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元手绘吧 关注:546贴子:2,381
  • 3回复贴,共1

意大利国宝建筑大师Mario Bellini:华元设计手绘技艺独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月14日,清建华元院应新华网邀请,做客中央新闻网站新华网《思客讲堂》,与大师们共同围绕“重新发现城市:脉络、冲突与升华”这一主题,问诊城市发展难题,为中国迈向“城市社会”探路。会后,清建华元院代表中方向马里奥·贝里尼先生赠送了《米兰会议中心手绘画稿》。马里奥·贝里尼先生非常高兴收到华元院赠送的手绘作品,对作品大加赞扬,赞扬华元院的设计手绘表现技艺独到,把设计的灵感画笔显现而出,是非常难得马克笔作品,希望华元院可以带到意大利去讲学,对此院长助理也代表华元院邀请Mario Bellini在明年可以到华元营地讲座,大师欣然接受邀请。
时 间:12月14日14:30-16:30
地 点:新华网全媒体播控中心
大 师:马里奥·贝里尼Mario Bellini
(意大利国宝级建筑设计师)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牧之(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邀请单位:清建华元(北京)景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元院代表中方向马里奥·贝里尼先生赠送《米兰会议中心手绘画稿》

米兰会议中心(马里奥·贝里尼先生2002年设计)

《米兰会议中心手绘画稿》由我院卢工执笔
马克笔配色参考:
天空、玻璃:iMark B31+彩铅高尔乐445
草地:iMark GY51、G41、G42、1+Rhinos RH607+彩铅470
植物:iMark G42、1+Rhinos RH25、RH27、RH504
建筑:iMark 1+Rhinos RH602、RH702、RH102
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三位大师的思想
你希望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是没有汽车尾气,没有漫天雾霾,空气清新沁人
是平等、方便、舒心
是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是环境越来越宜居,休闲越来越丰富
是干净、方便、舒适
是一个微笑、一把援手,让城市变得有灵魂,让城市变成关怀之地
马里奥·贝里尼(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
意大利国宝级设计大师,曾8次获得号称“设计界诺贝尔奖”的金罗盘奖,并且有13件作品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永久收藏品。代表作品:米兰国际会议中心、日本东京设计中心、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总部、法国卢浮宫伊斯兰艺术馆区等。

