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从来没真正地想过会有功成身退的一天。多年前在选定秦国并且得到嬴渠梁的支持推行变法,他对嬴渠梁说,国君要对变法大臣深信不疑。他感激嬴渠梁做到了这一点,让他有了最好年岁里最热烈辉煌的一番作为。但是他没有想过功成身退——也许,嬴渠梁活着的时候还是想过的吧。
在云阳国狱的日子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轻松惬意的时光,什么都不用做,只属于一个人的静谧安然,身前身后,了无牵挂,所以平静的日子里,他悠然地想很多人,很多事。后来发现想的最多的,竟然不是白雪或者荧玉,而是嬴渠梁。嬴渠梁,他心里想的是这个名字,并没有带上“君上”或者“大舅子”这样的标签。在嬴渠梁死后,在商鞅自己也要死了的时候,他觉得他们之间一切的身份地位角色都变得空白,只有对等的姓名,鲜活的记忆,最纯粹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朋友,亲属,君臣这样简单的字眼所涵盖的那样。那是什么样的呢?他却想不出来。可是用嬴渠梁这三个字去称呼这个人的感觉,新奇极了。这样想着,卫鞅眼角带了些笑意,有些童真的味道,并不是冷冰冰的执法大臣或者温情的丈夫会有的笑。世人看不见这样的卫鞅,也听不见他在心里直接叫着嬴渠梁的名字,他想。
嬴渠梁是怎么称呼他的呢?先生,左庶长,大良造,商君,在他和荧玉成婚后戏称过妹夫……好像从嬴渠梁的称呼中,概括了他的一路荣升,一生沉浮。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他只称他为“君上”。后世的史书上,嬴渠梁该是多么苍白的身影:秦国的一个君王,用了卫鞅变法。再不会更多了。然而自己应该就有很多可能:酷吏,如果是憎恶他的人写史;失败者,如果他死后秦国士族复辟,加上车裂而死;改革家,如果有人看到他的法令的用心和效果。他和嬴渠梁的关系,史书上的定论也就是“君臣”无疑了。本来就是君臣啊,想什么呢?商鞅觉得自己今夜有些好笑,想这样有的没的。两个大男人,称谓这种事,有什么可想的呢。不过好像还是纠结,如果就是单纯的嬴渠梁和卫鞅,身份地位都不存在,他们要怎么称呼对方?
想不出来。从救老公叔第一次相见,他就是秦国的国君,他是魏国的中庶子,身份这种东西,是他们身不由己的标签,抛不开的。是有说过的吧?没有君上身份的嬴渠梁,和没有臣子身份的卫鞅,会是刎颈之交,是一人死另一人不会独活的知己。可是仔细想,没有二十年君主与臣子变法强秦的相处,刎颈之交的想法应当是不存在的。一路走来,完成一件又一件事,为着共同的目标全心全意地努力。他想不出来除了这二十年的变法岁月,还会有什么形式,能让他和嬴渠梁成为知己。所以君臣的关系,竟然如此重要。绕了一圈卫鞅得出这样的结论。
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了。卫鞅望着窗子外的一方星空。生出些寂寥和怅然。这对他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他是那样冰冷孤寂的一个人,就像他亲手制定的严苛冷峻的刑法一样。这些年一步步实现着心中的理想,亲手用自己的法制挽救了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每一步都经过最严密的计算,条理清晰,不偏不倚。他有过的感情,是属于爱人丈夫这样的角色的。作为臣子,好像并不曾有感情,那不是臣子必须有的,臣子只要有法度就够了。可是现在,他想着嬴渠梁,逃不开臣子的定位,却有了感情,而且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崇敬谦卑。寂寥和怅然啊,有些哀婉的情感,他很陌生。如果说在函谷关看到嬴渠梁去世他有泰山崩塌的痛,在送葬时他有君主逝去的悲,在看到赢驷种种作为时他有以身殉法的决然,那么现在,这些情感都糅杂在一块,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寥和怅然。他想起第一次相见时的白衣黑袍,想起三天四夜的谈话,想起国耻石前他们立下的誓言,想起变法中的争吵、说合、艰难险阻,想起最后属于他们属于秦国的荣耀,想起喝过的秦酒和骑马同行……最后的记忆定格在二十年前他说国君要对变法大臣深信不疑,嬴渠梁当时说什么了呢?竟然想不起来了,可是他看到他们同饮了热酒,眼眶含泪的画面。原来那时候,自己并不是冷峻的臣子也是有这样热切的情感的么?
