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以上章节均在谈悟空的修行,悟空的修行到此为止告一段落,接下来将进入另一阶段的修行。从悟空的修行我们可以看出:
《西游记》开篇即告诉我们悟空代表先天,代表与如来藏相应的思维功能。悟空正式开始修行后,第一要务就是在斜月三星(心)洞菩提祖师那里“明心”,学会了在修行中应该怎样用心,学会了在修行中应该怎样使用思维功能。
无论任何人、任何宗派,其修行历程都必须首先摆脱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的束缚,然后才能进一步证入其他状态,这和交通规划是一个道理,无论我们在哪一条路,我们都必须首先进入“大转盘”,然后才能到达其他地方,因此接下来悟空的任务就是解决当前这种状态的思维问题和物质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既可以“通过调整物质而调整思维”,也可以“通过调整思维而调整物质”。
由于我们对身体最熟悉、最敏感、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悟空选择“通过调整物质状态调整思维状态”,先提高身体的物质状态,这样就能同步提高思维状态。当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对物质状态的调整无法完全脱离对思维状态的调整,事实上在实证中,对物质和思维的调整总是同步进行,无法严格分开,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罢了。
由于悟空已经“明心”,已经知道应该怎样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因此悟空在身体(物质)方面的修行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主观方面的问题。他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都是客观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都是每一位修行人必然要经历的。这是因为物质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相续性思维”也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物质和相续性思维是紧密关联的,在物质方面的修行必然受“相续性思维”基本规律支配。相续性思维具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具有“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悟空的修行必然受这两种规律支配,这样在物质方面就会产生各种表现,比如:弼马温、大闹天宫等等现象。
悟空在身体方面的修行虽然表面看来出了很多问题,但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不是由主观因素导致的,都是客观规律的自然表现。正因如此,这些问题一方面都能自动解决而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标志着修行又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悟空就是这样在一个个问题中不断提高,迅速成功的。这方面和唐僧取经路上所遇到的众多妖怪是截然不同的,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唐僧取经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绝大多数代表一般修行人,这些修行人由于没有“明心”,不懂原理,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因此要么在物质方面出现问题,要么在思维方面出现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任何问题都能给他们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彻底毁掉修行。《西游记》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明白:修行必须先明心,先掌握原理,然后才能在物质方面进行实证。这个修行原则道家全真派称之为“先性后命”。
悟空虽然已经“明心”,已经解决身体方面的问题,已经来到“大转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退失”问题,还要进一步“见性”,进一步回归“如来藏”,这样才能完成全部修行任务,因此接下来的五行山和跟随唐僧取经都是在完成“见性”工作,彻底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
悟空的修行从物质角度讲是先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然后完成由“气”到“光”的转变,这样就正式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物质状态都是不稳定的,因此证入“光”后还要完成五行山下的心性修行。
在“气”这个阶段的实证中,悟空首先要完成从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这个阶段指“气”这种物质状态)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悟空首先经历的是一般的气机状态,然后才找到并安住于真正的“气(金箍棒)”。
接下来由“气”到“光”的发展演变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侧重于“气”,弼马温这个阶段就是这样,第二步是侧重于“光”,这就是齐天大圣这一段。第一步是服务于第二步的,在第一步的操作中虽然我们还能体验到气机,但此时的气机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为证入“虚空(光)”服务的。这两步完成后就彻底安住于“光”这种物质状态了。“光”是不受身体局限的,因此“八卦炉里逃大圣”,悟空彻底摆脱了身体的限制。
从悟空在物质方面的修行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思路:首先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中借助对觉受的体验而发现“气”这种微观物质,然后通过“气”发现“光”,这样就证入物质方面的最高物质状态,获得物质方面的自由和自主。
悟空代表先天,与如来藏相应,悟空的修行之路是一条正确的修行道路,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因此《西游记》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首先谈正确修行方法,然后才谈修行中的问题(妖怪们的错误)。这样就能形成鲜明对比,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也给我们提出了严重警示,正反两方面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确保我们的修行能够正确进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婆心渡世悲心似海,善巧方便著手成春,先辈们的智慧让人折服!大德们的悲心令人感叹!呜呼我辈,汗颜,愧然,悲之——,泣之——。
