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本章开篇诗言: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怎样认识这首诗呢?首先,“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这几句告诉我们一切妄念、一切法相都是由我们自心产生的。我们既然能够产生这些妄念,也自然能够消灭这些妄念。当我们能够拥有主动使用和自由破除妄念的能力时,妄念也就无所谓妄念了,这时候“妄心即真心,烦恼即菩提”,一切都是真心的自由展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下苦功修行,接下来几句就是谈修行的。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几句是谈观呼吸的,观呼吸是修行的基础,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基础和怎样进行观呼吸呢?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同时修行的最终结果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并应用潜意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意识主导下活动,怎样才能改为以潜意识为主导呢?为此我们要选择一种潜意识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这样就能认识和掌握潜意识。毫无疑问,在所有潜意识现象中,呼吸是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掌握的,因此我们往往通过观呼吸认识和掌握潜意识。
怎样观呼吸呢?“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几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绒绳着鼻穿”字面意思是用绒绳穿过鼻子,真实寓意是呼吸时气流穿过鼻子。“绒绳”指的是呼吸状态,指的是在观呼吸中呼吸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绒”指的是“柔软”,“绳”指的是“长”,“绒绳”指的是“绵长”。呼吸是一种潜意识现象,要想使呼吸变得“绵长”,就必须使潜意识能够稳定、连续地运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显意识主导下活动的,这就必然使潜意识的运作经常被打断,导致潜意识无法深化,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呼吸总是“浅而短”。
“显意识”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而“选择性思维”建立在较强执着心力基础上,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降低执着心,就能降低“选择性思维”的活动频率,就能破除“显意识”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观呼吸中我们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这里的“绒”指的就是在观呼吸中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而不能用执着心、刚强心观呼吸。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安住于柔软心,只要柔软心能够不断深化,那么潜意识就能稳定连续运作,就能不断深化,这样呼吸就能变得“深而长”;反过来,当呼吸变得深长,说明此时潜意识已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说明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柔软心。
“挽定虚空结”字面意思是打一个松散的绳结,但在这里却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里的打结用“挽定”这个词,而不用“挽作”,很显然作者是在强调这个“定”。这里的“定”指的是“牢牢地、稳定地、持久地”,作者在暗示我们要专注地持久地保持这种状态。“虚空结”其实是“结虚空”,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要在观呼吸中安住于虚空状态。这里的“虚空”指的是“虚空(深邃)心境”和“天空”,从物质的生成过程来看,“虚空心境”和“天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如果把观呼吸和“虚空(深邃)心境”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如果和“天空”结合,我们将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因为“天空”这种特殊物质是和“光”同步生成的,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很显然,“挽定虚空结”中“虚空”是目的,我们要安住于虚空。但“虚空”不具有吸引力,是无法安住的,怎样才能安住于“虚空”呢?在实证中,我们借助呼吸这个工具,一边观呼吸,一边安住于虚空。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是观呼吸最重要的操作要点,也是观呼吸所要达到的实证目标。然而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并不是这样,他们总认为既然呼吸是身体的一种功能,那么观呼吸就要和身体结合,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观呼吸仅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工具。既然观呼吸是一个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首先确定“让这个工具服务于什么目的?”这是观呼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把“呼吸”这个工具“和虚空结合”以及“和身体”结合,二者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
“虚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因此和“虚空”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比如:证入欲界定、禅定或“光”这种高级物质状态。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这种方法道家称之为上上法,是非常重视的。
<2> 把“观呼吸”和“身体”结合:
“身体”是一种低级物质,把“观呼吸”和低级物质结合,我们将只能证入“气”这种低级物质状态,而无法证入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
由此可见,观呼吸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呼吸”,而是取决于和什么结合。我们都希望证入更为高级的状态,因此观呼吸这种方法无论在佛家还是道家,最为推崇的就是和“虚空”结合。
“挽定虚空结”既可以象上面这样把“虚空”当做名词,理解为结在虚空,和虚空结合,也可以把“虚空”当做形容词,理解为“一个虚而空的绳结”。把“虚空”当做形容词自然是用来形容高级思维状态的心境,这种理解方法其实就是把观呼吸和虚空心境结合。无论把“虚空”当做形容词和把“虚空”当做名词二者最终的实证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西游记》的作者在这里也是把“虚空”既当做名词用,又当做形容词用。作者用“定”这个字告诉我们“虚空”是名词,接下来又用“拴在无为树”告诉我们“虚空”也是形容词。汉语的这种多义理解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优势,它可以把非常丰富的内涵浓缩在几个字里。通过“虚空”这个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理解方法,作者既让我们认识了观呼吸的实证目标,又让我们掌握了观呼吸的操作要点。
