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乡: 2万元“买”30头牛 3户贫困户受助创业
可大乡全县首创“改补为借”“改补为贷”等扶贫资金使用模式,仅用2万元便帮助有愿望、有技术的3户贫困户“买”来30头牛,实现“从零创业”。
什么是“改补为借”“改补为贷”模式?效果怎样?我们来看看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3户贫困户养牛创业的经历。
政府“借”钱买种牛
“哞哞哞……”日前,在可大乡吴家村的进村路上,记者和可大乡党委书记冉电波一行碰到3位妇女赶着牛群上山坡(如图),她们是村民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的家人。
到达9组,路边一排整齐的牛圈映入眼帘,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等人在在牛圈前忙活着。“冉书记,我的牛产仔啦。”见到冉电波,宋先权兴奋地说道。
2015年8月,吴家村9组扶贫工作现场会在组上召开。冉电波向在场的10多户贫困户宣讲有关扶贫政策,并就发展产业提出两个问题: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冉书记,我想养牛,也有技术,就是缺资金。”在一阵沉默后,宋先权率先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宋先权的发言,说出了在场的其他贫困户的心声。
“那我们就从资金上支持你,帮助你把牛养起来。”冉电波当即表态。
“扶贫需要典型,脱贫需要榜样。”冉电波对记者道出当时的想法。
几天后,村组干部经过再次调研、核实后,将宋先权的资金、项目等创业资料报到了乡里。乡长吴庆武带着“借”给宋先权的4万元创业资金,亲自陪同宋先权到麻旺镇牲畜交易市场,以3.4万元的价格买了10头种牛。
“资金不直接拿给贫困户,而是作为他创业需要的启动资金,且这笔钱在贫困户创业后是需要归还的。这便是‘改补为借’。”冉电波说,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以往扶贫中发生的少数人把扶贫资金拿去用了,而不是真创业。
贫困户带动抱团创业
除去购买种牛花的3.4万元,宋先权“借”的4万元创业资金还剩下6000元,不够修建圈舍的费用。为此,宋先权又向亲朋好友借来1万多元,建起了圈舍。
“没办法,牛都买来了,怎么也得想办法养下去。”宋先权说,当初他只是想试试看,没想到政府真的这么支持他,他感觉有点被“形势所迫”。
养牛创业迈出了第一步,可是在宋先权内心却有一个包袱——大家都知道自己向乡上“借”了4万元启动资金,能不能早点想办法还了?经咨询,有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于是,宋先权用自己的10头牛向银行折价贷款3万元。
当贷款批下来后,宋先权第一时间便交到乡里,还了3万元借款。“还了3万元,心里轻松多了。”宋先权说。
“金融扶持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贷出,而是需要贫困户有一定的抵押和担保能力。像宋先权有了牛作为抵押物,就能顺利申请贷款。这就是‘改补为贷’。”冉电波说。
建圈舍、上坡放牛,看着宋先权将养牛的“创业梦”变为现实时,其他贫困户纷纷上门取经。
“我们这里山多草多,今年买10头牛,到明年底就能壮大规模,预计价值可达10万元。”对于其他贫困户,宋先权毫无保留。
“我们两兄弟也想养牛。”贫困户张志洲、张志杭,每户向政府“借”款5000元,加上自筹的两三万元,分别买来10头牛。为了学习养殖技术,张志洲、张志杭还将圈舍建在宋先权家的圈舍旁。
新模式助149户创业
“等你们养牛成规模了,政府还会进一步扶持你们。”当冉电波来到吴家村9组,看到一排整齐规范的牛圈和30多头牛的景象时,表示将进一步支持他们创业。
“政府实际上只用了2万元,便帮助3户贫困户走上了创业路。”冉电波告诉记者,“改补为借”“改补为贷”模式既确保国家扶贫资金切实用到贫困户创业和发展产业上,又能发挥“以小带大”“以少带多”的作用。
据统计,去年以来,可大乡累计“借”出117万元,金融贷款97万元,帮助149户贫困户实现了创业。
为了确保资金切实用于发展产业和创业,可大乡进行了严格监管,实行申请前核实和批准后考核。申请人必须符合“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等条件。资金借出后,还将按月、季度等进行跟踪。
