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副篆书七言联,见于中央党校留筠馆东南侧不远的“小住为佳亭”。五礼指的是礼仪,六书指的是书法,千山万水则指绘画。总的意思是:熟识礼仪,精耕书法可以弄懂人生真谛;潜心绘画,孜孜不倦,则可以表现人的感情和精神。
如果作进一步解读,“五礼”作为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制定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六书”则是古人在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时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一般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