《西游记》开篇即告诉我们悟空代表先天,代表与如来藏相应的思维功能。悟空正式开始修行后,第一要务就是在斜月三星(心)洞菩提祖师那里“明心”,学会了在修行中应该怎样用心,学会了在修行中应该怎样使用思维功能。
无论任何人、任何宗派,其修行历程都必须首先摆脱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的束缚,然后才能进一步证入其他状态,这和交通规划是一个道理,无论我们在哪一条路,我们都必须首先进入“大转盘”,然后才能到达其他地方,因此接下来悟空的任务就是解决当前这种状态的思维问题和物质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既可以“通过调整物质而调整思维”,也可以“通过调整思维而调整物质”。
由于我们对身体最熟悉、最敏感、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悟空选择“通过调整物质状态调整思维状态”,先提高身体的物质状态,这样就能同步提高思维状态。当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对物质状态的调整无法完全脱离对思维状态的调整,事实上在实证中,对物质和思维的调整总是同步进行,无法严格分开,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罢了。
由于悟空已经“明心”,已经知道应该怎样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因此悟空在身体(物质)方面的修行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主观方面的问题。他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那些问题都是客观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都是每一位修行人必然要经历的。这是因为物质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相续性思维”也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物质和相续性思维是紧密关联的,在物质方面的修行必然受“相续性思维”基本规律支配。相续性思维具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具有“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悟空的修行必然受这两种规律支配,这样在物质方面就会产生各种表现,比如:弼马温、大闹天宫等等现象。
悟空在身体方面的修行虽然表面看来出了很多问题,但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不是由主观因素导致的,都是客观规律的自然表现。正因如此,这些问题一方面都能自动解决而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另一方面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标志着修行又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悟空就是这样在一个个问题中不断提高,迅速成功的。这方面和唐僧取经路上所遇到的众多妖怪是截然不同的,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唐僧取经路上所遇到的那些妖怪绝大多数代表一般修行人,这些修行人由于没有“明心”,不懂原理,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因此要么在物质方面出现问题,要么在思维方面出现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任何问题都能给他们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彻底毁掉修行。《西游记》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明白:修行必须先明心,先掌握原理,然后才能在物质方面进行实证。这个修行原则道家全真派称之为“先性后命”。
悟空虽然已经“明心”,已经解决身体方面的问题,已经来到“大转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退失”问题,还要进一步“见性”,进一步回归“如来藏”,这样才能完成全部修行任务,因此接下来的五行山和跟随唐僧取经都是在完成“见性”工作,彻底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
悟空的修行从物质角度讲是先证入“气”这种物质状态,然后完成由“气”到“光”的转变,这样就正式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物质状态都是不稳定的,因此证入“光”后还要完成五行山下的心性修行。
在“气”这个阶段的实证中,悟空首先要完成从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这个阶段指“气”这种物质状态)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悟空首先经历的是一般的气机状态,然后才找到并安住于真正的“气(金箍棒)”。
接下来由“气”到“光”的发展演变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侧重于“气”,弼马温这个阶段就是这样,第二步是侧重于“光”,这就是齐天大圣这一段。第一步是服务于第二步的,在第一步的操作中虽然我们还能体验到气机,但此时的气机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为证入“虚空(光)”服务的。这两步完成后就彻底安住于“光”这种物质状态了。“光”是不受身体局限的,因此“八卦炉里逃大圣”,悟空彻底摆脱了身体的限制。
从悟空在物质方面的修行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思路:首先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中借助对觉受的体验而发现“气”这种微观物质,然后通过“气”发现“光”,这样就证入物质方面的最高物质状态,获得物质方面的自由和自主。
悟空代表先天,与如来藏相应,悟空的修行之路是一条正确的修行道路,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因此《西游记》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首先谈正确修行方法,然后才谈修行中的问题(妖怪们的错误)。这样就能形成鲜明对比,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也给我们提出了严重警示,正反两方面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确保我们的修行能够正确进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婆心渡世悲心似海,善巧方便著手成春,先辈们的智慧让人折服!大德们的悲心令人感叹!呜呼我辈,汗颜,愧然,悲之——,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