“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中“无为”指的是潜意识,“颠劣”字面意思指的是顽皮、不安分,这里的寓意是波动很大、不稳定。这句话告诉我们观呼吸要用潜意识观,不能用意识观。如果我们反过来用“意识”故意观呼吸,那将干扰呼吸,导致呼吸出现“喘促”等很多问题。呼吸平稳后,心也就不再“颠劣”了,这时候我们将进入深深的静中。在静中我们往往觉得没有念头,再加上静中的感觉非常美好,因此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是“如来藏”的无念,这是不对的。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认识和掌握了潜意识,这样我们的实证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接下来就要在此基础上应用潜意识,进一步完成实证。然而有的人不知道观呼吸仅仅只是基础,不知道我们实证的根本任务是证入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因此他们把观呼吸当作目标,深深地陶醉于观呼吸所带来的美好境界。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呼吸也是一种观察对象,也是思维内容。如果执着于观呼吸,那么我们最终将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就无法回归如来藏,因为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住于思维本体”。
我们既不能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能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为了防止出现这些问题,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这里的“莫认贼为子”指的就是不要住于“思维内容”,不要把“思维内容”当作实证目的,也就是既不要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要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因为这些都是识神的作用现象,都是执着心的作用结果。
“心法都忘绝”这里的“心法”指的是能所,指的是能观的主体和所观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我和我的所思所观”。“法”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定义,它既指客观事物,也指观念,指我们心中所作出的任何观念、决定。这些都属于思维内容,“心法都忘绝”告诉我们“要想安住于‘思维本体’,我们不能主动做任何事情,而要做一个真正的闲人”。我们不仅要停止主观行为,还要放弃对任何客观事物的执着,因为无论主客观事情都属于思维内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要“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要高度警惕,彻底放弃。
“心法都忘绝”中的“忘”是关键,怎样认识这个“忘”呢?这里的“忘”是“忘我”,“我”是从如来藏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所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很显然,“我”这个念头是一个观察对象,是思维内容,因此只要还有“我”这个观念,那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忘我”,必须不使用、不住于这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住于“思维本体”。
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那么此时将不会出现念头,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作“心法都忘绝”。由于此时不产生念头,因此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如来藏。这是错误的,是认贼作子,因为这种状态也是住于“思维内容”,是住于“潜意识警觉心”这种观念。“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一定要警惕和破除这种现象。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中的“现心”指的是“观心”这种行为,“无心”指的是没有住于“思维内容”,这句话指的是虽然在观心,但却没有住于“思维内容”,当然也没有住于“观心”的观念,心中并没有“观心”这种想法,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也不存在警觉心了。“现法”指的是念头等观察对象,“现法法也辍”指的是由于在观心时我们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不选择、不运作任何念头,不跟着念头跑,因此这些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运作而呈现出自生自灭的现象。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这句话中的“人牛”指的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其中“牛”特指“念头”。为什么用“牛”特指念头呢?因为牛最容易展开相续性思维,他心通的人能够听到牛总在心中不停地说话。《西游记》中往往用“牛”代表“走神”等相续性思维,比如:牛魔王的头砍掉一个又出一个,就是比喻念头层出不穷,无法斩断。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说,牛代表意识流。
牛代表意识流,那么“马”代表什么呢?马通人性,养马的人都知道马是很容易和人培养感情的,容易对主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因此马总能紧紧跟随主人,这种精神正是修行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修行进入“乐坐”状态后所出现的乐于打坐的境界,因此《西游记》用“马”表示我们自动产生的精进不懈地修行状态。
“人牛不见时”指的是没有能观与所观,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不再观心,同时又没有念头,这是如来藏特有的境界。“碧天光皎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清明,二是洁净,当然这里的洁净指的是没有念头。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并不是昏睡无觉知,而是高度清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来藏的高度清明并不是没有思维,而是思维非常活跃。很多人往往认为没有念头就是没有思维,这是不对的,“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正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如果没有证入如来藏,你将很难分辨如来藏的思维和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二者几乎是一样的,正所谓“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有的人把“秋月”理解为“光珠”,这是不对的。古人常用月亮比喻“心”,秋月高远,孤悬于天,不与万法为伴侣,这正是如来藏的特点。从后面的“一般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秋月指的是“心”,而不是“光珠”,因为从思维的角度讲,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演变而来的,因此含有如来藏的思维,从而使二者很难分辨,几乎“一般圆”。如果把“秋月”当作“光珠”,那么“一般圆”这三个字没法理解,“彼此难分别”就更无法理解了。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是一种悟后境界,如果不曾证入如来藏,是无法理解这种境界的。只有证入如来藏后,我们才会明白原来我们现在的心也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
