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这么多吧 关注:53贴子:508
  • 2回复贴,共1

【就说这么多】大概8月份复播届时会围绕奥运话题做成日播直播节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


1楼2008-07-18 14:59回复
    开播于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以其贴近百姓的平民姿态、不拘一格的评论方式为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树立了一个标杆,光头孟非也成为了业内少见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崛起于地面频道的主持人。“就说这么多”是孟非在《南京零距离》之《孟非读报》版块中的招牌结束语——2008年4月26日,一档全新“说话节目”《就说这么多》亮相江苏卫视晚间档。这一次,“江苏第一名嘴”孟非不是说新闻,而是说故事,并且是面向全国观众展示自己的幽默、犀利和睿智。 

      《就说这么多》是一档完全由80后年轻人制作的先锋节目,三位“说话者”黄菡(党校老师、心理学博士)、孟非(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一定知名度)、大聪(电台节目主持人、相声出身、满口京腔)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三位不同年代的“说话者”在现场总会对同一问题产生观点分歧,这种分歧构成了节目的戏剧冲突,而这也正是《就说这么多》的最大卖点。 

      形式上的突破 

      在《就说这么多》开播节目《小婚礼大名堂》中,孟非带头做起了婚礼策划人。“为什么我一说话这胖子(大聪)就打岔?”(孟非语),“别人恶意的吹捧让我心理很发毛”(大聪语),在三个说话者唇枪舌战之后,一场婚宴终于被办得稀奇古怪。类似筹办婚礼、上门女婿、整容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正是《就说这么多》所关注的话题。 

      江苏广电总台台长周莉对《就说这么多》的选题定位是突出“民情”,也就是反映民间的情况,民间的情感。无论说什么,节目都要流淌着情感的血液——这也体现了单个栏目与频道定位的契合。其实《就说这么多》一开始研发的方向是想让孟非一个人说故事,但连“孟非自己也觉得奇怪”,之后设计成三个人讲一个情感故事,类似《人间》那样,但一个故事又显得太单薄,最终节目样式调整成三个人围绕一个主题讲一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就说这么多》中,除了三个针锋相对的谈话者外,节目现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背影“小编”(始终不露脸)。坐在T型桌另一端的“小编”主要作用是在说话者中间穿针引线,并随时把已经跑题扯远了的主持人拽回来。“小编”告诉记者,孟非在主持《绝对唱响》时最头疼的是记节目流程,一旦让他从流程中解脱出来,他会变得非常有趣,而通过外力(小编不停摁铃提示)来掌控说话节奏可以淡化主持人的串场色彩,把他们还原成真正意义上的“说话者”,这样以来三位谈话者可以天马行空尽情发挥,避免陷入谈话节目的惯常局限中。 

      除此之外,在这档节目中,还会有“宝贝”不时端茶送水、上道具,说是一档电视节目,但场景看上去更像是几个熟人在一个会议室里漫无边际地聊天,这些小插曲让整个节目充满了轻松、温情和闲适的氛围。 

      节目上马的源动力:吸引高端观众 

      2007年3月,江苏卫视“化零为整”后的日播节目《人间》开播,《人间》第一周即成为全国卫视同时段、同类节目的双料冠军,三周后即持续占据全国卫视所有节目收视排行榜第一,《人间》一度成为2007年电视节目创新的典范,也为江苏卫视“情感天下”的标签注入了活力。 

      不过,《就说这么多》制片人(也曾是《人间》制片人)周璐璐表示,《人间》虽然收视很高,但是它的受众群相对偏家庭一些、市井气浓一些,以年纪偏大的女性观众为主,江苏卫视需要通过一些相对高端的节目来改变频道的观众结构,丰富频道的节目层次。 

      江苏广电总台副台长、江苏卫视总监景志刚在2007年也曾对《综艺》表示,江苏卫视的持续发展只靠一个《人间》、一个“唱响”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批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强势品牌节目。为此,江苏广电总台在2007年专门拿出几千万元的研发经费,用于奖励、推进节目创新——《就说这么多》即是当时重点研发的新节目。 

      节目的内核有了,节目形态也有所创新,但是,《就说这么多》在开播几期后收视表现却平平。毕竟,中国的电视观众更喜欢看单纯的故事,像《就说这么多》这样一档既没有外拍短片,也缺乏明星元素,近乎“干聊”的周播节目,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驻足,接力《人间》在2007年的聚焦效应? 
    


    2楼2008-07-18 15:00
    回复
      • 58.208.251.*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5楼2008-08-03 1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