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出生地详考
孙新征 (司马迁中学 语文组,陕西 韩城 715409)
张县鹏 (司马迁中学 历史组,陕西 韩城 715409)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关键词:司马迁;韩城;高门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他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写作手法,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和强大动力。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生于何地呢?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生在龙门的哪个村庄则没有具体说明。这就给后代学者留下一个探讨的问题。多年来,一些从事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了作过许多考察,撰写了不少论文和著作。但是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司马迁生于龙门寨,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夏阳城内,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华池,有的说司马迁生于芝川,更有甚者,大胆提出司马迁生于山西河津。这些说法似有根据,但都难以服人。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首先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
1、龙门在汉时夏阳县,汉夏阳即今韩城。主要根据如下: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据《孔传》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即今山西河津县和陕西韩城市之间,跨黄河两岸。《金履祥尚书注》云:“河南至河中府龙门县之西,山开岸阔,自高而下,奔放倾泻,声如万雷,是为龙门。”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认为:龙门山在夏阳县。“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1](P81)又根据《汉书·地理志》夏阳县唐代颜师古注《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夏阳有梁山、龙门山。”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龙门山在夏阳,而古夏阳就是今韩城。因而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1960年在陕西韩城发现西汉扶荔宫遗址,遗址距司马迁墓很近,并且出土扶荔宫宫砖一块,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这个文物以实物的形式证明古夏阳为今韩城无疑。
龙门,又名禹门。在韩城市北30公里处。据《名山记》说,黄河到北,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边都是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在这里临河望观,你会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之传神。又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如斧凿,传说系夏禹所凿。根据《铧镃山安国岭》记载:龙门山又名葑山,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它峙立黄河两岸,山高892.6米,东岸山高891米。在黄河东西龙门山上,宋元年间,建有禹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拔峻秀。
2、关于河山之阳怎么解释
关于司马迁的出生地,山西河津学者抓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这句话,说只有河津才符合这个地理条件。但《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明龙门山在夏阳,另外《汉书·地理志》也指出龙门山在夏阳。从今天的禹门口也能看出来,山断河出,其形似门。既然称龙门,那么黄河两岸的山就都是龙门山。至于说“河山之阳”,则黄河在此地是南北走向,河东河西,说哪边是“阳”似乎都可以,并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王国唯也在《观堂集林》中指出:“然公自云生在龙门者,未必专指龙门山下。”“河山之阳”这句话,也不能做为严格的地理位置来理解,应该是司马迁的一句艺术性描述,说自己少年时代在龙门山和黄河附近的原野上从事耕牧。便是“耕牧”二字,也不能实解,应当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辞,他十岁开始读书,二十岁开始游历,不可能专门从事耕牧,最多是学习之余,偶尔参与耕牧,就像现在农家的读书子弟一样。因为司马迁不是刻板的人,应该做变通的理解。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那么项羽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吕后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陈涉不会被他写进世家。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成一家之言。
孙新征 (司马迁中学 语文组,陕西 韩城 715409)
张县鹏 (司马迁中学 历史组,陕西 韩城 715409)
摘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关键词:司马迁;韩城;高门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他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写作手法,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和强大动力。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生于何地呢?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生在龙门的哪个村庄则没有具体说明。这就给后代学者留下一个探讨的问题。多年来,一些从事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了作过许多考察,撰写了不少论文和著作。但是看法很不一致。有的说司马迁生于龙门寨,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夏阳城内,有的说司马迁生于华池,有的说司马迁生于芝川,更有甚者,大胆提出司马迁生于山西河津。这些说法似有根据,但都难以服人。为了揭开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地之谜,我也做了一些考察和研究,认为司马迁生在陕西省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
首先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
1、龙门在汉时夏阳县,汉夏阳即今韩城。主要根据如下: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根据《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又据《孔传》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即今山西河津县和陕西韩城市之间,跨黄河两岸。《金履祥尚书注》云:“河南至河中府龙门县之西,山开岸阔,自高而下,奔放倾泻,声如万雷,是为龙门。”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认为:龙门山在夏阳县。“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龙门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1](P81)又根据《汉书·地理志》夏阳县唐代颜师古注《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夏阳有梁山、龙门山。”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龙门山在夏阳,而古夏阳就是今韩城。因而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
1960年在陕西韩城发现西汉扶荔宫遗址,遗址距司马迁墓很近,并且出土扶荔宫宫砖一块,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这个文物以实物的形式证明古夏阳为今韩城无疑。
龙门,又名禹门。在韩城市北30公里处。据《名山记》说,黄河到北,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边都是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在这里临河望观,你会深感"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这句古诗之传神。又据《三才图会》记载:夏禹定为龙门,亦曰禹门渡。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宽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如斧凿,传说系夏禹所凿。根据《铧镃山安国岭》记载:龙门山又名葑山,形如笔架,又称笔架山。它峙立黄河两岸,山高892.6米,东岸山高891米。在黄河东西龙门山上,宋元年间,建有禹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拔峻秀。
2、关于河山之阳怎么解释
关于司马迁的出生地,山西河津学者抓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这句话,说只有河津才符合这个地理条件。但《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明龙门山在夏阳,另外《汉书·地理志》也指出龙门山在夏阳。从今天的禹门口也能看出来,山断河出,其形似门。既然称龙门,那么黄河两岸的山就都是龙门山。至于说“河山之阳”,则黄河在此地是南北走向,河东河西,说哪边是“阳”似乎都可以,并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王国唯也在《观堂集林》中指出:“然公自云生在龙门者,未必专指龙门山下。”“河山之阳”这句话,也不能做为严格的地理位置来理解,应该是司马迁的一句艺术性描述,说自己少年时代在龙门山和黄河附近的原野上从事耕牧。便是“耕牧”二字,也不能实解,应当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辞,他十岁开始读书,二十岁开始游历,不可能专门从事耕牧,最多是学习之余,偶尔参与耕牧,就像现在农家的读书子弟一样。因为司马迁不是刻板的人,应该做变通的理解。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那么项羽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吕后就不会被他写进本纪;如果他是刻板的人,陈涉不会被他写进世家。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