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学堂乐歌《送别》,真是几乎人人皆知。此歌在群众中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其作者是我国近代多才多艺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师)。他是我国学堂乐歌创作的先驱之一,有许多佳作。如,《早秋》《春游》《忆儿时》《悲秋》等。《送别》是其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a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b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A (主部) 起
c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b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B (中部) 开
a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b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A (再现部)合
A B 歌曲结构部分
a b c 歌曲不同旋律
其得意门生,我国现代文艺界奇人丰子恺,又为老师的《送别》写了一段歌词。这已是其《送别》问世多年后的事了。刘齐同所编《古今中外名歌选粹》中所收,除先生的原词,又用这首作为第二段歌词。其每句均与原词不同,无重复之处。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离。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陈哲甫也为它加写了一段歌词。其中,第一句与原词相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高伟所配四部混声合唱曲中,又有另外一种第二段歌词,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其中,除第一句外,第三句也与原词相同,重复之处较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黑龙江《老年日报》所编《握着你的手》歌集,又收载不知何人加添了三段歌词。明显看出,第二段为一人所写,再现部与主部歌词相同,与李叔同的路子一致。第三、四段歌词每句都不同,可知出自另一人手笔。
2.‘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渭城雨,祁连云,多是别离情。
春风何事黯销魂,杜宇一声声。
沾化育,植根荄,山蹊茅塞开。
无端絳帐赋归来,芳草尽愁怀。
施敬泽,留雪泥,何处问鸿飞?
锦帆天际远难追,岸上柳依依。’
4.‘受教育,感良师,深深雨露滋。
追随几席几何时,匆匆赋别离。
劝杯酒,情黯然,骊驹在门前。
一言留别衣拳拳,励我祖鞭先。
芳草碧,夕阳红,车马各西东。
愿问程门深雪中,云上第几重?
*凡歌词再现部与主部相同者,皆省略。
从其他作者加写歌词之多的情况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曲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其歌词清新典雅、情真意切。‘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前后重复遥相呼应,与回环往复的曲谱旋律互相配合,二者一致,这更加深了魂牵梦系的离情别绪。曲调婉转流畅、抑扬顿挫,是典型的‘起、开、合’结构。合段重复起段。每段尾句旋律相同,构成 A(a-b) B(c-b) A(a-b)的形式b句不断重复,更加深了离情别绪的表达(著作中,此处被编辑篡改得一塌糊涂,她本不懂,好像玩起拉丁字母排列游戏,形成著作最大的硬伤。可对照此帖更正)。
《送别》是一首填词歌曲,其原曲经过两次填词。第一次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学校歌曲词作者犬童信藏(笔名犬童球溪),采用了美国流行音乐作曲家约翰·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旅愁》的歌词。但他把原曲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原曲中所有的切分倚音。
李叔同于1905至1910年间曾留学日本。犬童球溪的《旅愁》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第二次填词,就是李叔同根据犬童球溪的《旅愁》曲谱,又填写了《送别》歌词。他1911年回国,1912年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音乐、美术。其许多佳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时间范围大约是在1913-1916年之间。
《旅愁》是犬童球溪的代表作。至今,在日本仍然传唱不衰;根据《旅愁》填词的《送别》也成为李叔同的代表作,至今已成尽人皆知的名曲。因我国早期的学堂乐歌崇尚自然流利,不习惯用曲折的切分倚音。所以才能被群众广泛接受。有一反面例子,我国学堂乐歌另一位创作先驱沈心工,采用《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填了一首《昨夜梦》,完全保留了原作中,每一乐句的切分倚音。这首歌就没有像《送别》那样广泛流传。加上,犬童球溪《旅愁》的歌词意境,与约翰·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情境有相似之处;而李叔同《送别》的意境,又与《旅愁》有相同之处。因而,《送别》歌词的意境与原曲谱情调相符合。这也是《送别》成功的另一因素。他的填词作品很讲究词曲意境和谐搭配,因而,从当年其他一些只知卖弄文字,不管歌词与曲谱相互关系的填词者中脱颖而出。
促使《送别》成为尽人皆知的名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影片【早春二月】将其用作插曲;80年代影片【城南旧事】又用其作为主题曲。与二者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浓浓的怀旧情愫配合得严丝合缝,仿佛浑然天成,这也促使《送别》能广泛持久地流传。
