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明吧 关注:118贴子:5,111

带你们了解吉安千年文明-吉安地域风俗民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1楼2008-07-22 09:58回复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全市辖10县2区1市、213个乡镇,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自秦朝置郡以来,吉安以其悠久的人文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位置,被世人誉为“风水宝地、革命圣地、旅游胜地、投资福地、发展高地”。

     悠远的历史及文化底蕴,造就了吉安今日的民俗风情,本专题从吉安的一个区域出发,尽量全面、详细地反映吉安的风俗文明,在以后的专题中,我们还会把江西各个区域的风俗民情用专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一个区域到两个区域再到三个区域……从而在风俗民情方面汇成涓涓小河,长流不息。


    2楼2008-07-22 09:59
    回复
      永新盾牌舞传人登国家"非遗"传承人金榜 
       近日,国家文化部确定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五类551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年届60岁的永新农民吴三桂金榜题名,成为我市唯一选入“非遗”的人。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相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主要流传在永新的龙源口南塘村。后来,当地一些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永新县南塘村村民吴三桂自幼喜好习武健身,从老一辈那里得到盾牌舞技艺的熏陶。随着年龄渐老,他不忍心该文化遗产的湮灭,在当地挑选出十余名青年,精心培训出一支专业的盾牌舞表演队伍。同时,该县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并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赢得好评如潮。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吴三桂是唯一能通晓盾牌舞全套功夫的艺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境地。作为上有师承渊源,下能带徒传艺的永新盾牌舞杰出的民间艺人,吴三桂符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经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和复核后,顺利选入。


      3楼2008-07-22 10:00
      回复
        庐陵胡氏宗亲聚会胡铨故里青原举行拜祖大典
         绵绵细雨隔不断血脉亲情。12月23日,首修《中华胡姓通谱》暨《江西庐陵胡氏总谱》拜祖大典在胡铨故里——青原区举行,来自福建、湖北等省和我省赣州等地的胡氏宗亲8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大拜祖活动。

         庐陵胡氏源于华林,多数出自金陵,在1000多年的繁衍发展中,出了胡铨等名人先贤,已成为全国胡姓三大族系之一。为了弘扬庐陵胡氏先贤忠贞爱国、仁义孝悌、博爱包容、自强不息的传统道德文化理念,为各界精英寻根问祖搭建认识沟通、关爱支持的平台,庐陵胡氏举办了这次祭祖大典和各界精英恳谈会。

         9时18分,拜祖大典在文陂乡甲村“崇本堂”正式开始。 宗亲贤哲代表依次拜祭庐陵胡氏列祖列宗,全体参祭人员向庐陵胡氏列祖列宗鞠躬行礼。青原区富田陂下龙灯、青原区新圩粟溪龙灯、吉州区曲濑陇南龙灯进行了乐龙拜祭。下午,举行了宗亲恳谈会。


        4楼2008-07-22 10:00
        回复
          1


          6楼2008-07-22 10:03
          回复
            吉安文化为什么称庐陵文化
             吉安古称庐陵。自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吉州改为吉安路,到现在已有700多年。可是,为什么吉安的古、近代文化被人们称作庐陵文化,而不称为吉安文化?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必须有源流,不是凭空而起的。庐陵从秦初设县,汉末设郡,区域范围包括了后来吉安府的大部分地方。隋朝设立吉州后,还几次恢复了庐陵郡之名。庐陵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长期出现在史册中,比吉安之名的历史长了1500多年。如果称吉安文化,无法统领历史。