诗中“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观呼吸”,也可以理解为“观心”,因为古人常常把“观心”比喻为“牧牛”。不过《西游记》的指导思想是三教合一,同时道家非常注重通过“观呼吸”为更高层次的修行进行“筑基”,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观呼吸”。
把“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理解为“观心”,那么“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就是“有意识观心”,后面的“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就是“潜意识观心”。只有达到“潜意识观心”,心才不会“颠劣”,这时候会进入一个“无念”状态。当然这时候的“无念”是暂时无念,这种“无念”产生的原因是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有的人容易把这里的“无念”当作如来藏,当作“真心”,这是错误的,这是认贼为子。为了破除这个错误,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其中的“心法都忘绝”指的就是连“潜意识警觉心”也要破除,而不仅仅是破除“念头”。这样就能住于“思维本体”,就能回归“如来藏”,就能证入“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的境界。
《西游记》中的这首诗取材于“牧牛图颂”,“牧牛图颂”是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一首禅诗,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而流传甚广,这里摘录如下: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
把牧牛图颂和观音菩萨的观海潮音相比,二者都是观心,但牧牛图颂是用“选择性注意”观心,是用“有意识警觉心”观心,而观音菩萨的观海潮音是用“普遍性留意”观心,是用“潜意识观心”。二者虽然都是观心,虽然结果一致,但实证流程是不一样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以上谈本节开篇诗文,本节开篇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因为上一节收服猪八戒,猪八戒代表的思维功能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位置,这就导致我们往往把猪八戒所代表的思维功能当做如来藏,容易在猪八戒所代表的功能主导下实证,这是认贼为子。猪八戒代表执着心,代表识神,我们经常使用执着心,经常在识神主导下生活,这种习惯会被我们带入实证中。我们实证中的很多方法都是在使用执着心,这是无法回归如来藏的,因此在收服猪八戒后必须明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接下来的黄风怪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出现的严重问题。
《西游记》第二十回和第二十一回讲黄风岭擒拿黄风怪:
第二十回开头诗词中讲到观呼吸,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呼吸如果和身体觉受结合,我们将证入“气”这种物质。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气”所对应的思维状态是“以意识主导”向“以潜意识主导”发展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是不稳定的,因此“气”这个阶段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相续性思维”呈现为比较严重的相续性运作,因此与之对应地“气”在形态学方面表现为“气流”。当意识和潜意识真正融合成了“潜意识专注”,那时候“气”将进入比较稳定的“气团”状态。
黄风岭黄风怪指的就是“气流”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黄风怪所吹之风不是天风,而是三昧神风,直吹得悟空眼珠酸痛,得“三花九子膏”点眼后熟睡而愈,醒后发现睡在绿莎茵老槐高柳下。后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到灵吉菩萨处求助,灵吉菩萨有定风神丹和飞龙宝杖能够降服黄风怪,原来黄风怪是老鼠成精。
八戒属木,木能生风,故收复八戒后就招来了黄风怪。
八戒招来黄风怪,不仅从五行这种模型来分析是如此,即使从实际修行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在收复八戒时,八戒曾简述了自己的修行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八戒是从“气”上起修的。在“气”上修行必然要经历“气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意识还非常活跃,潜意识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导位置,因此非常容易出问题。“气流”所产生的问题从我们的主观感觉来说,就象风一样在身体上到处跑,不受控制。正因为这种“风”和八戒的修行紧密关联,因此八戒来后就带来了黄风怪。
黄风怪所吹之风不是自然界的风,而是三昧神风,这里所谓的三昧神风指的是在修行中所产生的象风一样的不良反应,这种反应是气机这个阶段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
在中医学里,气机统属于肝,而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火上升的时候就会表现为双目赤痛。正因如此,黄风怪向悟空吹起黄风,导致悟空“眼珠酸痛”。护法神用“三花九子膏”给悟空治眼病,“三花九子”指的是“坤卦”,坤卦为虚三横,象三花,中断为六,六三为九,因此称之为“三花九子”。坤主静,用“三花九子膏”治疗这个偏差,指的是这种问题要用“静”来解决。“静”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只要能够让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就能解决这种问题。后面的“绿莎茵老槐高柳”也指的是“静”,此外还要注意这里“长者”所代表的护法神,在道家里面称之为“地仙”,“地仙”就是练气的,气练得比较好称之为“地仙”,让他们来治疗“风(气)”病,自然能够手到病除。
此处“三花九子”亦可理解为三花“精气神”,九子即“九转”。
悟空在敷药后的睡眠也是指入静,总之只要能入静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过要注意这里的解决仅仅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因为“静”能够“静极生动”,最终还是会出问题的。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定风丹”,“定风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定风丹”其实指的就是入定,禅定这种状态没有“相续性思维”,因而没有“动”与“静”,更何况高级禅定能够摆脱物质境界,因此只要能够证入禅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气”这个方面所出现的一切问题。
“动”和“静”是两种相反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的病都可以用另一方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治疗,必须证入“定”中。
灵吉菩萨的宝杖以“龙”名之,因为“龙”为“辰水”,深海藏蛟龙,深海是极静之地,因此能够降服黄风怪所带来的这种风病。
黄风怪为老鼠成精,老鼠五行属水,悟空五行属金,金生水,因此悟空奈何不了黄风怪。
抓风之法:本节提到悟空的抓风之法,这是本阶段所能够出现的一个神通。悟空说“把风抓一把来闻一闻看”,这里提到“闻”和“看”,风是气流,只能闻,怎么能看呢?当我们证入“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我们将完全不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这时候就不存在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分别。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感觉器官能够互用,它们是一体的,都是我们自己,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几种功能。“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是一种欲界定境界,悟空通过嗅觉进入欲界定,自然就能使各种感觉器官通用,看到妖怪是什么东西。总之,无论我们通过任何一种感觉功能证入欲界定,都能获得各种感觉器官互相通用的结果。在物质方面,我们最低必须证入“气”这个层次才能恢复这种能力。抓风之法在本节出现,说明从本节开始正式进入“气”这个物质层次。