提起学堂乐歌《送别》,真是几乎人人皆知。此歌在群众中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其作者是我国近代多才多艺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师)。他是我国学堂乐歌创作的先驱之一,有许多佳作。如,《早秋》《春游》《忆儿时》《悲秋》等。《送别》是其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a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b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A (主部) 起
c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b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B (中部) 开
a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b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A (再现部)合
A B 歌曲结构部分
a b c 歌曲不同旋律
其得意门生,我国现代文艺界奇人丰子恺,又为老师的《送别》写了一段歌词。这已是其《送别》问世多年后的事了。刘齐同所编《古今中外名歌选粹》中所收,除先生的原词,又用这首作为第二段歌词。其每句均与原词不同,无重复之处。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离。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陈哲甫也为它加写了一段歌词。其中,第一句与原词相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高伟所配四部混声合唱曲中,又有另外一种第二段歌词,不知出自何人手笔。其中,除第一句外,第三句也与原词相同,重复之处较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黑龙江《老年日报》所编《握着你的手》歌集,又收载不知何人加添了三段歌词。明显看出,第二段为一人所写,再现部与主部歌词相同,与李叔同的路子一致。第三、四段歌词每句都不同,可知出自另一人手笔。
2.‘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3.‘渭城雨,祁连云,多是别离情。
春风何事黯销魂,杜宇一声声。
沾化育,植根荄,山蹊茅塞开。
无端絳帐赋归来,芳草尽愁怀。
施敬泽,留雪泥,何处问鸿飞?
锦帆天际远难追,岸上柳依依。’
4.‘受教育,感良师,深深雨露滋。
追随几席几何时,匆匆赋别离。
劝杯酒,情黯然,骊驹在门前。
一言留别衣拳拳,励我祖鞭先。
芳草碧,夕阳红,车马各西东。
愿问程门深雪中,云上第几重?
*凡歌词再现部与主部相同者,皆省略。
从其他作者加写歌词之多的情况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曲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其歌词清新典雅、情真意切。‘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前后重复遥相呼应,与回环往复的曲谱旋律互相配合,二者一致,这更加深了魂牵梦系的离情别绪。曲调婉转流畅、抑扬顿挫,是典型的‘起、开、合’结构。合段重复起段。每段尾句旋律相同,构成 A(a-b) B(c-b) A(a-b)的形式b句不断重复,更加深了离情别绪的表达(著作中,此处被编辑篡改得一塌糊涂,她本不懂,好像玩起拉丁字母排列游戏,形成著作最大的硬伤。可对照此帖更正)。
《送别》是一首填词歌曲,其原曲经过两次填词。第一次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学校歌曲词作者犬童信藏(笔名犬童球溪),采用了美国流行音乐作曲家约翰·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旅愁》的歌词。但他把原曲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原曲中所有的切分倚音。
李叔同于1905至1910年间曾留学日本。犬童球溪的《旅愁》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第二次填词,就是李叔同根据犬童球溪的《旅愁》曲谱,又填写了《送别》歌词。他1911年回国,1912年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音乐、美术。其许多佳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时间范围大约是在1913-1916年之间。
《旅愁》是犬童球溪的代表作。至今,在日本仍然传唱不衰;根据《旅愁》填词的《送别》也成为李叔同的代表作,至今已成尽人皆知的名曲。因我国早期的学堂乐歌崇尚自然流利,不习惯用曲折的切分倚音。所以才能被群众广泛接受。有一反面例子,我国学堂乐歌另一位创作先驱沈心工,采用《梦见家和母亲》曲谱,填了一首《昨夜梦》,完全保留了原作中,每一乐句的切分倚音。这首歌就没有像《送别》那样广泛流传。加上,犬童球溪《旅愁》的歌词意境,与约翰·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情境有相似之处;而李叔同《送别》的意境,又与《旅愁》有相同之处。因而,《送别》歌词的意境与原曲谱情调相符合。这也是《送别》成功的另一因素。他的填词作品很讲究词曲意境和谐搭配,因而,从当年其他一些只知卖弄文字,不管歌词与曲谱相互关系的填词者中脱颖而出。
促使《送别》成为尽人皆知的名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影片【早春二月】将其用作插曲;80年代影片【城南旧事】又用其作为主题曲。与二者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浓浓的怀旧情愫配合得严丝合缝,仿佛浑然天成,这也促使《送别》能广泛持久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