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从东海龙宫取来“金箍棒”,穿上黄金甲,金光灿灿,由此开始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光”这种物质是不受身体局限的,也就是说身体的生死已经与悟空毫不相干,所以悟空能够把“生死簿”上的名字划掉。把“生死簿”上的名字划掉,标志着生死问题已经解决了。当然这里的生死还仅仅指身体的生死,而不是指思维方面的念头变化问题,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大闹天宫以及后来的千里取经。
这一节有一个插曲,那就是悟空是在喝酒后被小鬼拉走的,这说明即使进入“气”这个状态,即使开始进入“光”,这时候酒仍然能够造成昏沉,仍然能够使我们堕下来,因此酒是一定要戒的。
天道的物质基础是“光”,证入“光”这种状态也就证入了天道,因此太白金星下凡接引悟空进入天界,这样悟空就开始进入“光”的修行历程。
“光”是欲界的最高物质状态,而欲界是由“静”和“专注”两种成分构成的,虽然天道的“专注”成分很大,但毕竟还没有破除“静”这种成分,这就必然出现“静极生动”现象,必然出现进进退退问题,因此悟空在“光”这个阶段的修行一会儿进入“光”的状态,一会儿退到“气”的状态,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天上人间进进退退、反反复复。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基于“静极生动”,还基于另一个原因:“光”与“专注”相应,“气”与“静”相应,“专注”能够打破“静”,在“气”与“光”的过渡阶段,二者势均力敌,这种破坏作用尤其严重,这样就容易出现“气”和“光”之间进进退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专注”成分远远大于“静”而完全占据主导位置时才能基本解决,那时候我们将比较稳定地住于“光”这种物质状态,寿命将得到较大延长。但既然仍在欲界,“静”的成分就没法彻底破除,就必然还要受“静极生动”的支配,因此无论多么高级的天道,最终仍然会“静极生动”,仍然会退失。
这就告诉我们即使证入“光”这种状态也是不稳定的,还需要进一步修行。怎样修行呢?要在心性上修,“光”之后的修行就完全是在心性上修了,悟空到天道后的修行全部是在“心”上修的,当然此时所有的问题也都是“心(思维)”方面的问题。
注意生死簿这个地方仅仅是解决“气”这个阶段的生死,人间、鬼道等都是以“气”作为基础的,因此这里的生死仅仅指解决人间、鬼道等的生死,而不是解决天道的生死。“气”这个阶段没有显著的光感,因此“气”这个阶段的生死又称作阴间的生死,悟空此时仅仅解决了阴间的生死。
我们要想解决某种物质状态的生死,就必须跳出那种物质状态,因此悟空跳出“气”这个物质状态就解决了阴间生死,接下来要想解决天道的生死,就必须跳出“光”这种物质状态。很显然,“生死簿”这个阶段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7 弼马温,齐天大圣:
从道家的角度讲,悟空东海获取金箍棒是得水中金,结内丹,此后需要进行温养。让悟空养马,意思是让悟空培养温养功夫,保持和深化此时的境界。马通人性,马是很忠诚的,它总能听主人的话,紧紧跟随主人,其寓意正是时时保持温养功夫。此外,马为意,意者忆也,即经常安住于所缘,不忘记修行,这正是温养所需要的。
为什么必须有一个温养阶段呢?因为这个阶段刚刚证入一种新的物质状态,我们必须经常住于这种状态才能熟悉这种新的物质,才能经常安住于这种物质境界,才能解决退失问题。不仅在“气”这个阶段如此,即使在“光”这个阶段也是如此,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推而广之,无论我们证入任何一个新的状态,都必须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弼马温官职很小,这正是培养忍辱波罗蜜的最佳时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最卑贱的时候安然于心、悠然于行,乐于其中,这样的人定非凡人,修行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完成最终的修行,否则极易出问题。悟空正是这样,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立刻堕入凡界。
悟空竖起齐天大圣旗,齐天大圣寿与天齐,功夫与天人一样高。这说明经过弼马温这个阶段的修行,悟空的功夫已经大有长进,已经能够达到天人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悟空志向很大,一心修行。要作真正的齐天大圣,就必须解决心性问题,必须安心定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稳定地住于天界,因此再次进入天界后,《西游记》在齐天大圣府设“宁静”“安神”二司,这正是为了提醒悟空要注意心性方面的修行。
金箍棒代表“真气”,悟空在东海龙宫得金箍棒(真气)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气机在体内运转,而是直接进入天道温养,直接与虚空结合,这是有深刻含义的:
“气”与“专注的静”对应,“专注的静”具有“专注”和“静”两种成分,根据这两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气”将有不同活动方式:
(一)气流方式:如果“静”的成分比较大,“气”就表现为气流,在这种情况下气流表现为两种活动现象:
如果静很稳定,此时的气流将循经络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对气机运行影响较大的是“潜意识散乱”,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气机循经络运行的变化情况破除“潜意识散乱”;
如果静不稳定,这时候的气机容易表现为“气机走窜”,在这种情况下对气机运行影响较大的是“有意识散乱”,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气机走窜”破除“有意识散乱”。
(二)气团(气珠)方式:如果“专注”的成分远远大于“静”,那么此时的“气”将变现为气团(气珠),这是气的最高状态,我们又称之为“真气”。气的这种形态与“专注”对应,“专注”的发展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此悟空得金箍棒后直接向上进入天道(虚空),直接与虚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虚空”是实证目的,“气团”不再是实证目标,而是转变为为虚空服务的一种工具,我们将通过这个工具而安住于“虚空”这种高级状态。我们一定要深入认识和熟练掌握悟空得金箍棒后直接进入天道温养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物质方面的实证跳跃性发展,而不是像唐僧那样曲曲折折走了很多冤枉路。