收复黄风怪这一节提出的治疗原则对“气”这个阶段的修行非常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气”的这种问题必须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彻底解决,而潜意识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因此要想获得最佳疗效,必须熟练掌握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给潜意识以正确暗示,使其能够准确运作,彻底解决问题。
黄风怪是老鼠成精,悟空举棒要打,但却被拦住带走。《西游记》里有的妖精被打死,有的妖精被带走进修,这是为什么?《西游记》里所有妖精都是代表修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完全是虚妄的,需要彻底排除,这就象眼中金星,本是虚妄,因此能够彻底破除;有的却是我们当前这个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现象,比如:走神等。这些思维现象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标志,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正因它们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它,那我们就不得不继续停留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在修行中,我们的目的是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不能使用这些思维现象,然而由于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而潜意识是不辨真假的,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气(潜意识散乱)就会在实证中悄然发生作用,使我们难以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导致实证无法顺利进行,导致我们无法证入高级状态,这就是《西游记》中的着魔。这些功能既然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必然具有的,当然是不能被消灭的,所以这些“妖精”不能处死,比如:黄风怪就是这样,黄风怪所代表的物质现象是和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散乱心对应的。在“气”这个阶段,只要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散乱心,那就必然会出现黄风怪所代表的这些不良反应。你可能会问:即使不被处死,也不至于做了坏事还能被带到佛菩萨那里享福吧?这其实是有寓意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高级思维状态演变而来的,这些思维现象也是从高级状态演变而来的,从而必然带有高级状态的特征,因此这些思维现象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们就有利于修行,比如:“走神”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这种思维现象如果我们不会利用,就会障碍修行,形成所谓的“着魔”,但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走神”又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实证效率。由此可见,所谓的着魔,其实是我们不善于利用这些思维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思维演变规律,必须了解这些思维现象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这些思维现象的出处、渊源。你可能总是愤愤不平于这些妖精怎么都大有来头,其实这是《西游记》在向我们暗示这些思维现象的渊源。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我们必须从这些思维现象的源头研究起,必须把这些妖精带到佛菩萨那里进修,让他们在那里进行改造。只要我们善于改造这些思维现象,就能充分利用它们高效实证了。道家在讲“性命双修”的时候非常强调“先性后命”就是这个道理,先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找到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各种思维现象的源头,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而不至于着魔,不至于使这些思维现象产生不良反应。佛家也是如此,佛家强调“不明真心,修法无益”,强调“悟后起修”,认为开悟之前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练,正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妖精回到不同地方,有的到佛那里,有的到其他菩萨那里,这是因为这些妖精所代表的思维现象源自思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的源自于如来藏,有的源自于禅定,有的源自于欲界定等等。它们各自回到各自老家,其寓意就是对这些思维现象进行改造。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作者在本节顺便批判了假修行:
黄风怪先锋将军斑斓虎遭遇八戒后直挺挺站起来,把自己的皮剥下来,站立道旁,从乱石丛中拔出双刀迎战八戒。悟空助战,那怪使个金蝉脱壳,现原身,依然是一只猛虎。悟空和八戒定要除根,那怪又剥下皮,把唐僧摄走。
“虎”指凡人,“虎”直挺挺站起来,且脱下虎皮,这是变成人样。《西游记》里的“人”指修行人,说明这只虎指的是假修行人,外表看来是修行人,其实内骨子里还是凡人。正因为内骨子里还是凡人,因此只能“站立道旁”。“道旁”其实是“旁道”、“外道”,假修行。假修行必然心思烦乱,因此从乱石丛中拔出双刀,和八戒战在一起。这里让八戒主战,悟空助战,是因为本节重点在于鉴别外道。外道心外求法,妄心用事,八戒主战说明从本节开始八戒的心开始与道相应,能够辨别妄心。《西游记》取经的过程其实是改造八戒的过程,是改造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过程,让八戒主战也是在考验八戒、改造八戒,因此悟空此时只能助战。那怪急切处金蝉脱壳,变回猛虎,重现原形(重现凡人相)。此时如果八戒还有凡心,就会放过他,然而八戒和悟空定要除根,不做凡人,与俗家生活决裂,这样那怪只能重新剥下皮变作修行人把唐僧摄走。为什么能够把唐僧摄走?因为唐僧在这一节始终心绪烦乱,无法辨别真假,把“心经”念成“多心经”。《西游记》故意把“心经”改为“多心经”,唐僧在取经初期经常念“多心经”,这是暗示唐僧在这个阶段心绪不稳,思想还没有真正放在修行上,这也是招致黄风怪的原因。
老虎反复换皮,不断在人(修行人)与虎(凡人)之间转换,一会儿是凡人,一会儿又变成修行人,这是在向我们暗示修行人中的某些人并不是真正修行人,而是象佛陀在经典中说的那样,这些人是披着修行人外衣在佛门混饭吃的外道。
那怪到了山坡下乱石丛中,取出两口赤铜刀:“乱石”即气痞,指气机走窜。“乱”即散乱,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散乱”在思维方面指的是散乱心,《西游记》多用“草”进行表示;在物质方面指的是气痞,散乱严重时就表现为气机走窜,《西游记》多用“石”进行表示。“刀”亦指散乱心和气痞,“两口刀”即“二心”,指阴阳对立,指意识和潜意识对立,指气痞。“赤铜”即气机走窜时的上火现象。
本节用“半山中八戒争先”做标题,这是为什么?《西游记》中“山”往往指人身,又主要指修行人,“半山”指身体的中部,具体指横隔这个地方,气机方面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表现最为明显,我们将感到横隔这个地方气机聚集走窜,攻顶疼痛。“八戒争先”指这里的问题只有八戒才能解决,因为这种问题正是由八戒所代表的功能造成的。