“去年,便有1户贫困户,在借到5000元后,不按时开展后续工作被追回。”冉电波说,截至目前,全乡仅发生这一起资金被追回的案例。
可大乡全县首创“改补为借”“改补为贷”等扶贫资金使用模式,仅用2万元便帮助有愿望、有技术的3户贫困户“买”来30头牛,实现“从零创业”。
什么是“改补为借”“改补为贷”模式?效果怎样?我们来看看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3户贫困户养牛创业的经历。
政府“借”钱买种牛
“哞哞哞……”日前,在可大乡吴家村的进村路上,记者和可大乡党委书记冉电波一行碰到3位妇女赶着牛群上山坡(如图),她们是村民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的家人。
到达9组,路边一排整齐的牛圈映入眼帘,宋先权、张志洲、张志杭等人在在牛圈前忙活着。“冉书记,我的牛产仔啦。”见到冉电波,宋先权兴奋地说道。
2015年8月,吴家村9组扶贫工作现场会在组上召开。冉电波向在场的10多户贫困户宣讲有关扶贫政策,并就发展产业提出两个问题: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冉书记,我想养牛,也有技术,就是缺资金。”在一阵沉默后,宋先权率先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宋先权的发言,说出了在场的其他贫困户的心声。
“那我们就从资金上支持你,帮助你把牛养起来。”冉电波当即表态。
“扶贫需要典型,脱贫需要榜样。”冉电波对记者道出当时的想法。
几天后,村组干部经过再次调研、核实后,将宋先权的资金、项目等创业资料报到了乡里。乡长吴庆武带着“借”给宋先权的4万元创业资金,亲自陪同宋先权到麻旺镇牲畜交易市场,以3.4万元的价格买了10头种牛。
“资金不直接拿给贫困户,而是作为他创业需要的启动资金,且这笔钱在贫困户创业后是需要归还的。这便是‘改补为借’。”冉电波说,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以往扶贫中发生的少数人把扶贫资金拿去用了,而不是真创业。
贫困户带动抱团创业
除去购买种牛花的3.4万元,宋先权“借”的4万元创业资金还剩下6000元,不够修建圈舍的费用。为此,宋先权又向亲朋好友借来1万多元,建起了圈舍。
“没办法,牛都买来了,怎么也得想办法养下去。”宋先权说,当初他只是想试试看,没想到政府真的这么支持他,他感觉有点被“形势所迫”。
养牛创业迈出了第一步,可是在宋先权内心却有一个包袱——大家都知道自己向乡上“借”了4万元启动资金,能不能早点想办法还了?经咨询,有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于是,宋先权用自己的10头牛向银行折价贷款3万元。
当贷款批下来后,宋先权第一时间便交到乡里,还了3万元借款。“还了3万元,心里轻松多了。”宋先权说。
“金融扶持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贷出,而是需要贫困户有一定的抵押和担保能力。像宋先权有了牛作为抵押物,就能顺利申请贷款。这就是‘改补为贷’。”冉电波说。
建圈舍、上坡放牛,看着宋先权将养牛的“创业梦”变为现实时,其他贫困户纷纷上门取经。
“我们这里山多草多,今年买10头牛,到明年底就能壮大规模,预计价值可达10万元。”对于其他贫困户,宋先权毫无保留。
“我们两兄弟也想养牛。”贫困户张志洲、张志杭,每户向政府“借”款5000元,加上自筹的两三万元,分别买来10头牛。为了学习养殖技术,张志洲、张志杭还将圈舍建在宋先权家的圈舍旁。
新模式助149户创业
“等你们养牛成规模了,政府还会进一步扶持你们。”当冉电波来到吴家村9组,看到一排整齐规范的牛圈和30多头牛的景象时,表示将进一步支持他们创业。
“政府实际上只用了2万元,便帮助3户贫困户走上了创业路。”冉电波告诉记者,“改补为借”“改补为贷”模式既确保国家扶贫资金切实用到贫困户创业和发展产业上,又能发挥“以小带大”“以少带多”的作用。
据统计,去年以来,可大乡累计“借”出117万元,金融贷款97万元,帮助149户贫困户实现了创业。
为了确保资金切实用于发展产业和创业,可大乡进行了严格监管,实行申请前核实和批准后考核。申请人必须符合“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等条件。资金借出后,还将按月、季度等进行跟踪。
“去年,便有1户贫困户,在借到5000元后,不按时开展后续工作被追回。”冉电波说,截至目前,全乡仅发生这一起资金被追回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