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河吧 关注:16贴子:391
  • 0回复贴,共1

那渐行渐远的年味【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渐行渐远的年味【原创】
2016-03-16 00:20:50| 分类: 原创 | 标签:情感往事 美食 |字号 订阅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人啊,一旦离开家乡就像搭上一趟单程车,没有中途下车的机会,只能不停地走下去,走下去直到它的终点,而对于个人的终点站在那?视乎是不可预知的,每每到过年是最痛苦难熬的阶段,当然这种痛苦是相对自己而言的,是打掉牙和血吞的与他人无关,于是愈发怀念儿时家乡浓浓的年味。
那时年的气息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各家开始装饰自己的房间,扫去房顶墙角的蛛网灰尘,将白灰化成石膏水将墙壁粉刷的雪白雪白的,母亲用鸡毛掸子掸掉柜子上盆盆罐罐上的积尘,然后擦的锃明瓦亮的。将炕上铺的苇席,毛毡抱到太阳底下拿棍子敲打一番,接着就是撕掉窗户窗棂上破旧的窗纸,再糊上洁白的新窗纸贴上火红窗花。
接着是贴炕围纸,儿时过年最温馨的在炕头,炕围纸贴的严丝合缝再用彩纸镶边,上面张贴着散发着墨香的年画,那时的年画多是历史人物以及戏剧故事,记得有一年听说住在老家长条堰的小叔叔到河北赶集买回好多年画,我就到叔叔家去看画,回来的时候叔叔给我卷了了一副《岳飞传》,那时的农家大多是锅连炕,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窑洞窗棂的空隙照射到屋里来,将热气腾腾散发着的饭香蒸汽中舞动的的小尘埃看到一清二楚,那就是我童年的万花筒;蒸年糕,做豆腐,煮肉屋子里变幻着各种诱人的味道,装着满满的暖意。夜里钻到暖和和的被窝里看着脚下整洁的炕围,色彩艳丽的年画遥想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渐渐进入飘飘欲飞的梦乡。
年前的几天早就和小伙伴们商量好那一天去一趟河北买鞭炮,大人们有时给你几块钱让你捎带买点缺少的东西。吃完早饭后和小伙伴们结伴经过刀把口村,翻过虎寨岭古长城隘口到河北虎寨口村买挂鞭,二踢脚,记得那年还背回一个很大的铝锅盖,去年回家它还在自家的锅上用着,一晃30多年过去了,儿时的同伴早已各奔东西,有时大概是他们喝酒喝大了,会拨通你的手机说一通“过年一定回来啊,我们可是疏远了,得在一起好好坐坐......云云;可你回去了他又有事回不去,即使真的遇见了也是匆匆的寒暄几句,将你原本设想的执手相看泪眼,奔跑拥抱不散的热情场面冲击的烟消云散,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步履匆匆,都忙的一塌糊涂不知在追赶着神马?感情就像是那杯扬脖下肚的白酒,还没容得你慢慢烫热和,早已一饮而尽连回味的时间都没有。
我快乐的少年时代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个人认为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朝气蓬勃的年代,改革开发初期人们积极进取,贫富差距微乎其微。那是的肉还是香的,上学是不花钱的,出一个大学生和古代考上状元是一样光尊耀祖的,一个大院里住着四五家热热闹闹的,出门不用锁门看病医生是到家的,;小年的前一天夜里,姥娘和母亲将我们兄妹几个的新衣服,新鞋拿出来,衣裤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的,千层底布鞋上锈着老虎,万字等图案。通常是先让我们洗干净脚,剪掉脚指甲试穿鞋,“姥娘,鞋有点紧穿不进去”我说,“我还是比着大一号做的那,又长了,踩踩就好了”姥娘满脸笑意说着,那时请客吃饭都是在炕上摆上小方桌,几个小菜一瓶昔阳大曲,听着喇叭里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便是享受过年的酒席大餐了。
年味很大一部分来至传统的仪式感,儿时在山西昔阳老家除夕夜开饭前,先在门口放三根震天响的二踢脚,然后挂上家谱(我们叫家布)或贴上祖上位牌,摆上贡品,贡品通常中间是在盘子里摆放规律的花馒头,右侧是小米捞饭,左侧是油果。然后再香炉里点上三炷香,点燃油盏灯(也有点蜡烛的),将锅里盛出的第一碗饭在家谱前供养供养。接着父亲就带着我们兄弟几个跪在家谱前向祖上先人磕头膜拜,意思就是要过年了,将祖宗先人接回来一起享受美味,并让祖上保佑子嗣们平安兴旺。 当然儿时盼过年很大程度是因为物质贫乏,孩子们过年能吃上好吃的,如今生活好了尤其是在北京一年四季想吃什么也能买到,现在的请客吃饭纯粹是负担是谈工作,完成一个目的去的与美食无关;每次回家到昔阳汽车站卖东西的摊点就问:“咱昔阳的特产是什么?摊主说:“拿箱大寨核桃露哇,不沾,囊是年阳泉出哩,要不劳拿点烧饼、压饼哇?”视乎这两样是,但也有点牵强。那在我的心中什么才是家乡的美食呢?就是黏黄米做的“炸油糕”。它是我在北京买不到且游走各地见不到的美食。家乡的谚语说道“炸油果、溜(回锅蒸的意思)油糕、糠面窝窝冷吃好”,刚出锅的炸油糕外表金黄外焦里嫩,冒着热气醇香四溢,溜一下更好吃。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是父母手中饭菜的味道,那是渐行渐远的年味。
2016年3月15日于北京


IP属地:北京1楼2016-03-16 00: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