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多因气、血、痰、湿、食、火(即六郁),及其它病因导致,早在仲景四逆散己涉,而朱丹溪论及较多,后世医家陆续补充。
所谓郁,即郁滞不通之谓。气机一旦有所不通,阳气即不到,肌体失于温熙,故有畏寒之象。但此时病因在郁,而非阳虚!除其郁滞之因,如行气、活血、祛痰、除湿、消食、清火等法因机而用,则病因可除而人体自健,阳气自通而畏寒自消。
近世有自谓扶阳派者(实则已悖郑寿全“把握阴阳实据”之训,而万病扶阳),一见寒象便谓阳虚,即上大剂附子、干姜、肉桂之类,有效果吗?说实话,有的病(火郁可能还加重病情)还真有一时之效。
为什么有效呢?说一个以前农村常见的现象,吃井水的人都知道,烧水壶整体中有水垢导致壶嘴水流变小,本该除垢,自然壶嘴水流恢复正常。但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即使不除垢,封紧壶盖,人为使壶内水压增大(如通个增压机),壶嘴流水也会变大。
一个道理,大剂扶阳助火,如同内压增高,内火骤增,自然畏寒消除。
但这样治病却悖离中医审证求因原则,不但于病无益,反而有害。
可能有人问,阳气增加有什么不好呢?《内经》上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张景岳重视阳气,说:“天之所宝唯此一丸红日,人之所宝唯此一点元阳”……等等等等。
呵呵,要是药物能补元阳,那天天服补阳药的人岂不要与天地同寿?元阴元阳是不可能用药补的,药只能调其偏,即内经之“阴平阳秘”。也只有减少损耗才可延年,即内经之“避邪有时”“恬淡虚无”。
人都知道药能治病,其实应知药也能致病!乱用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出现变证!你要是久于临床,就知道变证比原证更难治。
其他的例子不用举,前几前中医吧的几个所谓“火神派”给人治病,出现服大剂姜附而心慌不已百药不效的症状,就知道不学无术的人用中药危害有多大。
再说回来,除体衰年老之人,绝大多数年青人出现怕冷,不一定就是阳虚。阳虚什么症状舌脉呢?全身畏寒(而非口舌上火,手足畏寒的上热下寒),神疲嗜睡,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或兼滑(这点最重要,不是舌苔厚腻),脉细弱(而非细濡,细弦,细缓之类)。至于为什么?答案在《中医诊断学》中。
总之,学中医要精学勤思,粗枝大叶轻则误人病情,重则害人性命,自己也可能身陷囹圄。
所谓郁,即郁滞不通之谓。气机一旦有所不通,阳气即不到,肌体失于温熙,故有畏寒之象。但此时病因在郁,而非阳虚!除其郁滞之因,如行气、活血、祛痰、除湿、消食、清火等法因机而用,则病因可除而人体自健,阳气自通而畏寒自消。
近世有自谓扶阳派者(实则已悖郑寿全“把握阴阳实据”之训,而万病扶阳),一见寒象便谓阳虚,即上大剂附子、干姜、肉桂之类,有效果吗?说实话,有的病(火郁可能还加重病情)还真有一时之效。
为什么有效呢?说一个以前农村常见的现象,吃井水的人都知道,烧水壶整体中有水垢导致壶嘴水流变小,本该除垢,自然壶嘴水流恢复正常。但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即使不除垢,封紧壶盖,人为使壶内水压增大(如通个增压机),壶嘴流水也会变大。
一个道理,大剂扶阳助火,如同内压增高,内火骤增,自然畏寒消除。
但这样治病却悖离中医审证求因原则,不但于病无益,反而有害。
可能有人问,阳气增加有什么不好呢?《内经》上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张景岳重视阳气,说:“天之所宝唯此一丸红日,人之所宝唯此一点元阳”……等等等等。
呵呵,要是药物能补元阳,那天天服补阳药的人岂不要与天地同寿?元阴元阳是不可能用药补的,药只能调其偏,即内经之“阴平阳秘”。也只有减少损耗才可延年,即内经之“避邪有时”“恬淡虚无”。
人都知道药能治病,其实应知药也能致病!乱用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出现变证!你要是久于临床,就知道变证比原证更难治。
其他的例子不用举,前几前中医吧的几个所谓“火神派”给人治病,出现服大剂姜附而心慌不已百药不效的症状,就知道不学无术的人用中药危害有多大。
再说回来,除体衰年老之人,绝大多数年青人出现怕冷,不一定就是阳虚。阳虚什么症状舌脉呢?全身畏寒(而非口舌上火,手足畏寒的上热下寒),神疲嗜睡,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或兼滑(这点最重要,不是舌苔厚腻),脉细弱(而非细濡,细弦,细缓之类)。至于为什么?答案在《中医诊断学》中。
总之,学中医要精学勤思,粗枝大叶轻则误人病情,重则害人性命,自己也可能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