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强者
刘温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白羊女儿,一位纯朴善良和充满爱心的母亲,面对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不自卑不自责更不怨天忧人,而是选择了自立自强和拼搏向前的创业之路,凭着纤细柔嫩却是坚韧坚毅的双手,克服了数不清的艰辛困难,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人生新天地,背后留下了一串串平常人闪光的奋斗足迹,她的名字叫王喜林。
王喜林,今年62岁,妈家在原杨千堡乡杏园村,婆家是同乡盐圪塔村。她和丈夫的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喜林的父亲王顺曾在村里多年担任大队支部书记,据说当时农村工作搞得不错,干群关系融洽,村民口碑很好。家中姊妹7个,她排行老三。在家做女儿时,喜林可以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也没有因为是大队书记的女儿而享清闲,她和社员们一样,很小就开始参加集体劳动,经受劳动锻炼,到十六、七岁时,已是农田里的一把好手,种、薅、锄、割、收样样农活抢在先,干在前。公社组织挖大渠、修水库有她的身影,寒冬搞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她从不拉下。农村艰苦繁重的劳动,砺炼了她不怕苦累、任劳任怨、积极肯干的坚强意志,使她在以后的生活磨难中敢于越沟过坎,义无反顾地去战胜各种困难。
谈婚论嫁的年龄到了,喜林遇到了第一个决定命运的人生抉择。在她的心目中,最心仪的是找个部队军人。经人介绍她喜欢上了盐圪塔村当兵后生赵玉宝,她甚至还没见过在部队当司机的赵玉宝的面,只见到了照片就答应嫁给他。也正因为如此,夫妻彼此间能够一直心心相应,至诚至爱,经受住了爱情关口的考验。两人婚后,丈夫还在部队服役,喜林一个人在家里,没想到日子比在妈家清苦多了,家中穷得只有一间土房,连个水缸和腌菜缸都没有。为多挣几个工分,她天天去生产队劳动,什么重活累活都干,头一年下来,一个工开5角多,一年才挣了106元,丈夫在部队每月也只开十几元津贴,两人的收入勉强度日。即使这样,两口子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他们心中始终有个念头: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丈夫复员回乡后,喜林终于能和丈夫生活在一起了。玉宝凭着一手好驾驶技术,在县公路段打临时工。夫妻俩在县城租了一间小西房,算是安顿上了家。此后他们的儿子新华、女儿丽华相继出生,全家先后搬了四次家。这段时间,喜林一家经历了最艰辛的熬煎。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干活顾不了家,喜林又带孩子又要找活干。为了能给家多增加点收入,她把孩子托给熟人照看,自己每天白天到工地揽活干。轻闲活好干的活是找不到的,只能干搬砖、和泥、筛沙子等重体力活。中午晚上还误不住给孩子洗衣、做饭、喂奶,整天不知流多少汗水,手上磨起一茬茬血泡,胳膊疼、腰疼无处诉说,生活的苦水自己往肚里咽。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年,直到儿子7岁时,夫妻两人经过千辛万苦才盖起了属于自己的三间平房。
天道总会酬报那些对生活执着的人的。1987年的一天,邻居六蛋媳妇到喜林家串门,看到她在家闲着,拉呱时随口便说:“你省得没做的,何不生生豆芽,多少赚几个钱,日子也好过些。”“我没做过这种买卖,能行吗?”喜林回答。“总得先试试,说不定能行。”六蛋媳妇又说。喜林经过一番考察,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尝试,买豆子、洗豆子、装坛捂芽、拣豆芽皮,一个流程下来,她壮着胆子第一次提上豆芽蓝子到街上饭店去推销,竟然连本带利卖了五、六块钱。这让她从中看到了希望,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也树起了做小本生意的信心。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生豆芽的成功,她开始不停地做了,一做一发不可收,一直生了20多年豆芽,直到女儿上了大学她仍在做。后来,中途又增加了压山药粉条,同时卖豆芽和卖粉条,生意不断向大的趋势拓展。有人开玩笑说:“半个左云城的豆芽粉买卖都让你给占领了。”话说起来轻松,可谁能真正体会到那生豆芽压粉条背后的辛酸?况且后来做得还真不是论斤论两的小生意了。
