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风云吧 关注:18贴子:119
  • 4回复贴,共1

【冷战名词科普】都来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遏制战略(Containmen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2月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长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IP属地:广东1楼2016-04-11 14:35回复
    德国问题(The German Problem)
    这是19世纪末提出的政治问题和政治概念。德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挑战英国的霸权,从而出现了“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的争论。率先由德国挑起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政治精英在二战之后,试图采取措施——即走欧洲一体化道路,在一体化中将德国管住,从而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来约束德国使其无法称霸欧洲。欧洲一体化是“德国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也是一种创新的道路:它不仅使德国强大,还成功地让欧洲避免了战争,并使欧洲强大,重新崛起。
    但是,欧洲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德国问题”的彻底解决。事实上,一体化只是暂时缓解了“德国问题”。 “德国问题”的“幽灵”依然在欧洲徘徊。例如,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在欧洲一国独大,德国马克当时也是欧洲最强大的货币,马克成为一种可能称霸的工具,使得欧洲其它国家异常担忧。而德国主动放弃马克,支持欧元,表明德国不再谋求称霸欧洲。“德国问题”又一次被化解,并且使欧洲一体化走向了更高的层次。


    IP属地:广东2楼2016-04-11 14:36
    回复
      “新面貌”战略(New Look Strategy)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以"用尽可能最小的代价取得对共产主义尽可能最大的威慑"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慑、联盟政策、心理战、秘密行动、与对手谈判等。"新面貌"战略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点,因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遏制目标。


      IP属地:广东5楼2016-04-11 14:41
      回复
        艾森豪威尔主义(Eisenhower Doctrine)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又称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为填补英国、法国因苏伊士运河战争失败撤出中东,从而造成这一战略要地形成的“力量真空”,于1957 年1月5日由美国总统D.D.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由杜勒斯所拟定的关于对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其主要内容是:
        对中东国家实行“经济合作”和军事援助计划;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以维护它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防止“共产主义侵略”;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纲领也被用于中东以外地区。


        IP属地:广东7楼2016-04-11 14:41
        回复
          缓和政策(法文:Détente)
          或称低荡,原意为缓和紧张关系。在国际政治上,缓和政策指的是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末期期间,美国与苏俄两国于军备竞赛、外交立场的基本态度,从紧张对立渐趋缓和的过程。
          此阶段之前正值冷战高潮,美苏两阵营对抗趋向白热化,最严重的是,美苏核武器层面展开之战略竞赛日臻恶化。1960年代,耗费庞大的美苏间的战略核竞赛已开始渐露疲象,为了双方现实环境,一系列缓和冷战的政策,终于在两国逆向出现。此政策的施行,也促进了1970年代初的各种马拉松式的限武谈判,直至1975年的《赫尔辛基协定》成为该缓和政策的最顶峰。


          IP属地:广东8楼2016-04-11 14: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