《西游记》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要想完整而深入地解读《西游记》,就必须全方位认识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这样说,对《西游记》的完整解读并不是依靠个人力量所能解决的,本贴吧对《西游记》的解读仅仅是对《西游记》的简略解读,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高度重视和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此,请加入《西游记》赏析群(QQ群)515426341,让我们共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本章开篇诗言: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怎样认识这首诗呢?首先,“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这几句告诉我们一切妄念、一切法相都是由我们自心产生的。我们既然能够产生这些妄念,也自然能够消灭这些妄念。当我们能够拥有主动使用和自由破除妄念的能力时,妄念也就无所谓妄念了,这时候“妄心即真心,烦恼即菩提”,一切都是真心的自由展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下苦功修行,接下来几句就是谈修行的。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几句是谈观呼吸的,观呼吸是修行的基础,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基础和怎样进行观呼吸呢?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同时修行的最终结果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为“潜意识专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并应用潜意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在意识主导下活动,怎样才能改为以潜意识为主导呢?为此我们要选择一种潜意识现象进行观察和体验,这样就能认识和掌握潜意识。毫无疑问,在所有潜意识现象中,呼吸是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掌握的,因此我们往往通过观呼吸认识和掌握潜意识。
怎样观呼吸呢?“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几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绒绳着鼻穿”字面意思是用绒绳穿过鼻子,真实寓意是呼吸时气流穿过鼻子。“绒绳”指的是呼吸状态,指的是在观呼吸中呼吸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绒”指的是“柔软”,“绳”指的是“长”,“绒绳”指的是“绵长”。呼吸是一种潜意识现象,要想使呼吸变得“绵长”,就必须使潜意识能够稳定、连续地运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显意识主导下活动的,这就必然使潜意识的运作经常被打断,导致潜意识无法深化,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呼吸总是“浅而短”。
“显意识”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而“选择性思维”建立在较强执着心力基础上,因此只要我们能够降低执着心,就能降低“选择性思维”的活动频率,就能破除“显意识”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观呼吸中我们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这里的“绒”指的就是在观呼吸中要用柔软心观呼吸,而不能用执着心、刚强心观呼吸。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安住于柔软心,只要柔软心能够不断深化,那么潜意识就能稳定连续运作,就能不断深化,这样呼吸就能变得“深而长”;反过来,当呼吸变得深长,说明此时潜意识已经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说明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柔软心。
“挽定虚空结”字面意思是打一个松散的绳结,但在这里却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里的打结用“挽定”这个词,而不用“挽作”,很显然作者是在强调这个“定”。这里的“定”指的是“牢牢地、稳定地、持久地”,作者在暗示我们要专注地持久地保持这种状态。“虚空结”其实是“结虚空”,是把呼吸和虚空结合起来,要在观呼吸中安住于虚空状态。这里的“虚空”指的是“虚空(深邃)心境”和“天空”,从物质的生成过程来看,“虚空心境”和“天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如果把观呼吸和“虚空(深邃)心境”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如果和“天空”结合,我们将证入“光”这种物质状态,因为“天空”这种特殊物质是和“光”同步生成的,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很显然,“挽定虚空结”中“虚空”是目的,我们要安住于虚空。但“虚空”不具有吸引力,是无法安住的,怎样才能安住于“虚空”呢?在实证中,我们借助呼吸这个工具,一边观呼吸,一边安住于虚空。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是观呼吸最重要的操作要点,也是观呼吸所要达到的实证目标。然而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并不是这样,他们总认为既然呼吸是身体的一种功能,那么观呼吸就要和身体结合,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观呼吸仅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工具。既然观呼吸是一个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首先确定“让这个工具服务于什么目的?”这是观呼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把“呼吸”这个工具“和虚空结合”以及“和身体”结合,二者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 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
“虚空”是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因此和“虚空”结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和高级物质状态,比如:证入欲界定、禅定或“光”这种高级物质状态。把“观呼吸”和“虚空”结合,这种方法道家称之为上上法,是非常重视的。
<2> 把“观呼吸”和“身体”结合:
“身体”是一种低级物质,把“观呼吸”和低级物质结合,我们将只能证入“气”这种低级物质状态,而无法证入更为高级的物质状态。
由此可见,观呼吸的最终结果并不取决于“呼吸”,而是取决于和什么结合。我们都希望证入更为高级的状态,因此观呼吸这种方法无论在佛家还是道家,最为推崇的就是和“虚空”结合。
“挽定虚空结”既可以象上面这样把“虚空”当做名词,理解为结在虚空,和虚空结合,也可以把“虚空”当做形容词,理解为“一个虚而空的绳结”。把“虚空”当做形容词自然是用来形容高级思维状态的心境,这种理解方法其实就是把观呼吸和虚空心境结合。无论把“虚空”当做形容词和把“虚空”当做名词二者最终的实证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西游记》的作者在这里也是把“虚空”既当做名词用,又当做形容词用。作者用“定”这个字告诉我们“虚空”是名词,接下来又用“拴在无为树”告诉我们“虚空”也是形容词。汉语的这种多义理解在这里发挥了巨大优势,它可以把非常丰富的内涵浓缩在几个字里。通过“虚空”这个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两种理解方法,作者既让我们认识了观呼吸的实证目标,又让我们掌握了观呼吸的操作要点。