先说生豆芽。喜林开始认识的人不多,只能估摸着卖多少做多少。生豆芽必须得买上好豆子,这是能卖出豆芽的第一道关口。生豆芽还得分开批次,先卖后卖、卖多卖少得接上茬儿。这里面本身带着生意风险,但必须有勇气面对,眼光也非常重要。有一道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拣豆芽皮。每天下午必须把准备卖的豆芽拣出来,变成干干净净的豆芽存放好,等着第二天上午往各饭店去送。拣豆芽皮时,家里人没一点儿闲功夫,谁在谁上阵。很多情形是全家人一起下手,争分夺秒拣豆芽。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晚饭谁饿了,随便吃几口赶紧拣豆芽。毫无疑问喜林始终是唱主角,打主攻,没有一天歇缓的时间。生豆芽、泡豆芽离不开水,捞豆芽,拣豆芽带的是水,并且都是和冷水打交道,须臾离不开手部接触水。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不能带手套干活,那样不出活,只能徒手操作。这样,两只手时刻浸泡在冷水里,经受着水中寒气的侵袭。夏天还好说(也少不了冷天),到了冬天日子就难过了,尤其左云冬季漫长,无形中延长了受冰冷水侵蚀的时间。喜林双手十指关节经常被冷水激得钻心疼,可她顾不了疼痛。豆芽拣出来了,卖不卖得出去还个是未知数,因为这种生意客观上始终是买方市场。喜林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上午一个人推上个破旧自行车,一个车把挂一个编织篮子,后尾架驮一个很干净的蛇皮袋子,沿街到饭店去推销。卖豆芽最主要的是保证质量,保持豆芽清凌干净,买主才会接收,如果稍微发粘或带有豆皮,人家瞧也不待瞧。豆芽卖出去了心里自然高兴,走起路来也会有精神;卖不出去,受损失大小不说,对人的心情打击很大。冬季下大雪后,路滑不好走,随时有摔跤的可能,喜林不知摔倒多少次,每次跌倒了,豆芽散落满地,但她坚强地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再说压粉条。因丈夫揽活时有时无,挣不了多少钱,两个孩子也一天天长大,需要的生活费、学费等开销增多,在生豆芽的第10个年头,喜林同时开始做压山药粉条生意。压粉和生豆芽一样,没有现成机器,全部是手工操作。每天上午搞推销,下午拣豆芽,晚上专门压粉条,三样工序日不错影,天天干。特别是压粉,每天忙到半夜12点多才能休息。压粉先得打好粉欠,配料、稠稀必须掌握好比例与火候。随着生意的扩大,每天和出的粉欠就有一大铝盆,甚至更多。按每斤粉面压出2斤多粉条计算,10斤粉面要压出二、三十斤粉条,而最多时能压出四、五十斤粉面的粉条。重量可达100多斤。这么多份量的粉条全都经过冷水浸泡,需要用双手从冷水中往外捞。也面临着天天上大街找饭店推销,销路好坏时时处处牵动着喜林的心,自然也牵动着全家人的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喜林从一粒粒豆子做起,从一撮撮粉面做起,以坚定执着,契而不舍的精神生豆芽压粉条,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像模像样,这需要多么巨大的付出和勇气呀!我在采访她时,她和我算了两笔账,生豆芽按一斤豆子出3斤豆芽算,少说平均每天要生出30多斤豆芽,一个月就是900多斤,一年下来可达一万多斤,那么20多年呢?数量可想而知。而这么多的豆芽皮完全是靠两只手一粒粒、一粒粒地拣出来的呀!压山药粉条通常是按压多少粉面计算功效的,就按平均每天和三、四十斤粉面计算,一年下来也会起万斤,那10年的数量又是什么概念呢?这么大的活计量,需要多少辛苦、汗水和心血呀!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作为左云地方名小吃的豆芽和山药粉条享誉四方,我们无论如何别忘了像喜林这样的许多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做着奉献的可敬可爱的人们!
为了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王喜林走过了风风雨雨,跨过了道道坎坷,身上留下了多种病痛,其中很早她的双手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十指关节都出现严重变形。但是病魔没有压垮她,困难没有吓倒她,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微笑面对人生。她和她的家人在给人们餐桌提供本地特色的美味菜肴的同时,自身也收藏了快乐和幸福。如今她和丈夫经营的家庭日子越过越舒心,老两口都已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月有了固定经济收入;一对儿女大学毕业,干着自己喜爱的工作,俩孩子非常孝顺父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帮父母料理家务。喜林两口子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每当谈起如今的生活变化时,喜林说的最多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改革开放好,我们赶上了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