嬴渠梁死了,他和新即位的国君之间,也是君臣,但他和赢驷都知道,对方并不是自己希望的君和臣。卫鞅希望赢驷是个好君主,完成变法强秦;赢驷希望自己是个好君主,有自己的威严和功业。最正常的君臣关系。这跟与嬴渠梁之间的君臣,不太一样,少了点什么。卫鞅这样清明的一个人,此刻却有些迷茫,他没有办法想写法令一样给它规定一个名称,列出条理。他只知道,君主不是嬴渠梁的话,他也做不了一个臣子,一个他想做并且做了二十年的臣子。带着这样的寂寥和怅然,卫鞅渐渐有了睡意。
“今日嬴渠梁对天盟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睡意朦胧失去意识前,卫鞅终于想起来那时嬴渠梁说的话了。
苍茫误此生。
〈终〉

在云阳国狱的日子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轻松惬意的时光,什么都不用做,只属于一个人的静谧安然,身前身后,了无牵挂,所以平静的日子里,他悠然地想很多人,很多事。后来发现想的最多的,竟然不是白雪或者荧玉,而是嬴渠梁。嬴渠梁,他心里想的是这个名字,并没有带上“君上”或者“大舅子”这样的标签。在嬴渠梁死后,在商鞅自己也要死了的时候,他觉得他们之间一切的身份地位角色都变得空白,只有对等的姓名,鲜活的记忆,最纯粹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朋友,亲属,君臣这样简单的字眼所涵盖的那样。那是什么样的呢?他却想不出来。可是用嬴渠梁这三个字去称呼这个人的感觉,新奇极了。这样想着,卫鞅眼角带了些笑意,有些童真的味道,并不是冷冰冰的执法大臣或者温情的丈夫会有的笑。世人看不见这样的卫鞅,也听不见他在心里直接叫着嬴渠梁的名字,他想。
嬴渠梁是怎么称呼他的呢?先生,左庶长,大良造,商君,在他和荧玉成婚后戏称过妹夫……好像从嬴渠梁的称呼中,概括了他的一路荣升,一生沉浮。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是他只称他为“君上”。后世的史书上,嬴渠梁该是多么苍白的身影:秦国的一个君王,用了卫鞅变法。再不会更多了。然而自己应该就有很多可能:酷吏,如果是憎恶他的人写史;失败者,如果他死后秦国士族复辟,加上车裂而死;改革家,如果有人看到他的法令的用心和效果。他和嬴渠梁的关系,史书上的定论也就是“君臣”无疑了。本来就是君臣啊,想什么呢?商鞅觉得自己今夜有些好笑,想这样有的没的。两个大男人,称谓这种事,有什么可想的呢。不过好像还是纠结,如果就是单纯的嬴渠梁和卫鞅,身份地位都不存在,他们要怎么称呼对方?
想不出来。从救老公叔第一次相见,他就是秦国的国君,他是魏国的中庶子,身份这种东西,是他们身不由己的标签,抛不开的。是有说过的吧?没有君上身份的嬴渠梁,和没有臣子身份的卫鞅,会是刎颈之交,是一人死另一人不会独活的知己。可是仔细想,没有二十年君主与臣子变法强秦的相处,刎颈之交的想法应当是不存在的。一路走来,完成一件又一件事,为着共同的目标全心全意地努力。他想不出来除了这二十年的变法岁月,还会有什么形式,能让他和嬴渠梁成为知己。所以君臣的关系,竟然如此重要。绕了一圈卫鞅得出这样的结论。
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了。卫鞅望着窗子外的一方星空。生出些寂寥和怅然。这对他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他是那样冰冷孤寂的一个人,就像他亲手制定的严苛冷峻的刑法一样。这些年一步步实现着心中的理想,亲手用自己的法制挽救了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每一步都经过最严密的计算,条理清晰,不偏不倚。他有过的感情,是属于爱人丈夫这样的角色的。作为臣子,好像并不曾有感情,那不是臣子必须有的,臣子只要有法度就够了。可是现在,他想着嬴渠梁,逃不开臣子的定位,却有了感情,而且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崇敬谦卑。寂寥和怅然啊,有些哀婉的情感,他很陌生。如果说在函谷关看到嬴渠梁去世他有泰山崩塌的痛,在送葬时他有君主逝去的悲,在看到赢驷种种作为时他有以身殉法的决然,那么现在,这些情感都糅杂在一块,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寥和怅然。他想起第一次相见时的白衣黑袍,想起三天四夜的谈话,想起国耻石前他们立下的誓言,想起变法中的争吵、说合、艰难险阻,想起最后属于他们属于秦国的荣耀,想起喝过的秦酒和骑马同行……最后的记忆定格在二十年前他说国君要对变法大臣深信不疑,嬴渠梁当时说什么了呢?竟然想不起来了,可是他看到他们同饮了热酒,眼眶含泪的画面。原来那时候,自己并不是冷峻的臣子也是有这样热切的情感的么?
嬴渠梁死了,他和新即位的国君之间,也是君臣,但他和赢驷都知道,对方并不是自己希望的君和臣。卫鞅希望赢驷是个好君主,完成变法强秦;赢驷希望自己是个好君主,有自己的威严和功业。最正常的君臣关系。这跟与嬴渠梁之间的君臣,不太一样,少了点什么。卫鞅这样清明的一个人,此刻却有些迷茫,他没有办法想写法令一样给它规定一个名称,列出条理。他只知道,君主不是嬴渠梁的话,他也做不了一个臣子,一个他想做并且做了二十年的臣子。带着这样的寂寥和怅然,卫鞅渐渐有了睡意。
“今日嬴渠梁对天盟誓,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睡意朦胧失去意识前,卫鞅终于想起来那时嬴渠梁说的话了。
苍茫误此生。
〈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