“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中“无为”指的是潜意识,“颠劣”字面意思指的是顽皮、不安分,这里的寓意是波动很大、不稳定。这句话告诉我们观呼吸要用潜意识观,不能用意识观。如果我们反过来用“意识”故意观呼吸,那将干扰呼吸,导致呼吸出现“喘促”等很多问题。呼吸平稳后,心也就不再“颠劣”了,这时候我们将进入深深的静中。在静中我们往往觉得没有念头,再加上静中的感觉非常美好,因此人们往往误认为这是“如来藏”的无念,这是不对的。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认识和掌握了潜意识,这样我们的实证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接下来就要在此基础上应用潜意识,进一步完成实证。然而有的人不知道观呼吸仅仅只是基础,不知道我们实证的根本任务是证入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因此他们把观呼吸当作目标,深深地陶醉于观呼吸所带来的美好境界。这是根本错误的,因为呼吸也是一种观察对象,也是思维内容。如果执着于观呼吸,那么我们最终将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样就无法回归如来藏,因为回归如来藏的前提是“住于思维本体”。
我们既不能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能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为了防止出现这些问题,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这里的“莫认贼为子”指的就是不要住于“思维内容”,不要把“思维内容”当作实证目的,也就是既不要把“观呼吸”当作目标,也不要把“没有念头”的静当作“如来藏”,因为这些都是识神的作用现象,都是执着心的作用结果。
“心法都忘绝”这里的“心法”指的是能所,指的是能观的主体和所观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我和我的所思所观”。“法”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定义,它既指客观事物,也指观念,指我们心中所作出的任何观念、决定。这些都属于思维内容,“心法都忘绝”告诉我们“要想安住于‘思维本体’,我们不能主动做任何事情,而要做一个真正的闲人”。我们不仅要停止主观行为,还要放弃对任何客观事物的执着,因为无论主客观事情都属于思维内容,对于这些事情我们要“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要高度警惕,彻底放弃。
“心法都忘绝”中的“忘”是关键,怎样认识这个“忘”呢?这里的“忘”是“忘我”,“我”是从如来藏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后所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很显然,“我”这个念头是一个观察对象,是思维内容,因此只要还有“我”这个观念,那就是住于“思维内容”,而无法住于“思维本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忘我”,必须不使用、不住于这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住于“思维本体”。
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那么此时将不会出现念头,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作“心法都忘绝”。由于此时不产生念头,因此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如来藏。这是错误的,是认贼作子,因为这种状态也是住于“思维内容”,是住于“潜意识警觉心”这种观念。“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一定要警惕和破除这种现象。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中的“现心”指的是“观心”这种行为,“无心”指的是没有住于“思维内容”,这句话指的是虽然在观心,但却没有住于“思维内容”,当然也没有住于“观心”的观念,心中并没有“观心”这种想法,这个阶段已经不需要也不存在警觉心了。“现法”指的是念头等观察对象,“现法法也辍”指的是由于在观心时我们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不选择、不运作任何念头,不跟着念头跑,因此这些念头无法展开相续性运作而呈现出自生自灭的现象。
“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这句话中的“人牛”指的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其中“牛”特指“念头”。为什么用“牛”特指念头呢?因为牛最容易展开相续性思维,他心通的人能够听到牛总在心中不停地说话。《西游记》中往往用“牛”代表“走神”等相续性思维,比如:牛魔王的头砍掉一个又出一个,就是比喻念头层出不穷,无法斩断。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说,牛代表意识流。
牛代表意识流,那么“马”代表什么呢?马通人性,养马的人都知道马是很容易和人培养感情的,容易对主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因此马总能紧紧跟随主人,这种精神正是修行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修行进入“乐坐”状态后所出现的乐于打坐的境界,因此《西游记》用“马”表示我们自动产生的精进不懈地修行状态。
“人牛不见时”指的是没有能观与所观,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不再观心,同时又没有念头,这是如来藏特有的境界。“碧天光皎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清明,二是洁净,当然这里的洁净指的是没有念头。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并不是昏睡无觉知,而是高度清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来藏的高度清明并不是没有思维,而是思维非常活跃。很多人往往认为没有念头就是没有思维,这是不对的,“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正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如果没有证入如来藏,你将很难分辨如来藏的思维和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二者几乎是一样的,正所谓“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有的人把“秋月”理解为“光珠”,这是不对的。古人常用月亮比喻“心”,秋月高远,孤悬于天,不与万法为伴侣,这正是如来藏的特点。从后面的“一般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秋月指的是“心”,而不是“光珠”,因为从思维的角度讲,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演变而来的,因此含有如来藏的思维,从而使二者很难分辨,几乎“一般圆”。如果把“秋月”当作“光珠”,那么“一般圆”这三个字没法理解,“彼此难分别”就更无法理解了。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是一种悟后境界,如果不曾证入如来藏,是无法理解这种境界的。只有证入如来藏后,我们才会明白原来我们现在的心也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
诗中“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观呼吸”,也可以理解为“观心”,因为古人常常把“观心”比喻为“牧牛”。不过《西游记》的指导思想是三教合一,同时道家非常注重通过“观呼吸”为更高层次的修行进行“筑基”,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观呼吸”。