大师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小镇模式凝聚城与乡的精华
  在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全球出现了许多被称为“生态城市”的项目,但其中绝大多数所谓的“生态城”都是为了推广房地产项目。
  而意大利的历史小镇由于其自身具备着一些城市特征,从1000年之前到现在都一直保持着小镇式的生活,这成为了居民保持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代人都渴望更高品质的生活,我认为,只有意大利小镇式的生活才能提升我们全人类的生活水准。
  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小镇里,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既能够同周边的社区产生深入的联系,又不会错失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会和便利。生活在这样的小镇里面都不一定需要开车,就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并且产生归属感。
  如果我们生活在这样宜居的小镇里,那么就意味着我们既能更好地享用大城市提供给我们的各种便利,又能够保持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们眼前将不再是“钢筋森林”,而是美好的田园风光。这可以让我们通过步行就能接触到各种生活设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会感受到大城市里的那种距离感和疏离感。这将使小镇的居民不论是在社交上、身体上还是智力上都能变得更加健康。
  我们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活力。这包括有研发和创新的活力,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交活动,有完备的教育和金融的机构,有大量的手工业产品,商业高度发达,还有便利的医疗设施。同时,小镇的生活又让我们更贴近自然,能够与农业和粮食生产更亲近,与动物更亲近,能够能从容的参与体育活动,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并且享受美景。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城镇化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一直倡导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以一个猎人的耐心和敏锐,深入真实的经济生活,通过一篇篇论文和调查报告,对中国的城镇化、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国企改革等提出重要建言,在公众和决策层面都产生广泛影响。
大师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以紧凑对蔓延——再谈城市化下一程
杯多水少——中国城市的“超前修建”现状
要先从常识谈起,在水杯里面放满水,如果杯子多了,有很多杯子,还是一瓶水,情况就会变得麻烦起来。这里面有一个杯满之溢的道理。如果杯子多,水太少,哪个杯子都装不满。很不幸,在局部地区就发生了一些杯子太多、水太少的情况,比如有一些空城。总之,发生了这些现象。如果是外星人看地球人的生活,吸了这么多霾,水泥埋进地里,然后很长时间没有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研究经济问题和研究社会问题时来思考。不仅仅在偏远的地带,大家看这张照片来自于直辖市。这张图也是房子修好,空空荡荡,离我们开会的地区只有3.2公里,而往城里走3.2公里,就是北京。
这种空杯子到处都有,拿一些数据来看,这些年不同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发布,发布也有很多种度量的问题。比如发改委下属的城市和小城镇研究中心有一个课题报告,全国144个地级市中,92.4%都在建新区,检索到161个县城中,提出建新区的有67个,占41.6%。还有一家是标准排名研究院,利用网络大数据发布很多的排名,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设市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加了0.97万,相当于新建了50个洛阳城。截止到2014年初,全国设市城市658个,城市城区人口3.77亿人,暂住人口0.56亿人,建成区面积4.79万平方公里。被他们列为所谓打引号的“鬼城”,这样的城市有很多。我截了前15名,一平方公里最低是2692人,到第16名就是4000多人。通常城市建设设计的初始指标,跟城市大小没有关系,这是密度关系。我们过去讨论大中小,大的可能是密的,也可能是疏的。这是这家研究机构的情况,在网上用数据提供的。
这些年我看过很多城市,城市的照片拍了很多,抽象来看大概是这样一个图画,就是一开始的比喻。我们的桌上摆了很多空杯子,每个杯子里面都没有多数水,大家都希望把别人的水倒到我这个杯子里面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竞争前景很渺茫,谁也不愿意把水倒出来,就是大大的杯子,很少的水,这是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现状。
