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怡吧 关注:18贴子:12,047

静静墓园,依旧安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6-03-28 14:51回复
    君怡老师,我今天去过了。进园的时候,有一队军人扫墓结束正在往外走,等他们的队列走过,我才把车开进去,值班的保安示意我可以把车停在园区停车场,看来时间早就是方便。
    我先祭了老人家的墓,一切都没有变化,管理的很干净,也很安静。墓边的小野草发芽了,敬过酒之后,就那么神奇,有一只小蝴蝶飞过来停在墓上。
    有几个来陵园的市民看到我在献花,也过来一起鞠躬,知道了您和父亲几十年时空相隔的故事,也都唏嘘感慨。
    陵园的后面又新修了刚刚从韩国接回来的志愿军烈士的墓地,士兵们持枪肃立在门口,我远远的看了一眼,没过去,我觉得那里还没正式开放,不好打搅。


    IP属地:辽宁2楼2016-03-28 15:20
    回复
      请君怡老师保重身体,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告诉我。


      IP属地:辽宁3楼2016-03-28 15:22
      回复
        万分感谢守望,你的深情厚义我铭刻在心上


        4楼2016-03-29 09:32
        回复
          不客气啦,君怡老师,应该是按正日子去扫墓的,因为今年我要回老家上坟,所以把去陵园的时间提前了。
          也不知道今年您是不是来沈阳,这里的春天还没到啊,风大,如果来的话,可得注意防寒呐。


          IP属地:辽宁5楼2016-03-29 11:54
          收起回复
            多保重


            IP属地:辽宁6楼2017-02-25 15:59
            收起回复


              7楼2017-03-08 00:55
              回复
                往事历历
                前言
                回忆文很长,那么就一段一段地写吧。在这里没什么人关注我,正好静静地回忆,从哪儿说起呢?就从父母说起吧。
                老家陕西省商洛的大山里,村子很小才十二户人家五十六个人,穷、特别穷;被欺压,令人难以忍受的欺压。于是父亲才十二三岁就出山给富人扛活,人家才不管你什么成人没成人呢,什么活儿都让你去干,种地、赶牲灵、挑水、扛石头、推磨,哄孩子,若不是父亲不会做饭主人家又怕他偷吃,那么连做饭事也让他去做了。就这么一天累死累活地从早干到晚,主人仍不满意不是打就是骂还不让吃饱。父亲也是幸运的,在他十五岁那年遇到了一个好人,一个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从此父亲走上了革命之路当了地下交通员。山里汉子硬骨头忠肝义胆,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敌人是狡猾的阴险的,发现了父亲的行踪,派人暗暗跟踪想来个一网打尽。我方是勇敢的机智的,很快就发现了敌人的阴谋,为了保护父亲而将父亲送进了红军队伍,那是1936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那一年。父亲对党忠心耿耿,作战英勇无畏,多次负伤,从战士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最后的职务是团参谋长。
                母亲的老家在北京门头沟也是山区。姥爷一家耕读为生,有房有地生活不愁。姥爷从小就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三十不到考中了秀才,若不是改朝换代,姥爷其码能考个进士举人什么的。因而姥爷家可算是书香门第。母亲从小就师从其父读书加种地。姥爷信佛,很年轻时皈依了佛门成了俗家弟子,因而全家不动荤腥。与世无争、耕读为生,有房有地加上姥爷还当了私塾先生,衣食无忧、山里又山清水秀景色秀美,这是多么和谐安详的田园生活啊。可是1937年卢沟桥的隆隆炮声把一切美好都摧毁了。鬼子进村,百姓奔逃。在莽莽大山里姥爷一家饥寒交迫,不敢动火,每天只能啃冷干粮喝凉水,时间稍长,匆忙带出来的一点干粮吃完了,就只能挖些野菜摘些野果充饥。体弱又受了惊吓的姥姥得了急性肠胃炎狂泻不止又无法医治,仅仅两三天她老人家就撒手归西了,那年母亲才九岁,从此家仇就深深地种植在母亲幼小的心上。
                门头沟也算是革命老区了,卢沟桥事变后红军就到了那里,打鬼子宣传抗日。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红军成了八路军。到了1942年,年仅十四岁的母亲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长,那时的她的心里已不仅仅有家仇了还有了国恨。她忠诚、积极。智慧、灵敏,还有一定的文化,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于是她才十六岁那年就入了党,同年被平调进八路军部队当了文化教员,排级干部。人都说深山出俊鸟,这话一点儿不假,母亲就是个美人,劳累苦难风吹日晒都改变不了她白晰细嫩的皮肤,加上她当时非常年轻又多才多艺,部队那些男人们没有不喜欢她的,我的父亲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于是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姻缘。
                一天晚上,师长找了我母亲说有事要和她谈,母亲就和师长来到一家农户门前。师长推开房门让母亲先进,母亲奉命而为,万万没有想到身后的门被关上了还响起了锁的声音。母亲正惊疑不定时,就听见师长在门外哈哈着说:“小马,经师党委研究,批准你和老仼今天晚上结婚。”母亲这才看见站在暗处的父亲。母亲哭了,父亲笑了。那年母亲18岁,父亲31岁。这样的婚姻在后人眼里很奇特很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部队里却是常见的。父亲是36年的老红军、老党员,忠诚又屡立战功,为革命而年过30尚未解决个人问题,又符合258团的条件,上面当然要帮他解决婚姻问题了。
                尽管这里少有人来但不等于没有人来,为了让比我年轻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我就解释一下什么是“258团”。其实那三个数字和一个汉字应该分开来看,“25”是指25岁,“8”是指军龄8年,“团”是指团级干部。也就是说:年龄满25岁、参军8年、又是团级干部的人才可以结婚。“258团”是人们的简说也带有戏谑的成分。电视连续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提过258团


