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搞文字研究的学者,告诉我说,仓颉太伟大了。他造的象形字几千年来涵义不变,古人和今人一看都能理解,就“好”字而言,男子和女子不仅相好,其中包含阴阳、异性相吸、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哲理。你看“喜”字造得多绝妙!从古到今,男女谈情说爱,除过拥抱,下来就是口对口,亲热一番。现代叫作接吻。仓颉先生大概根据这个象形原理,才造出了“喜”字。至于其他的就更多了,如二口为“吕”,三口为“品”,四口为“器”,三石为“磊”,二山为“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为“林”,三木为“森”,二火为“炎”,三金为“鑫”等。有一幅组字对联更为绝妙: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以上古文字未注明者为金文)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錢”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錢”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錢”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夠”“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夠(够)呢?仓颉苦思冥想很长时间,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夠”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夠’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用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可是,后世人却说仓颉造了千万个象形字,却把两个字造错了。这便是“出”和“重”,理由是两座山叠起为“重”,从推理上讲,似乎还有些道理,岂不知最早的象形“出”字,并没有造错。规范后的“出”字只是后世人一种想象推理而言。
(以上古文字未注明者为金文)
黄帝时期开始把贝壳作为商品交换的“钱”使用。后来发现金属最贵重,因而就把金银作为货币商品换钱使用。岂不知仓颉在造“錢”字费了多少心血!仓颉认为“錢”是国家的命根,必须严加看护,同时还要手持兵器看守。对抢劫金钱的人定要杀头。所以,仓颉在钱字右边造了两个“戈”(古代兵器)字,这便是繁写的“錢”字。他告诫人们不要贪钱财,更不要见利忘义,发不义之财,小心杀头。对于‘利”和“名”两个字造法,仓颉更加严格。他说,成熟了的禾苗,必须用刀去收割。为了保护禾苗,防止他人偷窃,必须手持铜刀看护。“利”字就这样造出来了。对于“名”字,仓颉认为一个人奋斗一生,待到有成果时,已经年老体弱,或者说已是久阳西下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晚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定要记住“祸从口出”这句话。所以,仓颉就把“夕”和“口”字连在一起造了个“名”字。从此以后,有人就靠出名得了利,发了财;有人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结果丢了官,坐了牢杀了头。所谓“名扬四海”,“名声大振”,“名不虚传”,“名利双收”“臭名远扬”,“名不副实”等都是为了一个“名”字,落了个这样和那样的下场。
尽管仓颉为中华民族造了那么多的字,有一个字把仓颉难住了。这就是“夠”“够”两个字。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夠(够)呢?仓颉苦思冥想很长时间,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仓颉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多余文章,哪怕是半句就够人呛!”仓颉一听恍然大悟,就把“夠”和“够”两个字都留下。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说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体现了黄帝思想。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纂编“康熙字典”时,把‘夠’和‘够’字一并收入字典内作为通用。沿用至今。
中国文字笔画繁,但它有一定道理,早在八百年前,汉字就进行过简化,那时简化的字很少,也很慎重。人们大都能接受。如台湾一位学者告诉我:大陆实行简化字,我双手赞成,但我不同意轻率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他举了四个字的例子说:“亲”字简去“见”字,再亲不得见;“爱”字简去“心”,再爱没心;“产”字简去“生”字,没有产品,工厂自然空的。这就形成“亲不见,爱没心,产不生,工厂空。”北京一位大学教授在一九九五年撰文说:他主张认繁体字,用简化字,学用兼备。得到人们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