观念、利益、习惯——“摊大饼”的成因
对于这个现状,观察者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少放点杯子,倒满一个再倒一个?为什么要摊这么多杯子,耗费我们巨大的财力和环境的压力,空空如也,同时要背上债务,要支付利息?这里面有一些不合理性,但是这些问题都有产生的道理,通常有机制的问题。一部分是观念,一部分是利益,一部分就是习惯。第一,有一种观点觉得,等人多再修来不及了,等人多再修就贵了,这种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超前有一个适度的问题。我们超前建设要动用资源的,要求得回报,无论来自财政,还是来自于借贷,这个资源都是稀缺的。超前得太大了,在经济上就会过不去,承受不了这个负担。
第二,过去一直想只要修路就有车来,只要修房就是有人来。我们之前是忽略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哪里修哪里满,大体从90年代末,基础设施大投资以后,这个情况在全国已经开始变化了。很多地方修了很多时间,人气旺不上来。
第三,为什么这样摊,这里面有一个利益机制。这个动力让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冲动,一届一届去夸大这个城市面积,去摊大饼。其实是土地债务,地不是钱,把地压给银行套来一笔债务去发展,其实有很多这种问题,还有地方政府的竞争问题。
紧凑城市——下一程的城市发展方向
现在的情况,2012年经济下行,确实过去认为不可持续的地方,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持续。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要讨论一下,下一程的城市到底要怎么搞?我选了一个关键词,叫紧凑。这两个词很容易理解,紧凑城市(Compact City),这是一种主张,也有很多的争议和不同意见,没有关系。我感兴趣的不是它的主张,我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主张,会有一些经验上的发现。
比如去年有一篇论文是讨论气候变化碳排放的,发现美国的亚特兰大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的人口总量差不多,巴塞罗那人略微多一点,占地面积亚特兰大是4280平方公里,巴塞罗那只有100平方公里。亚特兰大交通引起的碳排放量是巴塞罗那的10倍,同样的人口占这么大一片,巴塞罗那只占那么一点,这个事情非常值得我们注意。
4月份我介绍过日本的城市,这是一个40万人的城市,老人不出来,城市没有活力,死气沉沉。改造办法就是发明了地面电车,把主要城市的节点联上,让居民往轨道交通两边集聚,基本上走500米就可以上车站。通过这个来振兴城市,富山市这个城市已经成为日本的明星城市。中国问题不同,摊得太大,怎么收拢变成有活力的城市,某种角度是可以借鉴的。
三个故事——城市蔓延应“集聚为先,依靠民间”
我讲三个故事来看中国的现象。第一个故事是深圳,早年是工业区。搞工业,没有工业没有产值、没有就业人是聚不起来的,人聚起来就改造工业区的形态,变成有商、住、办公、研发,再往后就是更多城市服务形态插入到工业区里面。干这件事情的是天安数码城,是一个香港的上市公司和深圳一家国企合作的企业,这是它的LOGO,里面已有基础设施,有服务,这是它的一些理念。现在这个城受欢迎,弄到全国13个地方去,在全国建设了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些新的想法,这还是一个效果图,没有建成,这是它反映它的历史,工业园、工贸园、泛科技园、城市产业综合体,创新企业生态园。我非常欣赏与时俱进。
第二个故事也是在深圳,珠三角有40万家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他们看到这是一个机会,在关外开辟了1平方公里做了华南城,里面都是商铺,供应原料,人气聚集之后就升级,这是8层楼的上铺,就涨了起来。等到更多的人来活动之后,他就开始有一些写字楼、酒店,办公、娱乐、体育就起来了。这家公司是华南城,非常受欢迎,很多城市里面的汽车没有起来前,小商场特别多,它需要改造,受欢迎。
最后一个故事是成都附近的故事,最早在青羊区,它是小企业,发现中小企业找不到园区去工作,就自己租小厂房用,比较有活力,被另外一个双流区招去了。在这块靠机场的好地区开辟4平方公里,很多都是农家,第一步又是做工业区,几乎重演了深圳的故事,几万人到十几平方公里来。然后就开始盖电影院,开始修生活设施,自来水、下水道、污水处理、景观一样一样搞。最近的变化更大了,因为人气越来越旺,就搞大型的海滨城,原来是蛟龙工业港,后来建海滨城,我上个星期还在那里做调查,这么大的一个水体,1万1千吨水养海洋生物,修这个东西底下有一个很大的排水道,这就是一个民营企业搞的园区。然后屋顶上引进了直升飞机观光,也是从工业港开始,蛟龙港,然后是蛟龙港海滨城。
上海老外滩,田子坊,北京的锣鼓巷,还有中国宋庄,成都的宽窄巷,都是在不大的空间里加密,这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讨论的问题。如果扩城、建城蔓延,下一步是不是就是紧凑作为对冲,要集聚为先、人气为王、便利为重,要转变观念和策略,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要更多地靠民间的力量。我刚才这些故事都不是完全政府主导开发的,都是民营企业在那里挑大梁,不单单是盖一个房,而是一片区,一个城市激活,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也有意义。

