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南海北邱县人》介绍一位从邱县走出去的领导干部。他曾任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鸡泽县县长、永年县县长、中共永年县县委书记,中共邯郸市委常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对台办副主任、主任。在任期间,他“以满腔的热忱、开放的思维和敢担风险的勇气”被人称道,也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励,其中1994年7月,他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的荣誉称号,他叫郑汉先,1948年生人,邱县梁二庄镇东梁二庄村人。

在邱县:最难割舍家乡情
邱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乡情纯朴,人才辈出,富有浓厚的革命传统和奉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邱县曾是“抗日模范县”、“支前先进县”。但在改革开放前,又是一个县小、人穷的经济落后县。全县总面积448平方公里、土地56万亩,且东沙西碱,粮棉产量低而不稳。县办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脚小腿短,农民人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是原邯郸地区有名的“第三世界”。人少、地多、低效,这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邱县难以改变的劣势。
1981年10月,郑汉先由县委组织部调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1月被任命为邱县政府副县长,1986年9月任常务副县长,1987年4月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作为在邱县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不管是出于职责,还是情感,他都觉得应该让邱县尽快富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他以满腔的热忱、开放的思维和敢担风险的勇气投身农村改革,大胆支持和推行农业“大包干”,并大面积扩种“鲁棉一号”。
他带领农业科技人员首先在西北乡粘碱地试种成功,大幅度提高了邱县的优质棉种植面积和产量,单产和总产实现成倍增长,增加了农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时,他还着力培育县办工业纺织、化肥、造纸、机械加工等支柱企业,进行技改,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邱县工业连续多年无亏损的良好局面。1987年夏天,为了改变邱县县城的落后面貌,在他主导下制定了县城建设初步规划,动员有条件的银行、邮电、电力等单位率先建办公楼,并拿出部分财政资金在县城主要街道第一次铺设了大口径的排水、排污地下管道,拉开了邱县城镇化建设的序幕。
正因为邱县农村改革起步早,效益好,1984年秋,郑汉先代表邱县参加了全国百名收入翻番县会议。从此,邱县彻底摆脱了人少地多低效的劣势,成为人少地多高效的农业优势县。

在邱县:最难割舍家乡情
邱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乡情纯朴,人才辈出,富有浓厚的革命传统和奉献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邱县曾是“抗日模范县”、“支前先进县”。但在改革开放前,又是一个县小、人穷的经济落后县。全县总面积448平方公里、土地56万亩,且东沙西碱,粮棉产量低而不稳。县办工业基础薄弱,乡镇企业脚小腿短,农民人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是原邯郸地区有名的“第三世界”。人少、地多、低效,这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邱县难以改变的劣势。
1981年10月,郑汉先由县委组织部调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1月被任命为邱县政府副县长,1986年9月任常务副县长,1987年4月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作为在邱县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不管是出于职责,还是情感,他都觉得应该让邱县尽快富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他以满腔的热忱、开放的思维和敢担风险的勇气投身农村改革,大胆支持和推行农业“大包干”,并大面积扩种“鲁棉一号”。
他带领农业科技人员首先在西北乡粘碱地试种成功,大幅度提高了邱县的优质棉种植面积和产量,单产和总产实现成倍增长,增加了农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时,他还着力培育县办工业纺织、化肥、造纸、机械加工等支柱企业,进行技改,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邱县工业连续多年无亏损的良好局面。1987年夏天,为了改变邱县县城的落后面貌,在他主导下制定了县城建设初步规划,动员有条件的银行、邮电、电力等单位率先建办公楼,并拿出部分财政资金在县城主要街道第一次铺设了大口径的排水、排污地下管道,拉开了邱县城镇化建设的序幕。
正因为邱县农村改革起步早,效益好,1984年秋,郑汉先代表邱县参加了全国百名收入翻番县会议。从此,邱县彻底摆脱了人少地多低效的劣势,成为人少地多高效的农业优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