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吧 关注:15,459贴子:14,230
  • 3回复贴,共1

【珍闻】清内阁大库档案百年流转始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本庋藏北京紫禁城里的清内阁大库档案,可归类为两大部分,即明永乐至崇祯年间与清顺治至宣统年间,两个王朝四百余年的国家文件档案。其中多为列朝硃谕、内外臣工的题本与奏本、各省督抚道府呈送皇帝的奏本、历朝殿试之大卷、各国使节来文、皇帝继位大典的贺折、皇后皇妃婚丧记录文书等宫廷档案,数量奇多,用纸有厚有薄,质优与低劣共存,书写也是字大字小不等,多为汉字,也有些蒙文、藏文或满文。由于多年无人翻检查阅,再加之管理不当,库中档案文本有的已遭虫咬鼠啮,乃至潮湿腐烂。特别是清宣统元年(1909),庋藏内阁大库的房屋有的要倒塌了,时任内阁大学士兼学部大臣张之洞提请朝廷照准,决定将所有文书档案都交给学部图书馆管理,年代近一些的档案则移出内阁大库,迁入国子监的敬一亭中存放,年代远一些的档案仍旧堆积在不致倒塌的原内阁大库里。


IP属地:浙江1楼2016-03-21 20:39回复
      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1914年,北洋政府决定在原国子监筹建历史博物馆,将从前属于清内阁大库的档案文书,统归历史博物馆所有,又一律搬迁入故宫午门外朝房里,或端门的门洞中储藏,之后仍然处于丢弃无人管理的状态。
      就在这时,在北洋政府里任职的一些前清遗老们,想到储藏在午门外朝房里的原内阁大库文书中,曾夹带某些宋版、元版,以及明版书籍的残本零页,得之可卖大钱,于是偷偷潜入档案故纸堆中“淘宝”,还顺手窃取几许贵重的档案文本,这是清内阁大库档案遭致散失之始。
      时至1921年左右,北洋政府财政危机,教育部拖欠教职员工薪金太多,教育部为筹措钱财,决定属于历史博物馆的原内阁大库档案,除留下一小部分外,装成9000麻袋,重约15万斤,作价4000银元,当作废纸卖给了京城西单牌楼北大街的同懋增纸店,用为重新造纸原料。纸店老板雇用50辆大马车,历时十余天,方把午门外朝房和端门门洞里的大库档案,搬运到广安门善果寺的库房里暂存起来。
      大库档案出皇宫落入纸店后,李、张两姓伙计,竟然先行零售了档案文书,以一块银圆可买一件文书档案,顺利地卖出了1000余件;书店王子元重金买走了150斤档案;北京琉璃厂某位老板出钱200元,买走了一批“精品”。
      同懋增纸店老版如此售卖,很快,内阁大库档案文书已散失成不足8000麻袋,约计12万斤了。著名古文物学家、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得知后奔走筹措资金,以13000元高价,于1922年2月,从同懋增纸店买得余下所有的大库档案。随后,罗振玉对大库档案文书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汇编成十册《史料丛刊初编》,陆续印行于世,当即引发国内外历史学术界的极大震动。由此,清内阁残存的档案文书的历史价值被充分认识,王国维称清朝内阁大库档案为“自来未能有比者”的贵重的古物文书。


    IP属地:浙江2楼2016-03-21 20:40
    回复
        1925年7月,罗振玉除了留下一部分内阁大库档案之后,以16000元的价钱将余下的大库档案转卖给大收藏家李盛铎。
        李盛铎买得大库档案后,有如烫手的烂山竽,因当时政局动荡,无法组织人力做学术研究,而继续保管因堆头太大,租房费用昂贵,遂决定出手卖掉了事。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都无力出钱买下,唯一最有财力,又肯于出大钱买得的当属司徒雷登主持的燕京大学,并明确声言定要买到手。
        大学问家陈寅恪得此消息,坐不住了,认为若此项档案文书散失于洋人之手,国人研究国史,将要“托于洋人”,实是“国之耻也”。1928年9月,陈寅恪找到傅斯年,上书提请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设法筹款买下清内阁大库档案。历经诸多周折,终在1929年9月,政府出钱22000元,从李盛铎手中买得幸存没有散失的大库档案,并归中央研究院所有,存放于北海的静心斋。1930年,清内阁大库档案移交给成立不久的故宫博物院所有。
        1952年,从前散失于各地能够收集起来的内阁大库档案,都统一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前散存于罗振玉手中的大库档案,罗氏先运往旅顺,1936年交给了“伪满洲国”的奉天图书馆,现今庋藏于沈阳的辽宁省图书馆。
        至此,历经磨难的清内阁大库档案,终于有了安全稳定的庋藏处所,供国内外学人翻查研究。


      IP属地:浙江3楼2016-03-21 20: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