周牧之(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产业、区域、城市和空间政策及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参与“日本东京湾再开发规划”、“日本东京临海工业地带改造规划”等大型规划的制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针对中国城市化提出了“重视大城市群发展”、“建设高密度城市化社会”等一系列具体建议。
大师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城市化的过程是“吸管效应”,要把合力做大
  中国过去的20年,城市化的进程相当的猛烈。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立体的地图,表示中国城镇化的人口进程,红色的地方是人口的流入超过原来的户籍人口的城市,蓝色是人口流出超出原来户籍人口。可以看出,中国现在大量的人口在从地方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数以亿计的人口在流动,中国人口流入最显著的地方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蓝色的地方是人口流出的程度比较大的地区,内陆很多的地区和城市,人口的流出现象也是非常的显著。
  中国过去的城市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的城市化不管在空间上,还是在人口上,实际上已经是一场巨大人类社会变革的开始。我们今天请来的马里奥·贝里尼先生,把主题定位在城市的脉络上面,可能有利于我们这几个专家来讨论。因为意大利是一个城市脉络上千年的国家,本来是城市联邦形成的。他们在近代的过程中很多的城市内涵还有城市的形态,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做的一些尝试,是值得今天的中国借鉴的。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过去城市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产业上来看,主要以招商引资来作为城市化的源动力。每一个城市都以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的产业落地,而后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引擎,这大概是过去中国城市化在产业上的一个共通的特点。
  第二,在形态上,新城的建设还有老城的拆建规模非常大,应该是人类社会上从来没有经历的大量的新城建设。汽车化的冲击对城市的形态和我们市民的生活影响之大,这个也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
  第三,空间上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就是低密度的扩张。城市的扩张和城市的密度特别不相匹配。领导跟我们讲,我们缺地,还要地。实际上他们没有发现中国城市的密度低,实际上是城市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城市进行在中国如何提高它的密度,可能是中国城市化下一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接下来,就是环境问题。PM2.5雾霾对生活的影响和城市的影响不用我这里说了。环境污染也是对一个连续性脉络的最大冲击。
  具体从产业来说,中国有289个地级以上城市,前30位的城市已经占到中国货物出口量的80%,他们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全国的城市都用同样的模式做工业,以招商引资、开发区、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产业的模式,特别是做出口工业的结局,前30位的城市现在实际占到中国工业出口的80%,这个过程在加速。真正有出口优势的地区越来越明显,而且这个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我们很多地区实际上用的不适合它自己的地缘和连续性的方式来发展工业,结果就需要牺牲很多的环境、土地、劳动力的成本来竞争,这个结果是什么?
  我们看看今年1—3月份PM2.5大数据的图,可以看到红色的是PM2.5严重的地区,蓝色是少一点的地区,在北京的周边,在河北,在内陆的地区PM2.5很严重,其中很大一块是由于过去的工业发展形态带来的结果。
  城市化的过程是“吸管效应”
  所以,下一轮我们的城市化很可能要去考量跟地缘有关系的产业上的升华,现代化怎么做。有一些老的,本来就有的产业怎么让它升华起来,还有一些跟地缘性强的,比如一些旅游、观光怎么发展?怎么把城市里面过去我们有的城市记忆最大化?交通怎么做去汽车化的工作?空间怎么来提高密度?这其中环境是最大的课题。
  我们思量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看到城市化是一个“吸管效应”的过程,城市把周边的人才物吸收到这个里面来,结果就是吸和被吸的过程。城市今后要做的工作,一定要把这个城市的合力做大,怎么把“M”做大,这大概是未来中国的城市最需要思量、最需要做的工作。
  未来用大数据分析来引导中国的城市化
  我认为中国做这个工作可能要做三个事情:第一,也是我们一直在尝试,要多规合一。中国很多法定的规划很多,但是这些规划叠加起来,中国的城市很可能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空间,怎么在现有的体制下,形成一个多规合一来引领城市向好的发展。
  第二,这个“M”是很多的城市板块合力有机的结合。我们怎么通过这个城市板块、模块把很多的合力变成一个城市的综合合力出来。
  第三,现在我们刚才看到所有的图表都是来自于一套数据库,一套数据评价体系,就是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我们集聚了全球很多的中外专家通过几年的研究做出来的。为什么做这个东西?中国的城市一定需要一个方向性的引导,而且方向性的引导一定要有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具体数据导向的东西。黄仁宇先生说研究中国的历史结果,能够看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我们没有数字管理的能力,很遗憾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的突破。我希望,能够用这种对城市综合有倾向性、导向性的数据、大数据的分析,来引导中国,或者给中国的城市化给一些参考,我们作为学者,作为规划人员,就能够对中国的城市化竞争尽到一份自己的力量。


1楼2016-03-25 15:15回复


    IP属地:海南2楼2016-04-20 17:42
    回复
      与大师接触,受益匪浅


      IP属地:海南3楼2016-07-14 17:26
      回复
        华元院,能邀请到意大利的大师来做讲座,目前国内任何一家手绘机构还没有如此的实力。


        4楼2016-07-14 2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