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君吧 关注:67贴子:7,136

为何高考作文总被吐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高考作文题被吐嘈,除深浸官方意识形态、非黑即白思维外,最主要的是迅速变化的互联网原住民考者,与“古老”的出题者知识及视野进化很慢的矛盾所致。


IP属地:江苏1楼2016-04-03 22:07回复
    【一、“考古学家”喜欢高考作文】
    有朋友读过我十年前所写的《椎心伤神五十年:高考作文之我见》、去年于腾讯大家发表的《高考作文的简陋思维》,得知我又要比较全面地分析今年的16道高考作文题,他很快在我公微里说,你真是一枚考古学家啊。


    IP属地:江苏2楼2016-04-03 22:07
    回复
      我想说“靠”却没“靠”得出来,因为我不知他所指何为?众所周知,我曾是一个写过两千多篇时事评论的人,何曾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并成为一枚考古学家呢?他说,我绝不是乱说,你喜欢发掘人类包括垃圾坑在内的一切物件,是个见字就收的文化收荒匠。这一下我真的“靠”出来了,朋友廖胡子亦武啭(川语,意为摔摆)我为文化匠也就罢了,但依旧不明白他目为我“考古学家”,意旨何在。但他很淡定地说,这可是你的文章《真相埋藏在垃圾堆里》一文中所说的啊。或许在他看来,高考作文题那么不堪的东西,你不仅不回避,还想玩而有索,实在大有嗜痂之僻,逐臭之好。


      IP属地:江苏3楼2016-04-03 22:08
      回复
        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最晚也应该算是95后了,这样的同学已经被称为互联网的数字原住民。虽然如今中国的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但互联网基本上是他们生活的底色,恐怕已没有多少争议。不过悲催的是,出题的却几乎是他们的爸妈一代甚至更为古老的人,这就决定了作文题一如既往地向“考古学”方向发展的一贯特质。出题者的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进化”得比较慢,要么玩胡滥抒情,或者熬励志鸡汤,要么嗨道德大棒,套路老得都已经是出题者“爷爷”的地步了。但他们就是不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而来,心怕出些考生喜欢写的题目而显得不高大上。


        IP属地:江苏4楼2016-04-03 22:09
        回复

          至于说浙江作文“文章和人品”,是马伊俐最有发言权,天津“范儿”李晨最能写的吐嘈,那就不是“考古学家”所能了解的了,因为这实在是属于很有现实责任感的“难题”。 直言之,高考作文题被吐嘈,除深浸官方意识形态、非黑即白思维外,最主要的是迅速变化的互联网原住民考者,与“古老”的出题者知识及视野进化很慢的矛盾所致——重庆题、新课标I等来自互联网,但还是传统出题思路——题目不接地气,没有想像力,不讲究思维与逻辑训练,与阅卷者的能力及标准很少被讨论,更没有相应的数据统计加以研究,无法明示予人。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6-04-05 21:29
          回复
            今年所有十六道题中,如细分一下的话,只有广东、北京、浙江三省市的考题,没有在前提或者最后要求中,提到依据“材料”写作文,但把它们归于材料作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材料作文看上去比话题作文,好像更容易让学生据实发挥。因为材料俯拾即是,而且可以选生动活泼,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但中国的作文命题者和许多老师有一样的心态,就是不把学生考倒,乃至考得垂头丧气,他就没有成就感。这样的心态,当然也是其来有自。那就是出于对知识权威的维护,展示的是师道尊严之类不平等的心态。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在某种程度上的活络,会被以上桎梏所破坏。


            IP属地:江苏7楼2016-04-05 21:31
            回复
              去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给了一则关于科技方面的材料,其要求为“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这明显是把体裁与题材给弄混了。但指出来后,也没有任何出题者出来为这样的错误负责并道歉。今年安徽省的出题者犯了这样的错误,不知是否有人出来为这样的错误向考生道歉?一个不负责任的出题者,来源于教育里没有负责任的机制与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少人没有责任意识就不奇怪了。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为何要混日子了。


