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信心与戒律有特殊的意义,佛教的信心,不是一古脑地鼓励人们信仰经典,先知或权威人士。此处信心的意义更接近于自信。认知某样事物为真,是因为你看到了它的运作,因为你亲自观察过它。同样地,戒律不是盲目顺从权威人士订定的行为准则,而是因为你认知到它比你现在的行为更殊胜,而自觉与自发的一种健康的习惯模式。
禅修的目的是达到个人转化。进入禅修一端的‘你’,与踏出禅修另一端的‘你’不同。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你的傲慢蒸发了,敌意也枯竭了,你的内心变得平静,生命也就安定下来。像这样,做好禅修,将能帮助你悠游于顺境与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紧张,恐惧与忧虑。你不再心神下定,激情也能获得控制,你开始明白事物,生命从挣扎的姿态转变成自在地滑翔,这一切都是都是透过觉悟而来。
禅修令你专注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
这些理由是否足够支持你费工夫去修禅?大概不够。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论证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禅是否值得,只有一个方法:学习正确地做,并且亲自去体验。
一路走来,你只知道应该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触生命的方式。
你无法碰触到真实的生命,既然无法再次办到,当然再也快乐不起来。没有人真的放松自己,大家都只是在假装而已。它是深细而无所不在的习气,是慢慢缠绕而成的结,需要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开它。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重复那个会引起这种想法的经验,让我们称这种心灵习惯为“执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遭遍筑围墙,因而被困在自己爱憎的牢笼中,感到痛苦万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目标,那只是过渡的方法而已。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舒缓的感觉。舒缓、放松还有解除压力。
幸好,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你可以学习控制你的心,跳出贪爱与憎恶的无尽循环。
过度开发物质层面,却会因此赔上感情与心灵层面,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
禅修被称为“伟大的老师”,它是净化的炉火,透过觉知,缓慢而确实地运作。
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
禅修的目的是达到个人转化。进入禅修一端的‘你’,与踏出禅修另一端的‘你’不同。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你的傲慢蒸发了,敌意也枯竭了,你的内心变得平静,生命也就安定下来。像这样,做好禅修,将能帮助你悠游于顺境与逆境之中。它能控制你的紧张,恐惧与忧虑。你不再心神下定,激情也能获得控制,你开始明白事物,生命从挣扎的姿态转变成自在地滑翔,这一切都是都是透过觉悟而来。
禅修令你专注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
这些理由是否足够支持你费工夫去修禅?大概不够。这些都只是纸上谈兵的论证而已,要了解努力修禅是否值得,只有一个方法:学习正确地做,并且亲自去体验。
一路走来,你只知道应该还有其它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更好的方式,或者更完整地接触生命的方式。
你无法碰触到真实的生命,既然无法再次办到,当然再也快乐不起来。没有人真的放松自己,大家都只是在假装而已。它是深细而无所不在的习气,是慢慢缠绕而成的结,需要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一次一小段,慢慢解开它。当它留不住时,我们便竭尽全力重复那个会引起这种想法的经验,让我们称这种心灵习惯为“执着”。我们的内心充满不满与批评,我们在自身周遭遍筑围墙,因而被困在自己爱憎的牢笼中,感到痛苦万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是表面的目标,那只是过渡的方法而已。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舒缓的感觉。舒缓、放松还有解除压力。
幸好,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你可以学习控制你的心,跳出贪爱与憎恶的无尽循环。
过度开发物质层面,却会因此赔上感情与心灵层面,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
禅修被称为“伟大的老师”,它是净化的炉火,透过觉知,缓慢而确实地运作。
禅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藉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惟、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