                8楼2017-03-08 12:45
                回复
                  往事历历(二)
                  父亲是个大老粗,从小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一个不认识。到了部队后虽然零零碎碎地学了几个字,但连小学一年级的水平都达不到,父亲的脾气还比较火爆,他嫉恶如仇敢于直言。他当营长后,有一次我军和敌激战,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跳出战壕勇往直前,可是一个连长却胆小怕死猫在掩体里不出来。父亲接到报告后火冒三丈,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到那个连的阵地,挥舞着手枪大喊大骂:xx,你他妈的给我滚出来,老子枪毙了你!连长哪儿敢出来呀?不知躲到哪儿去了。父亲骂了一阵不见人,就跑步追上那个连队亲自指挥。战斗结束后父亲再想枪毙那个连长也不可能了,那个连长早被带走了。据说是被开除了党籍军籍赶出了部队,反正就是再也没见过那个连长。
                  唉,这是我知道父亲作战的唯一一件事情,母亲还是为了说父亲脾气火爆而讲给我听的。
                  前面说了,父亲没文化脾气又火爆又太敢于直言,所以尽管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但提升得很慢,那些和他同时参军,有些还比他参军晚的人都提为团长或者师长了,而他还是个营长。不过由于他资格老又有累累战功,所以他享受着团级的待遇,有马、有警卫员,是全师唯一一个享受这种待遇的营级干部。
                  抗战胜利了内战又爆发了,八路军变成了解放军。转眼到了1948年8月,父母所在的部队向河北淶源进军。母亲已怀了我并即将临产还发着高烧,父亲把马和警卫员留给母亲自己带着队伍继续前进。母亲艰难地骑着马在半山腰行走,忽然前面打响了,突然的枪炮声让马受惊了,母亲从马背上掉下来直向山下滚去。警卫员大惊失色连滚带爬地追,等到了山脚他终于找到了母亲但母亲已呈半昏迷状态不能动了。警卫员赶紧找人抬,可是找来的老乡怕枪炮一心只想逃命。警卫员火了拔出了枪,老乡这才抬起了母亲。8月28号上午9点多我在一个小山村呱呱落地了。有人说我命大,在那种情况下我愣没给摔掉了。母亲在月子里只吃过五个鸡蛋,隔三差五地能喝碗小米粥,其它皆和战士一样。因为我出生在行军路上,所以父亲给我起名叫“进军”。先在这里说明:我是个女的却有这么个很男性化的名子,以后就有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9楼2017-03-08 12:52
                  回复
                    往事历历(三)
                    转眼到了1949年,父母所在的部队又到了太原驻扎在城外一个村子里。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万众欢腾。母亲把熟睡的我托付给老乡就跑到团部听收音机去了,忽然老乡慌慌张张地跑来对母亲说:你孩子忽然大哭哄也哄不好。你快去看看吧。母亲连忙跑了回去。母亲就是母亲,她一抱过我就发现我鼻子下有个黑炭粒连忙用手去拨,黑炭粒带着一小块皮掉下来,母亲又连忙抱着我去找军医。后來母亲和老乡分析,黑炭粒是从炭盆中爆溅出来的。从此,我人中的右侧就留下了一个像麻子似的伤疤。年轻时那个伤疤是白色的,老了变成黑色的了。挺好挺好,那个伤疤是建国那天的纪念痕迹,无声地叙说着多少内容啊,国家的、部队的,父母的、我的。我比共和国大一年一月零三天。呵呵
                    部队是艰苦的,母亲在那样的环境中生下了我,没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因而她的奶水少而稀薄根本不够我吃。部队驻扎下来母亲就用一些热的面糊糊喂我,行军时母亲就把炒面用水调成糊糊喂我。如果实在来不及,母亲就把炒面放在嘴里用唾沫润湿了再口对口地喂我,时间再紧就只能喂我一两口水了,有时就什么也来不及喂。我饿得哇哇大哭,母亲只能一边跑一边连声安慰我。那个时候,父母最盼的是打下比较大的城镇,因为可以缴获一些美国奶粉就有好东西喂我了。母亲常对我说:“你是喝美国奶粉长大的。”
                    母爱是伟大的,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那样的条件下怀的我生的我,因而我先天不足总是生病,除腥红热外,凡是儿童能得的病我都得过,我被医生宣判过无数次“死刑”。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张全家福,是一张让父母很伤心很无奈的“全家福”那是我一岁左右时又一次被医生判了“死刑”。父亲说这孩子好歹来过了就照一张相片留念吧,于是就有了那张“全家福”。母亲为了我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半夜我尿了炕,母亲就把我移到干的地方她睡在我尿湿的地方。我得病要打针,她半夜三更地跑去找大夫。有几次部队断粮,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个窝头,母亲嚼碎了一口一口地喂我,也就是说她一天只能吃不到一个窝头。父亲吃小灶,断粮时也不过比战士多一碗稀得能照出影子的粥,但他从来没喝过大多送给伤员了,只给过我母亲一次。母亲把稀的喝了碗底的小米喂了我。先天不足的我能活下来,全靠父母这样的呵护,部队上的人总说我命大。
                    部队转战南北,最后驻扎在天津。解放了,共和国成立了,父母总算有个安稳的家了,以为从此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于是他们兴致勃勃地计划了未来。父亲特疼我,但他还总想有个儿子,老仼家历来人丁不旺,他老想为老任家传宗接代。我的出生让他欣喜若狂,但我毕竟是个女孩以后长大嫁人生的孩子也不可能姓任。母亲还很年轻,除了同意父亲所说,还总想能像个女孩那样梳洗打扮,穿条花裙子啊,化点淡妆啊,戴朵花啊什么的。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