             第二,庐陵郡、县城,一直是吉州、吉安路、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东晋威康八年(公元342年)庐陵郡城迁入今吉安市区以后,1600多年来,庐陵郡城是牵动区域经济的龙头。历代的文化名人来吉州、吉安,都在庐陵城留下了足迹。不管赣中行政区划如何调整,庐陵郡、县城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第三,庐陵文化有着共同的源头、相似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那就是随着北民的南迁,输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传播了正统的儒家精神。“文章节义并重”是庐陵文人的主体形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以一种比较稳定的形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第四,庐陵文化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宋代,二是明代。尤其是宋代处于顶峰,涌现了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家乡属于古庐陵郡、县的范围。他们在作品中,常描述庐陵风情,说自己是庐陵人,庐陵之名伴随这些杰出人物名扬天下。到了明代,一些著名的人物,如解绪、罗洪先、杨士奇等,他们的家乡虽属吉安府,不是庐陵县管辖的区域,可他们一直以自己是庐陵先贤的同乡而骄傲,把欧阳修、文天祥等当作楷模,有时也称自己是庐陵人。

             庐陵有悠久的历史,有显赫于世的代表人物,有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而吉安之名在古代社会的声望远不及庐陵。因此,吉安的古、近代文化称为庐陵文化,是恰当的,是合符地域文化命名要求的。


            11楼2008-07-22 10:04
            回复
              ·庐陵之名是怎样得来的"

               秦始皇设立郡县时,为什么把赣江中游一带称作庐陵县而不叫其他名称呢?“陵”字在古代的含义有几种,一种是指山岗谷地,如常见的“丘陵”一词,是指延绵的山岗,比高山峻岭要低一些;一种是指坟墓所在地,如“陵墓”。“庐”字一般是指比较简易的房屋。如按上面的说法,“庐陵”两字的含义是“山岗间的房屋”,说明秦代时赣中的山岭间有了人烟。当然,这样的解释很牵强,也缺乏史料证实。
               我们知道,古代有一种用字的方式叫“通假”,就是同音字或同形字互换使用,如“早”通“蚤”,“要”通“邀”;有的是写字的人写了一个错别字,与原字同音或同形,没改正,流传下来成为通假字。在中小学课本的文言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字。“庐”字和“泸、卢”属同音通假,于是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以山为名。明万历年间编的《吉安府志》记载,传说有两个道人在赣中的一座山上修道,一个姓卢,一个姓萧,人们把这座山叫做卢萧山,庐陵之名便从此而得。另一种说法是以水为名。《水经注》一书中说,泸水从西面的安福县流来,与禾水汇合流入赣江。这一带正是庐陵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

               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疑问。第一种属传说,缺乏史料证实。因为秦代有没有道人出现在庐陵,无法知晓;卢萧山在哪里也不清楚。第二种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庐陵县设立时,县的治所在赣江边的泰和附近,远离泸水和后来的庐陵郡城。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在没有找到可靠的史料前,说庐陵是以水为名更可信些。


              12楼2008-07-22 10:04
              回复
                [节庆活动]井冈山土客籍过年风俗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吉安老表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正月初二.一般都去拜年.走亲戚家,那时大家可以见到吉安地区特有风景,大街小巷都黄包车人山人海.在一起喝喝茶.打打牌.这样一直要到初七八的样子!


                13楼2008-07-22 10:05
                回复
                  [节庆活动]吉安节庆活动

                   立夏节

                   立夏当天吃“立夏蛋”,家家户户,人人要吃蛋。有些人还会吃“立夏狗”,俗话说:“"吃了立夏子,榔头打不死;吃了立夏狗,两腿忙忙走。”这个节目气氛不浓,因为正是春插季节,农事太忙。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井冈山土、客籍民间过端午节以菖蒲、艾叶插于大门左右,城乡普遍做粽子。旧时过端午节,活动颇多。是日午时,以朱砂画黄纸符贴于门户。饮雄黄酒,小孩不会饮酒则涂于额上,以避生毒疮。以雄黄酒洒于墙脚,以免除疾病、驱虫蚁。近河流的地方,还进行龙舟竞赛。此俗至今不变,唯饮雄黄酒逐渐不兴。 

                   六月六

                   俗谓“洗狗头”节,把狗抛到水里洗澡。过去有钱人家“晒票子”,一般人家晒衣服被褥等,据说不会发霉,可防止腐蚀和虫蛀。罗浮一带土籍居民,对“六月六”比较重视,邀请亲朋好友欢聚节目。

