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调di小女人吧 关注:18贴子:329
  • 3回复贴,共1

生活中有哪些小事让你意识到了思维的局限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知乎


IP属地:北京1楼2016-03-17 16:22回复
    2.
    初中的时候就喜欢想东西、喜欢思考,想的东西很乱、思考的范围满广的。人文、数学、生物、文学、人生都有过自己的小猜想。
    曾经尺规作图将一条线段三等分;
    感觉有些男生不放弃女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点时间、经历和金钱;
    猜想童年一时的情绪会影响一辈子;
    想到了一个理论「如果知道了宇宙大爆发时所有的物质分布和能量分布,是不是就能预测未来?」
    (铺垫完!
    然后一天……
    无意间在网上发现早我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就有人用比我简单n倍的方法尺规作图将线段三等分
    Σ(っ °Д °;)っ我表示惊呆了
    (ノಥ益ಥ)只不过是人家比我早出生几年罢了
    (눈_눈)好吧,没想到能用这么简便的方法
    当晚睡前也释怀了,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很多想法,早就有人想过了。】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提升,又知道经济学里有个词叫「沉没成本」;心理学里有个词叫「原生情绪」;有个理论叫「拉普拉斯的恶魔」(我当年引以为傲的猜想和这个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很多时候,很多想法,早就有人想过了。】这个想法对我的人生的影响还是满大的


    IP属地:北京3楼2016-03-17 16:26
    回复
      3.
      高三时,班主任为了让大家放松下,讲了讲他小时候的事。其中讲到了一件事,内容大概的是「小时候,我们哪有什么冰淇淋,吃的是冰棍。什么时候买最好呢?傍晚,快到晚上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少,冰棍又快化了,原本一根的钱能买两根」
      当时就想,能便宜买到的重要原因当然是「快化了」。不过好像还有另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人少」
      因为人少,所以能够付出较小的代价,就能换取相对大的回报。
      旅游淡季的时候去旅行,较好的酒店可能会免费升级房间(因为人少);
      天气过于炎热或者寒冷,大家都不愿意出门的时候去理发,有更好的洗发、按摩体验,理发师也会比平时更耐心的修理你的头发(因为人少);
      大学食堂人流高峰集中在下课后,所以我习惯大家下课前15分钟去吃饭主。人少、菜多、饭热!!!(因为人少)
      通常人们的思维习惯性的局限在了「自己想做」与「自己不想做」之间,但如果思考下他人的行为,总结出规律,做出合适的行为,往往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噢,对了!假期建议别去吃自助餐(上菜慢!服务差!人又多~)
      4.
      初二,差不多到了月考的日子,想把政治考好点,于是用功背书。拿着一本政治书,仔细的背。
      考试了,发下两张试卷,一张问卷,一张答卷,问卷四面,答卷两面。因为之前复习的仔细,很快就把两面的答卷做完了。看着周围的人都还在那写,优越感Max!!!
      在位子上没事干,便睡着了,睡到差不多收卷,抬起头看到右手边的同学,把答卷翻了过来,写上名字
      Σ(っ °Д °;)っ等等!!!答卷后面好像有字?!
      (๑Ő௰Ő๑)迅速把放试卷翻了过来,后面还有题目!!!
      还没看清题目~
      “同学们,收卷了”
      (ノ=Д=)ノ┻━┻ 怎么后面还有题目!!!
      题目与题目之间间隔了很大的距离,应该是让我们答案直接写在题目下面(ಥ_ಥ)不是说好分问卷、答卷吗?!
      交卷,回家的路上,和死党一起骑着小单车
      我:(ಥ_ಥ)政治后面的题,我没看到~
      死党:o(*≧▽≦)ツ没事,我很多题目都是蒙的
      我:(╬▔皿▔)我可是认真复习了!!!
      几天后发卷,死党的试卷发下来了,75分(当时满分100)
      死党:(≖‿ ≖)✧没事,XX的分数一定比我低(XX指的是我)
      等了会儿,我的试卷发下来了
      死党:(≖‿ ≖)✧XX多少分
      我: ( ̄ε(# ̄)☆╰╮o( ̄▽ ̄///) 才75分
      (选择题全对,做了的大题才扣了2分,后面两面大题目总共才23分)
      晚上躺在床上回忆起这事,发现人们通常会有一个思维局限,以为「做的越多,回报越多」,而忘记了「方式」
      比如:(考试)我做了四面,他才做了两面,我一定比他高分、我做了大题,他没写大题,我一定比他高分。
      实际上应该重视「方式」,选择题的分比大题多且易拿(diu?),选择题必需要重视。
      所以当那之后每当复习不充分(一般是化学~),考试时间又不够时。我更倾向于检查选择题,而不是把大题胡乱填上( T T 对!我是学渣~)
      要应该重视「方式」,跳出「做的越多,回报越多」的思维局限。
      这样道理扩展到生活里:
      不是把书放到孩子面前,把他关到房间几小时他就能学下(书在孩子面前半小时不翻一页,也是很常见的);
      认识一个女生,经常练打字,虽然但练了一个月~但打字速度还是好慢。(눈_눈)事后发现原来是她打字的时候一直看着键盘;
      不是跑多几趟图书馆,成绩就会好的。和女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可以,但别有事没事调戏她(尤其别带女朋友去自习室调戏!!!(ノ=Д=)ノ┻━┻信不信我能凭空变出火把!!!)
      ……
      要跳出「做的越多,回报越多」的思维局限,重视「方式」,重视效率。


      IP属地:北京4楼2016-03-17 16:27
      回复
        5.
        这可能不算是小事
        高三,有幸认识了一位教授(已经退休几十年了),国内早一批赴美留学生之一,毕业后在研究院从事研究,后来到国内某知名大学任教
        在知乎上,不少人是211、985,甚至是常青藤,可能会觉得认识这样的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对我而言,这样的人是个大人物
        (我叫他老师)一开始与老师交流是件拘束的事。因为怕自己的那点见识,没法与老师很好的交流,但老师很健谈,渐渐的,我也就失去了一开始的拘束感
        假期经常会去他家看他,他很健谈,常常聊起他的过往。喜欢听老师说他的初中、高中、大学,喜欢听文革时期发生的事,喜欢听他赴美的经历
        有时他会拿着一张最新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人名说:“当年在研究院,他是我的同事,是个天才”“我认识他的弟弟”“回国的时候路过夏威夷,我见过他的女儿”……
        听的多了,才发现:原来,大人物并没有想象中的,离我那么远
        后来,高三暑假在一家家具城打工做销售,干了9天,拿到了3000余块的提成(完全是运气好!!!),感觉学不到东西,便辞职了。老板给了我一张名片,让我有兴趣可以找他
        再后来上了大学,更加的发现:原来与大人物的距离,并不是很远


        IP属地:北京5楼2016-03-17 16: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