱的人?还是一个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接下来谈父母经常喜欢用带着自己的理念,替子女做决定的情况。
其实这是人之常情,大多数人都在做的,用江桥看乔野举例子,乔野一出现就是要求江桥办离婚庆典,江桥却不理解,他认为乔野的妻子是个很多男人梦想的白富美,而且家庭生活非常富裕,为什么这么好的婚姻乔野却不珍惜呢?
很明显的,江桥在用他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去分析乔野的生活。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因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理念和难处,每个家庭都有让“外人”羡慕的东西,外人看到的这些终究还是带着外人他自己的理念去看,却无法理解其中让人痛苦的东西。
父母用自己当年重物质并且保守的理念,试图指导子女的婚姻,而子女往往对精神要求更高,这就是代差导致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文一开始,我提出的原则中,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干预子女。
还有一层面的原因,是源于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父母的关爱过度。
5.子女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关注过度
在本文的一开始,我也曾提到,一个适婚年龄的人应当步入社会,经济独立,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由于普遍独生子女的原因,父母爱孩子爱的更加深入,生怕孩子出现任何错误。
在西方社会有一个和国内差异的现象,很小的小孩,就是刚会走路和跑的那种,在水泥地上玩的时候有时候会摔倒,但是西方的父母基本都不回去扶的,就让小孩自己爬起来,而且也不是那么害怕他们摔伤,只要不是太严重。而到了6-7岁的孩子,可能就会去玩有点危险的滑板。
最快的成长都是在摸爬滚打中磨砺出来的。可惜这一代父母不忍让子女磕磕碰碰,尤其婚姻这种大事儿,父母都很希望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子女做一个最正确的选择。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双方本身的理念差异明显,过犹不及。
6.乔野的婚姻解析
先看看三年前还和苏函在一起的乔野是个什么情况,他的生活层面是比较糟糕的,估计缺乏自己经济独立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不合格。
而且感情层面,他和苏函相爱,并且应该相互没有不良的目的。
所以说如果乔野父母干涉乔野的生活和事业层面,是合乎清理的,但是干预爱情和婚姻,则是越权的。
这个越权直接导致了乔野在婚姻一开始,就不打算和秦苗往一路上,并且仍旧期待着找到苏函。这个坑非常大,可以说,乔父母当年是自己给儿子的婚姻挖的坑,而且不打算认错。
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乔父母是看不上自己儿子的能力,希望秦苗这个儿媳妇和她的父母帮助乔野稳住家族企业。
如果乔父母换一种方式,告诉乔野你和苏函在一起可以,但是你们都是成人了,在一起之后要经济独立自己赚钱,或者要乔野为家族企业的发展付出贡献才考虑接受两人的婚姻。如果是这样的引导,以乔野的性情,可能真的会为了爱情和不辜负父母的信任而努力,可惜的是乔父母选择了强行干预,直接让乔野陷入了消沉。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曾经有一个90后的女生,说起当年中学谈恋爱的时候,父亲很恼火想要干预,母亲却选择了支持,但是附加的要求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一起去更好的大学。这个女生本来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的类型,但那个时候这个女生学习很努力,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也为了自己的爱情。试想如果是父亲强行拆散他们,结果会如何?
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男生,当年中学也是谈恋爱,男孩的母亲怕影响学习,直接把他弄到了上海上中学。女生家里条件也不错,女生就和家里争取也去上海那个学校上中学。后来两个人一路大学和留学都在一起,去年已经准备谈婚论嫁了。
我举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两个人在心灵深处愿意在一起,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舒适和契合,合理的引导完全可以让两个人为了在一起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更可贵的是这种动力是源于内心的。而暴力的拆散,却有可能导致子女和父母的对立,这里就不要再用孝顺作为道德绑架了,父母有养育之恩,但是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报恩,这不是交换,它也没法交换。
回到乔野的情况,乔秦两家父母的强行联姻,不但毁了乔野,也把秦苗这个无辜的女人推向了深渊。无论秦苗是否爱乔野,当她嫁给乔野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只有物质没有精神的婚姻,我不是说两人培养不出感情来,关键乔野内心深处就不是想和秦苗永远在一起生活的。这里或许有一种声音是,如果苏函不出现,如果合同没曝光,剧情就会改变。可是一场真正的婚姻,难道还需要另外一个女人不出现才能维系?
我不是在为乔野洗白,把乔野换成任何一个人其他人进入这个角色,我的看法还是一样的。这个受害人一直在努力找回自己曾经应该拥有,却被拆散的幸福。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错误,受害之后要求恢复没要求加倍赔偿,这怎么也不能算是过分的要求。之所以从道德层面乔野被批判,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他和秦苗是“合法”的夫妻,但是这个婚姻其实根本没有该有的基础。
他的错误在于,就是他不够坚决,曾经妥协试着想要和秦苗经营一段婚姻。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过的,这是一种在看不到苏函再次出现的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妥协,但毕竟违背了他真实的内心。
在私奔事件之后,乔父母还是认为错误完全在儿子,强硬要求儿子履行婚姻,秦父母竟然在女儿想离婚的情况下,依然和乔父母联手决定不能离婚。人之悲苦,在于管不好自己的贪欲,明明有了足以保证生活的财富,却还是为了更多的利益而无视精神的需求,甚至无视子女婚姻中巨大的精神痛苦。从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亡,何苦要在短暂的人生里承受原本没必要的精神痛苦。
目前这个多输的局面,乔父母该承担主要责任,没有他们的昏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同时乔野该承担部分责任。
7.陈艺
陈艺也是对爱情很深沉的类型,同时却又内敛保守。
当父母出面干预陈艺的爱情时,陈艺这个乖乖女尽管照顾父母的感情,但是也罕见的选择了抗争,而陈父直接出面用很不客气的话直接给江桥施加压力。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桥段,而怂桥直接怂了。
江桥和陈艺虽然女强男弱,但是如果能顶住外界那些不疼不痒的目光,他们在一起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惜了那么多年的相处。
所以后来秦苗说陈艺对父母有所怨恨,这个情况也是情理之中的。
8.沃伦巴菲特和彼得巴菲特
在彼得巴菲特的自传里,曾经提到过他父亲对他们事业的态度,“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
股神对于彼得从斯坦福中途退学做音乐,没有实施干预,更没有强行要求儿子学投资,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能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儿子。儿子彼得在最困难的时候,生活很艰苦,也没找父亲要钱,而是自己找工作同时做音乐。
作为“富二代”的彼得认为,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不是现金或豪宅,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