把“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理解为“观心”,那么“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就是“有意识观心”,后面的“拴在无为树,不使彵颠劣。”就是“潜意识观心”。只有达到“潜意识观心”,心才不会“颠劣”,这时候会进入一个“无念”状态。当然这时候的“无念”是暂时无念,这种“无念”产生的原因是我们住于“潜意识警觉心”。有的人容易把这里的“无念”当作如来藏,当作“真心”,这是错误的,这是认贼为子。为了破除这个错误,诗中接下来写到“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彵瞒我,一拳先打彻”,其中的“心法都忘绝”指的就是连“潜意识警觉心”也要破除,而不仅仅是破除“念头”。这样就能住于“思维本体”,就能回归“如来藏”,就能证入“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的境界。
《西游记》中的这首诗取材于“牧牛图颂”,“牧牛图颂”是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一首禅诗,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而流传甚广,这里摘录如下: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普明的牧牛图颂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
把牧牛图颂和观音菩萨的观海潮音相比,二者都是观心,但牧牛图颂是用“选择性注意”观心,是用“有意识警觉心”观心,而观音菩萨的观海潮音是用“普遍性留意”观心,是用“潜意识观心”。二者虽然都是观心,虽然结果一致,但实证流程是不一样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以上谈本节开篇诗文,本节开篇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因为上一节收服猪八戒,猪八戒代表的思维功能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位置,这就导致我们往往把猪八戒所代表的思维功能当做如来藏,容易在猪八戒所代表的功能主导下实证,这是认贼为子。猪八戒代表执着心,代表识神,我们经常使用执着心,经常在识神主导下生活,这种习惯会被我们带入实证中。我们实证中的很多方法都是在使用执着心,这是无法回归如来藏的,因此在收服猪八戒后必须明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接下来的黄风怪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出现的严重问题。
《西游记》第二十回和第二十一回讲黄风岭擒拿黄风怪:
第二十回开头诗词中讲到观呼吸,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呼吸如果和身体觉受结合,我们将证入“气”这种物质。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气”所对应的思维状态是“以意识主导”向“以潜意识主导”发展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是不稳定的,因此“气”这个阶段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相续性思维”呈现为比较严重的相续性运作,因此与之对应地“气”在形态学方面表现为“气流”。当意识和潜意识真正融合成了“潜意识专注”,那时候“气”将进入比较稳定的“气团”状态。
黄风岭黄风怪指的就是“气流”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黄风怪所吹之风不是天风,而是三昧神风,直吹得悟空眼珠酸痛,得“三花九子膏”点眼后熟睡而愈,醒后发现睡在绿莎茵老槐高柳下。后在太白金星指引下到灵吉菩萨处求助,灵吉菩萨有定风神丹和飞龙宝杖能够降服黄风怪,原来黄风怪是老鼠成精。
八戒属木,木能生风,故收复八戒后就招来了黄风怪。
八戒招来黄风怪,不仅从五行这种模型来分析是如此,即使从实际修行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在收复八戒时,八戒曾简述了自己的修行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八戒是从“气”上起修的。在“气”上修行必然要经历“气流”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意识还非常活跃,潜意识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导位置,因此非常容易出问题。“气流”所产生的问题从我们的主观感觉来说,就象风一样在身体上到处跑,不受控制。正因为这种“风”和八戒的修行紧密关联,因此八戒来后就带来了黄风怪。
黄风怪所吹之风不是自然界的风,而是三昧神风,这里所谓的三昧神风指的是在修行中所产生的象风一样的不良反应,这种反应是气机这个阶段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
在中医学里,气机统属于肝,而肝开窍于目,因此肝火上升的时候就会表现为双目赤痛。正因如此,黄风怪向悟空吹起黄风,导致悟空“眼珠酸痛”。护法神用“三花九子膏”给悟空治眼病,“三花九子”指的是“坤卦”,坤卦为虚三横,象三花,中断为六,六三为九,因此称之为“三花九子”。坤主静,用“三花九子膏”治疗这个偏差,指的是这种问题要用“静”来解决。“静”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只要能够让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就能解决这种问题。后面的“绿莎茵老槐高柳”也指的是“静”,此外还要注意这里“长者”所代表的护法神,在道家里面称之为“地仙”,“地仙”就是练气的,气练得比较好称之为“地仙”,让他们来治疗“风(气)”病,自然能够手到病除。
此处“三花九子”亦可理解为三花“精气神”,九子即“九转”。
悟空在敷药后的睡眠也是指入静,总之只要能入静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过要注意这里的解决仅仅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因为“静”能够“静极生动”,最终还是会出问题的。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定风丹”,“定风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定风丹”其实指的就是入定,禅定这种状态没有“相续性思维”,因而没有“动”与“静”,更何况高级禅定能够摆脱物质境界,因此只要能够证入禅定,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气”这个方面所出现的一切问题。
“动”和“静”是两种相反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的病都可以用另一方进行治疗,但这种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治疗,必须证入“定”中。
灵吉菩萨的宝杖以“龙”名之,因为“龙”为“辰水”,深海藏蛟龙,深海是极静之地,因此能够降服黄风怪所带来的这种风病。
黄风怪为老鼠成精,老鼠五行属水,悟空五行属金,金生水,因此悟空奈何不了黄风怪。
抓风之法:本节提到悟空的抓风之法,这是本阶段所能够出现的一个神通。悟空说“把风抓一把来闻一闻看”,这里提到“闻”和“看”,风是气流,只能闻,怎么能看呢?当我们证入“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我们将完全不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这时候就不存在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分别。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感觉器官能够互用,它们是一体的,都是我们自己,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几种功能。“气”这种微观物质状态是一种欲界定境界,悟空通过嗅觉进入欲界定,自然就能使各种感觉器官通用,看到妖怪是什么东西。总之,无论我们通过任何一种感觉功能证入欲界定,都能获得各种感觉器官互相通用的结果。在物质方面,我们最低必须证入“气”这个层次才能恢复这种能力。抓风之法在本节出现,说明从本节开始正式进入“气”这个物质层次。
收复黄风怪这一节提出的治疗原则对“气”这个阶段的修行非常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气”的这种问题必须使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彻底解决,而潜意识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因此要想获得最佳疗效,必须熟练掌握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给潜意识以正确暗示,使其能够准确运作,彻底解决问题。
