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吧 关注:50,496贴子:573,191
  • 0回复贴,共1

转 励志英雄和社会叛逆——孙少平和于连的反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名著的启示】(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米琴)原本,《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似乎并不存在可比性。一个是励志英雄、道德模范和“男子汉”的榜样,而另一个是个人主义野心家,最后还成了杀人犯。不过,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将孙少平比作“中国式于连”的说法又出现在对小说的讨论中[注1]。以前曾有一些论文,将孙少平和于连当做“奋斗者”进行比较,比如《于连和孙少平差异性比较研究》以及《生命价值的不断探索——于连、孙少平的人生追求论》等。
  实际上,孙少平和于连只有两点相似之处。第一,二者最初都因自己是“穷小子”,而在有钱人面前感到自卑。但是,并非所有穷人都会在富人面前感到自卑,而且大部分穷人都不会。所以,《红与黑》对于连的自卑感有深刻的挖掘,详细描写了于连的种种羡富心理[注2]。而孙少平的自卑感原因,却并不明确。
  虽然二者均在十几岁时就对贫富差别有了特别强烈的切身感受,但引发的结果不同。于连对社会的不公平产生强烈不满,气愤社会没有给他这样有才华的青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那些贵族特权阶层的人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一切。此外,他对一些暴发户大发不义之财也忿忿不平。孙少平则主要把贫穷和苦难化为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其实,那时“文革”尚未结束,许多农民都对造成城乡贫富差别的农业政策不满,特别是集体经济和过低的粮食收购价。
  第二个相同点,是二者都与身居高位者的女儿发生恋情:孙少平的未婚妻是省委副书记的女儿,而于连的未婚妻是权势显赫的侯爵的女儿。但是,两个恋爱故事表现的主题大相径庭。前者主要是体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比如田晓霞不嫌贫爱富,孙少平勇于追求爱情,而且孙少平从没想通过田晓霞走后门改变自己的命运。后者则有更复杂的多重主题。小说表现了于连如何走上一条“巴结权贵”因而“堕入地狱,万劫不复”的险路。在侯爵的影响和栽培下,他学会进行利益交换,并对自己的任何不义行动都找出借口,以使自己心安理得,甚至得出要达目的就得不择手段的结论。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与“发迹”或“财富”的对立。于连对侯爵女儿动了真情之后,常忘记自己的“发迹”野心,有时甚至将生死都置之度外。在收到市长夫人被迫写的抵毁于连的信后,侯爵曾提出给于连一大笔钱,让他远走高飞。可是,于连丝毫没有考虑这个能使自己一下子变为富翁的提议,而是立即采取了向市长夫人开枪的行动。结果,于连赢得了侯爵女儿对他的加倍爱恋,可彻底毁灭了自己。通过于连与侯爵女儿的恋爱故事,作者还表现了如下主题:暴发户的崛起会使“贵族精神”(荣誉感、崇高感、献身精神以及学养和修养等)消亡,从而导致社会的彻底腐败[注3]。
  孙少平是个奋斗者,虽然奋斗目标不够明确,但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足以使他称得上是个励志英雄。对别人的冷眼、不公、欺辱,以及危险恶劣的环境,繁重的劳动等等各种苦难、挫折,他都从不畏惧,始终充满激情地迎接挑战。
  于连并不是奋斗者,虽然有着明确的生活目标,那就是在社会上有权有势。他早就看到,在自己所处的腐败社会,个人奋斗根本没用。他在社会上的每一步高升都是靠别人帮助,而自己反倒做些自毁前程的事。由于他记忆力超强又好学,颇得一个神父的欣赏。他十九岁时就由那神父举荐到市长家做家教。这本来是个接触权贵,趁机往上攀爬的好机会,可他特别憎恨那个蛮横、势利的市长,不仅没去讨好市长,反而还勾引他的夫人。于连与市长夫人的恋情泄露后,神父又把他弄到神学院去进修,以备将来成为高级神职人员。神学院的院长是那位神父的朋友。于连靠这层关系,加上学习成绩出色,成为那个竞争激烈的神学院里的辅导教师。可是,院长后来因受到排挤而辞职,于连虽然成绩最好,也前途无望。之后,院长举荐于连给侯爵做秘书,使他攀上了社会最高层的权贵。可就在他近乎志得意满时,又陷入和候爵小姐的恋情。在后者向侯爵公布了和于连的结婚计划后,于连时刻准备让候爵打死。后来,他向市长夫人射出那一枪时,实际也彻底消灭了自己飞黄腾达的野心。当发现自己真正深爱的还是市长夫人时,他完全清醒了,痛悔自己为了巨额财富和强烈野心,而忘记了身边最质朴平常的幸福。
  于连始于野心家,终于大彻大悟;而孙少平始于求学青年,终于劳动模范。有评论者感慨,孙少平苦苦奋斗的结果,“仅由一名贫穷农民的儿子成为一名日日在井下卖力气挖煤的矿工”[注4]。“原本渴望改变现状、有着远大抱负,并努力为之奋斗拼搏的孙少平,不知何时起变成了一个安于现状的煤矿工人。”[注5]对于像孙少平这样有知识、文化,又爱读名著、关心国内外时事的青年,最终只是个体力劳动者,不少评论者感到不解。笔者曾于“文革”中在山西农村插队多年,深感小说作者对孙少平结局的描写相当真实。他是“文革”中毕业的县高中生,笔者在村里和这类农民子弟高中生有过深入接触。他们确实是村里的佼佼者:思想活跃、渴求知识、关心国家甚至世界大事,有雄心抱负,可毕业后只能回村务农。他们之中,后来也没人能考上大学,有的在内蒙古的城市里打工,有的在大同煤矿挖煤,也有的仍在村里种地。毕竟,农村的教育水平、资源、机遇等,都非常有限。当然,孙少平在舍己救人负伤后,曾有机会留在省城,但他拒绝了,因为已经对矿区产生了感情和责任心。这说明,他有自己的追求和对幸福的理解。
  而于连本也有机会无罪释放,可他选择去刑场来对抗让他彻底失望的社会。在法庭上,他向权贵集团宣布:“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在那个以金钱地位为“荣誉”的社会里,临死的于连以自己有高尚的心灵而感到安慰。■
  注
  [注1]详见《批评家李陀:以往对路遥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一文。
  [注2]详见本文作者《仇富、羡富与拒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文。
  [注3]详见本文作者《<红与黑>中的贵族范儿》一文。
  [注4]详见《孙少平在追求什么》一文。
  [注5]详见《<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一文。
  米琴为财新网专栏作者,比较文学博士,曾于美国的大学教世界文学,出版过《爱情十九谭》等中文著作
来源于财新网


IP属地:广东1楼2016-03-29 06: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