这一节有一个插曲,那就是悟空是在喝酒后被小鬼拉走的,这说明即使进入“气”这个状态,即使开始进入“光”,这时候酒仍然能够造成昏沉,仍然能够使我们堕下来,因此酒是一定要戒的。
天道的物质基础是“光”,证入“光”这种状态也就证入了天道,因此太白金星下凡接引悟空进入天界,这样悟空就开始进入“光”的修行历程。
“光”是欲界的最高物质状态,而欲界是由“静”和“专注”两种成分构成的,虽然天道的“专注”成分很大,但毕竟还没有破除“静”这种成分,这就必然出现“静极生动”现象,必然出现进进退退问题,因此悟空在“光”这个阶段的修行一会儿进入“光”的状态,一会儿退到“气”的状态,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天上人间进进退退、反反复复。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基于“静极生动”,还基于另一个原因:“光”与“专注”相应,“气”与“静”相应,“专注”能够打破“静”,在“气”与“光”的过渡阶段,二者势均力敌,这种破坏作用尤其严重,这样就容易出现“气”和“光”之间进进退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专注”成分远远大于“静”而完全占据主导位置时才能基本解决,那时候我们将比较稳定地住于“光”这种物质状态,寿命将得到较大延长。但既然仍在欲界,“静”的成分就没法彻底破除,就必然还要受“静极生动”的支配,因此无论多么高级的天道,最终仍然会“静极生动”,仍然会退失。
这就告诉我们即使证入“光”这种状态也是不稳定的,还需要进一步修行。怎样修行呢?要在心性上修,“光”之后的修行就完全是在心性上修了,悟空到天道后的修行全部是在“心”上修的,当然此时所有的问题也都是“心(思维)”方面的问题。
注意生死簿这个地方仅仅是解决“气”这个阶段的生死,人间、鬼道等都是以“气”作为基础的,因此这里的生死仅仅指解决人间、鬼道等的生死,而不是解决天道的生死。“气”这个阶段没有显著的光感,因此“气”这个阶段的生死又称作阴间的生死,悟空此时仅仅解决了阴间的生死。
我们要想解决某种物质状态的生死,就必须跳出那种物质状态,因此悟空跳出“气”这个物质状态就解决了阴间生死,接下来要想解决天道的生死,就必须跳出“光”这种物质状态。很显然,“生死簿”这个阶段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7 弼马温,齐天大圣:
从道家的角度讲,悟空东海获取金箍棒是得水中金,结内丹,此后需要进行温养。让悟空养马,意思是让悟空培养温养功夫,保持和深化此时的境界。马通人性,马是很忠诚的,它总能听主人的话,紧紧跟随主人,其寓意正是时时保持温养功夫。此外,马为意,意者忆也,即经常安住于所缘,不忘记修行,这正是温养所需要的。
为什么必须有一个温养阶段呢?因为这个阶段刚刚证入一种新的物质状态,我们必须经常住于这种状态才能熟悉这种新的物质,才能经常安住于这种物质境界,才能解决退失问题。不仅在“气”这个阶段如此,即使在“光”这个阶段也是如此,也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推而广之,无论我们证入任何一个新的状态,都必须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弼马温官职很小,这正是培养忍辱波罗蜜的最佳时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最卑贱的时候安然于心、悠然于行,乐于其中,这样的人定非凡人,修行人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完成最终的修行,否则极易出问题。悟空正是这样,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立刻堕入凡界。
悟空竖起齐天大圣旗,齐天大圣寿与天齐,功夫与天人一样高。这说明经过弼马温这个阶段的修行,悟空的功夫已经大有长进,已经能够达到天人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悟空志向很大,一心修行。要作真正的齐天大圣,就必须解决心性问题,必须安心定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稳定地住于天界,因此再次进入天界后,《西游记》在齐天大圣府设“宁静”“安神”二司,这正是为了提醒悟空要注意心性方面的修行。
金箍棒代表“真气”,悟空在东海龙宫得金箍棒(真气)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让气机在体内运转,而是直接进入天道温养,直接与虚空结合,这是有深刻含义的:
“气”与“专注的静”对应,“专注的静”具有“专注”和“静”两种成分,根据这两种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气”将有不同活动方式:
(一)气流方式:如果“静”的成分比较大,“气”就表现为气流,在这种情况下气流表现为两种活动现象:
如果静很稳定,此时的气流将循经络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对气机运行影响较大的是“潜意识散乱”,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气机循经络运行的变化情况破除“潜意识散乱”;
如果静不稳定,这时候的气机容易表现为“气机走窜”,在这种情况下对气机运行影响较大的是“有意识散乱”,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气机走窜”破除“有意识散乱”。
(二)气团(气珠)方式:如果“专注”的成分远远大于“静”,那么此时的“气”将变现为气团(气珠),这是气的最高状态,我们又称之为“真气”。气的这种形态与“专注”对应,“专注”的发展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此悟空得金箍棒后直接向上进入天道(虚空),直接与虚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虚空”是实证目的,“气团”不再是实证目标,而是转变为为虚空服务的一种工具,我们将通过这个工具而安住于“虚空”这种高级状态。我们一定要深入认识和熟练掌握悟空得金箍棒后直接进入天道温养的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物质方面的实证跳跃性发展,而不是像唐僧那样曲曲折折走了很多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