                    10楼2017-03-08 12:56
                    回复
                      万万沒有想到--------------
                      1950年朝美战争爆发,朝军连连败退,金日成向毛泽东求救,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父母所在的部队是比较早出朝的算是第一批吧。当时父亲并没有在部队而是在老家,说来就想掉泪。那个时代通讯交通都很不方便,父亲接到奶奶病逝的消息后立即请假回家,紧赶慢赶还是晚了奶奶已经入土了,也就是说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父亲悲泪未干又接到电报让他火速回部队,父亲又连夜往部队赶,可是到了天津大部队又已出发了,只留下一少部分留守人员。母亲因是女同志又有孩子,所以她留守了。父亲临走时把皮大衣给了妈妈留下了一句话:“把我女儿养大。”这是父母最后的见面,是父亲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句话。1950年12月底,父亲牺牲在朝鲜,年35岁、团参谋长,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历经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才一年零两个月,父亲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上。他前后受伤10次,最后一次就永远离开了妻女。那年,母亲22岁,我2岁。
                      1950年,我失去了两个亲人:奶奶、父亲-----------不,应该是三个亲人,那年母亲又怀孕了,后来给我生了个妹妹可是才六天妹妹就死了,父亲至死不知道母亲生的第二个孩子是男是女,是死是活。三个亲人:奶奶、父亲、妹妹。唉,1950年,是我们老仼家最惨痛的一年--------------
                      父亲牺牲后,母亲受了巨大的打击和刺激,恸哭不止,见不得穿军装的人,非要转业不可。那时母亲才22岁还很年轻漂亮,追求她的人仍然很多,但是母亲立誓再不找军人。不久,母亲脱下了军装转业到了地方。还因父亲的死而得了癔症,俗称脑子病。好的时侯与常人无异,一发作起来就又哭又叫自己煽自己。唉,我可怜的妈妈呀---------就因母亲有这个病,所以她很少对我说起我的亲父,有时我问多了她就犯病,因而我对父亲之事所知甚少而且很凌乱,我写这个回忆是极力回忆母亲所讲并且梳理的,因而写父亲的事都很简略。
                      有人可能要问:你不会去找你父亲生前的战友去问吗?唉,一言难尽,听我慢慢道来


                      11楼2017-03-08 13:02
                      回复


                        IP属地:辽宁12楼2017-03-08 18:20
                        回复
                          我听君怡老师讲革命家史。不过写作辛苦,多休息。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3-22 22:23
                          收起回复
                            君怡老师,去年我没走近的部分这次去看了,是一个纪念广场,周边一圈烈士名录墙,我找到了您父亲的名字,在第24块大理石墙砖上,第38排头1名。
                            陵园的工作人员很周到,主动来问有沒有需要帮助的,说办公室里有清洁用的工具,如果要用可以去拿。我谢过了。
                            天气不错,墓地也很干净。放心。


                            IP属地:辽宁来自iPad14楼2017-03-29 12:49
                            回复
                              可能是网络的原因,照片上传的慢,也许会有重复。


                              IP属地:辽宁来自iPad15楼2017-03-29 1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