              IP属地:江苏9楼2016-04-05 21:32
              回复
                【三、抄袭与套作为何老被强调?】
                十六道高考作文题中,有新课标II、天津、安徽、福建、湖北、广东、重庆、四川八道作文题,被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占了百分之五十。这个比例是不是历年来最高的,因时间紧迫未曾做过溯往的对比,不敢妄说。但这么高的“特殊”要求,很多人看了并不思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大家已经麻木到视此为正常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6-04-05 21:33
                回复
                  首先就我了解的SAT作文考试、以及网络上很火的法国高考作文考题,似乎都没有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就我所见及查实,台湾二十一世纪的十几年来的高考作文考试,也没有这样的要求。此前是否有,因没有看到更详实的材料,不敢冒然下断论。但以我对台湾于民国教育历史的延续来看,说他们没有过这样的要求,或许是可以成立的。我听说过其他国外华人生活所在地,有过华人抄袭的事发生(如留学美国的华人考试枪手),但是否在考卷上,明确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则我也未曾听闻过。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6-04-06 20:35
                  回复
                    就我对科举历史的了解与民国教育史的了解,对作弊会有非常强的要求与惩处措施,尤其科举考试之作弊,惩处力度强到可以让人入狱乃至被处死的地步。但在考卷上要求“不要抄袭,不要套作”,确是闻所未闻。这说明抄袭与套作,已成为时下一项难以清除的痼疾,必须在卷面上警醒,才能取得一点效果,这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深具“中国特色”的行为。在一个视成王败寇为最高准则的族群中,社会上出现对知识产权的蔑视,山寨产品流行,学校抄袭成风,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IP属地:江苏12楼2016-04-06 20:38
                    回复
                      如果说古代科考者套作,你还能想得通的话,那么在如今信息爆炸,出题完全可以减少雷同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警惕“套作”呢?套作其实与互联网兴起的这个大数据时代,有相当的关联。因为我们高考作文的出题者的呆板,以及出题时内心的自我审查比较严,故在题目类型、内容乃至材料、话题上,都可能出现一定的类似,出现套作的情形所在多有。更好玩的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考生、家长、教师乃至一些教育培训公司,可以把几十年的高考题,做题型、内容乃至材料、话题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猜出高考作文的走向,甚至原封不动地猜中作文考题本身。出题视野及风格不改变的话,被猜中考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IP属地:江苏14楼2016-04-06 20:42
                      回复
                        那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呢?世界各地都有作文考试,随举几例如SAT的考题有“人们都不敢站出来反对权威,权威是个人、团体或政府?”,法国考题有“我们是否应该为追求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台湾考题有“自由与自律”等。像这样的作文考题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感知与逻辑能力,才能写出像样的作文来,其被套作的可能性就会下降。这样的题,靠俗滥的非比句,不着边际的比喻,夸大的抒情,是完全不会得高分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6-04-06 20:43
                        回复
                          简言之,除了各省自主命题标示得非常明白的外,新课标I属于简单模式,新课标II属于一般模式,可能在这些吐嘈的人看来难度不大。江苏卷进入地狱模式,大抵在于谈“智慧”这种空洞的题目,于学生来说不好写。湖南的“大树”、湖北的泉水与喷泉,均容易写成励志的心灵鸡汤,不知是不是这种大路货情况,被网友视为噩梦模式。安徽题出错,山东题偏是不是让他们觉得困难?福建的“路”题型熟悉,重庆的“等待”一看就知道要歌颂什么,是不是被称为一般模式的原因呢?至于说北京试题,被视为简单,殆因学生们感觉到写与英雄过一天,以及灵魂深处的热爱,这种假大空的题目,容易上手,毋须思考即可立就之故吧。


                          IP属地:江苏18楼2016-04-08 21:09
                          回复
                            但网友们把女儿举报父亲违章之作文,视为一般模式,觉得它没有写作困难,让我们来展开说一下这里面包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网易教育频道,设立了几个让网友参与评议今年高考作文的项目,分别是2015年高考作文最奇葩、最有争议、最没有创新、最坑爹的四个选项,“女儿举报老爸”当之无愧均得了第一。一方面网友觉得它没有写作难度,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题目奇葩、坑爹、有争议、没创新,意思说写起来没难度,但题目却非常没有意思。


                            IP属地:江苏19楼2016-04-08 21:11
                            回复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道题没有意思,至少一些语文老师包括其中的佼佼者如陕西杨林柯、上海余党绪,都在接受采访或是文章中表达了对这道题目的肯定。他们认为这放弃传统孝道,顾及了公德,是表彰与训练公民成长很好的题目。他们认为“亲亲相隐”与现代公德相悖的时候,应该舍前者而就后者。当然也有人从传统孝道的角度来看,认为爸爸有错不应该举报。我认为杨、余二位的见识不可谓不用心良苦,也算是看到了此题对培养现代公民所起的作用,但他们把问题想简单了。


                              IP属地:江苏20楼2016-04-08 2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