                   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当节日,至爱亲朋都要互赠月饼,新婚之人尤甚。是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吃团圆饭。晚上,以月饼、柚子及各种果品拜祭月亮,合家团坐,品茶赏月,吃月饼,庆贺合家团聚。此俗沿袭至今。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九九重阳”。农村做糖糕、咸糕祝贺。重阳节定为敬老,单位慰问离退休老人蔚然成风农村则给老人送礼物,祝老人健康长寿。近年,重阳节到来之际,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离、退休老人举行登山竞赛活动。

                   冬至节

                   当地群众利用冬至节纪念祖宗、扫墓、整修坟墓。也是土籍民间“腌”、“腊”、“霉”的好时节。有句俗话说“冬至腌肉骨也好”,因此民间一般在冬至节以后开始杀猪腌肉、霉豆腐、用糯米蒸酒等活动,为过年作好物资上的准备。

                   过年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14楼2008-07-22 10:05
                  回复
                    道情,俗名 “打绷绷”,流传于吉安、吉水、永丰、峡江、安福、泰和等地。

                     道情原出于道教在宫观里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牌或曲牌,演变成为“新经韵”,又称“道情”。民间艺人演唱的道情,始于宋代,兴于清朝。艺人多出自“圣恩堂”,他们左手抱渔鼓,右手掌击鼓面,敲打时,发出“彭彭”响声,沿门乞讨,唱一些宣扬“忠孝节义”的曲子。后来有艺人根据传奇故事、民间故事编唱一些长篇曲目,可以登堂入室,连篇坐唱。 
                    道情为1人或2人演唱,2人或多人帮腔,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多以方言押韵,土话道白,有时稍带官腔官韵。演唱形式,一种用渔鼓伴奏,一种用二胡伴奏。用渔鼓伴奏时,根据唱词感情的需要,可以击出各种不同的节奏。用二胡伴奏时,除过门和托腔外,还充分利用二胡换把、滑音和泛音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人的对话,如“唔”、“啊”等和开门声如“叽呀”、锣鼓声“咚咚匡”等各种声音效果。 

                     吉安道情的曲调结构有:引子(过门)、曲头(八句开头语)、叙板(既说又唱,七字一句,四句一归宿,亦可有长短句)、快板、尾子(结束段)。总体特色是:说唱为主,表演为辅,叙表见长,代言为辅;一人多角,以少胜多;自奏自唱,形式简便。演唱时,但问渔鼓彭彭,琴声柔扬,别有一番情趣。


                    16楼2008-07-22 10:06
                    回复
                      [节庆活动]过 年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17楼2008-07-22 10:06
                      回复
                        [节庆活动]立夏节

                         立夏当天吃“立夏蛋”,家家户户,人人要吃蛋。有些人还会吃“立夏狗”,俗话说:“"吃了立夏子,榔头打不死;吃了立夏狗,两腿忙忙走。”这个节目气氛不浓,因为正是春插季节,农事太忙


                        18楼2008-07-22 10:06
                        回复
                          [节庆活动]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井冈山土、客籍民间过端午节以菖蒲、艾叶插于大门左右,城乡普遍做粽子。旧时过端午节,活动颇多。是日午时,以朱砂画黄纸符贴于门户。饮雄黄酒,小孩不会饮酒则涂于额上,以避生毒疮。以雄黄酒洒于墙脚,以免除疾病、驱虫蚁。近河流的地方,还进行龙舟竞赛。此俗至今不变,唯饮雄黄酒逐渐不兴。


                          19楼2008-07-22 10:06
                          回复
                            [节庆活动]六月六

                             俗谓“洗狗头”节,把狗抛到水里洗澡。过去有钱人家“晒票子”,一般人家晒衣服被褥等,据说不会发霉,可防止腐蚀和虫蛀。罗浮一带土籍居民,对“六月六”比较重视,邀请亲朋好友欢聚节目


                            20楼2008-07-22 10:06
                            回复
                              [节庆活动]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21楼2008-07-22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