黄风怪是老鼠成精,悟空举棒要打,但却被拦住带走。《西游记》里有的妖精被打死,有的妖精被带走进修,这是为什么?《西游记》里所有妖精都是代表修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完全是虚妄的,需要彻底排除,这就象眼中金星,本是虚妄,因此能够彻底破除;有的却是我们当前这个思维状态特有的思维现象,比如:走神等。这些思维现象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标志,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正因它们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它,那我们就不得不继续停留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在修行中,我们的目的是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不能使用这些思维现象,然而由于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而潜意识是不辨真假的,是按照暗示进行运作的,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气(潜意识散乱)就会在实证中悄然发生作用,使我们难以脱离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导致实证无法顺利进行,导致我们无法证入高级状态,这就是《西游记》中的着魔。这些功能既然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特有的,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必然具有的,当然是不能被消灭的,所以这些“妖精”不能处死,比如:黄风怪就是这样,黄风怪所代表的物质现象是和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散乱心对应的。在“气”这个阶段,只要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散乱心,那就必然会出现黄风怪所代表的这些不良反应。你可能会问:即使不被处死,也不至于做了坏事还能被带到佛菩萨那里享福吧?这其实是有寓意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高级思维状态演变而来的,这些思维现象也是从高级状态演变而来的,从而必然带有高级状态的特征,因此这些思维现象是可以利用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们就有利于修行,比如:“走神”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这种思维现象如果我们不会利用,就会障碍修行,形成所谓的“着魔”,但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走神”又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实证效率。由此可见,所谓的着魔,其实是我们不善于利用这些思维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思维演变规律,必须了解这些思维现象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要了解这些思维现象的出处、渊源。你可能总是愤愤不平于这些妖精怎么都大有来头,其实这是《西游记》在向我们暗示这些思维现象的渊源。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我们必须从这些思维现象的源头研究起,必须把这些妖精带到佛菩萨那里进修,让他们在那里进行改造。只要我们善于改造这些思维现象,就能充分利用它们高效实证了。道家在讲“性命双修”的时候非常强调“先性后命”就是这个道理,先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找到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各种思维现象的源头,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这些思维现象,而不至于着魔,不至于使这些思维现象产生不良反应。佛家也是如此,佛家强调“不明真心,修法无益”,强调“悟后起修”,认为开悟之前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练,正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妖精回到不同地方,有的到佛那里,有的到其他菩萨那里,这是因为这些妖精所代表的思维现象源自思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的源自于如来藏,有的源自于禅定,有的源自于欲界定等等。它们各自回到各自老家,其寓意就是对这些思维现象进行改造。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作者在本节顺便批判了假修行:
黄风怪先锋将军斑斓虎遭遇八戒后直挺挺站起来,把自己的皮剥下来,站立道旁,从乱石丛中拔出双刀迎战八戒。悟空助战,那怪使个金蝉脱壳,现原身,依然是一只猛虎。悟空和八戒定要除根,那怪又剥下皮,把唐僧摄走。
“虎”指凡人,“虎”直挺挺站起来,且脱下虎皮,这是变成人样。《西游记》里的“人”指修行人,说明这只虎指的是假修行人,外表看来是修行人,其实内骨子里还是凡人。正因为内骨子里还是凡人,因此只能“站立道旁”。“道旁”其实是“旁道”、“外道”,假修行。假修行必然心思烦乱,因此从乱石丛中拔出双刀,和八戒战在一起。这里让八戒主战,悟空助战,是因为本节重点在于鉴别外道。外道心外求法,妄心用事,八戒主战说明从本节开始八戒的心开始与道相应,能够辨别妄心。《西游记》取经的过程其实是改造八戒的过程,是改造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过程,让八戒主战也是在考验八戒、改造八戒,因此悟空此时只能助战。那怪急切处金蝉脱壳,变回猛虎,重现原形(重现凡人相)。此时如果八戒还有凡心,就会放过他,然而八戒和悟空定要除根,不做凡人,与俗家生活决裂,这样那怪只能重新剥下皮变作修行人把唐僧摄走。为什么能够把唐僧摄走?因为唐僧在这一节始终心绪烦乱,无法辨别真假,把“心经”念成“多心经”。《西游记》故意把“心经”改为“多心经”,唐僧在取经初期经常念“多心经”,这是暗示唐僧在这个阶段心绪不稳,思想还没有真正放在修行上,这也是招致黄风怪的原因。
老虎反复换皮,不断在人(修行人)与虎(凡人)之间转换,一会儿是凡人,一会儿又变成修行人,这是在向我们暗示修行人中的某些人并不是真正修行人,而是象佛陀在经典中说的那样,这些人是披着修行人外衣在佛门混饭吃的外道。
那怪到了山坡下乱石丛中,取出两口赤铜刀:“乱石”即气痞,指气机走窜。“乱”即散乱,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散乱”在思维方面指的是散乱心,《西游记》多用“草”进行表示;在物质方面指的是气痞,散乱严重时就表现为气机走窜,《西游记》多用“石”进行表示。“刀”亦指散乱心和气痞,“两口刀”即“二心”,指阴阳对立,指意识和潜意识对立,指气痞。“赤铜”即气机走窜时的上火现象。
本节用“半山中八戒争先”做标题,这是为什么?《西游记》中“山”往往指人身,又主要指修行人,“半山”指身体的中部,具体指横隔这个地方,气机方面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表现最为明显,我们将感到横隔这个地方气机聚集走窜,攻顶疼痛。“八戒争先”指这里的问题只有八戒才能解决,因为这种问题正是由八戒所代表的功能造成的。
《西游记》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要想完整而深入地解读《西游记》,就必须全方位认识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这样说,对《西游记》的完整解读并不是依靠个人力量所能解决的,本贴吧对《西游记》的解读仅仅是对《西游记》的简略解读,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高度重视和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此,请加入《西游记》赏析群(QQ群)515426341,让我们共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