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飞吧 关注:1贴子:173
  • 11回复贴,共1
bd 2


1楼2008-07-25 22:43回复
    这文应该没那么早更了
    所以放新文


    3楼2008-07-26 23:44
    回复
      也许是因为苏醒的坚持,魏晨的粉丝感到了自己感情的卑微,同时思念成疾,千呼万唤希望偶像回来,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魏晨又一次重归了舞台。

      他说要先拍一部戏,不深刻不时尚,仅仅是个简单滥俗的偶像剧,一个爱与相信的故事。




      苏沫的生日到了,party很隆重,苏醒终于牵着魏晨的手说生日快乐,眼里闪耀着光芒。

      他们举杯,说红遍全球。
      魏晨却说,小SM,我希望你找到爱,相信爱。

      SM相信。

      苏醒闪着明亮温柔的眼睛低头问她,沫沫,你可知道比爱更爱是什么?

      。。。。。。

      是相信。




      哥,我给你们唱首歌吧!
      你不要放弃,你要相信爱会带给我们奇迹,让我们在一起。




      于是他们开始相信。


      8楼2008-07-26 23:45
      回复
        • 121.34.54.*
        http://tieba.baidu.com/f?kz=300826242


        9楼2008-08-09 01:34
        回复
          • 121.34.54.*
          http://tieba.baidu.com/f?kz=318550183


          10楼2008-08-09 01:35
          回复
            • 121.34.54.*
            http://tieba.baidu.com/f?kz=273124921


            11楼2008-08-09 01:37
            回复
              • 121.34.54.*
              http://tieba.baidu.com/f?kz=241100972


              12楼2008-08-09 01:37
              回复
                • 121.34.54.*
                13楼2008-08-09 01:44
                回复
                  • 121.34.54.*
                  14楼2008-08-10 01:39
                  回复
                    有些人虽然不爱说话沉闷得简直像个哑巴,但是看上去又似乎有一肚子的故事藏着掖着,平日的沉默寡言仿佛是怕自己言多必失一不小心就会把秘密泄露了,于是总感觉那付卑微胆怯的神情里隐约透出来的是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气,一股天下事尽在我胸中的得意劲儿。
                    当然,这种微妙需要有很敏锐观察力的人才可以感受体味得到,不得不说这需要一种天分,这种天分一般还会旁伸到跟艺术相关的领域。比如说长大后成为了知名画家的陈蓦然就有这样的天分。
                    陈蓦然在50年代末跟着热血的知识份子父母从美国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在北京脚还没落稳就被一纸调令调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新家还没粉刷完毕,转即又被调到武汉,在湖北几个中型城市从南至北迁徙了一番后,最后落脚在地处西北的甘肃兰州。
                    他们如同被泼到地上的无根之水,被大扫帚不停地往边缘驱赶排挤,原本清澈如镜的良液,经过一路的辛酸委屈愤怒不解如同污垢灰尘般不停地积滚后,最终流入沟渠时就已经泯然众污矣。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谁也可以怪罪,但谁也没法怪罪,包括无根之水自己。
                    陈蓦然的父母到文化局报到后,因为机关部门的住宅房向来就是最紧张的资源,他们一家三口被安置在文化局大院后墙那排的临时宿舍里。说是“临时”宿舍,但绝大部分住户一“临时”,就是好几个年头。
                    而对陈蓦然家的邻居——那个“哑巴”老头来说,这临时宿舍着着实实是他的“常住”甚至“永久”宿舍。
                    “哑巴”老头是文化局的花匠,负责修剪花草、育树养苗保证院内四季长青花开不败。“文化局”这三个字一听就是个斯文优雅的部门,专门设立“花匠”岗位编制这件事更是让人民群众对于知识分子们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感到不满。
                    其实,还真有些错怪那个刚刚卸下枪杆拿起笔杆的文化局领导班子了。这事要解释起来还有点费口舌,从哪说起呢,反正“哑巴”的这个就业机会是与文化局的这个大院子的历史有关。
                    半个世纪前,这个大院曾是西北叱咤风云的大军阀金墨卿的元帅府。
                    东院那个现在被用来进行革命群众文化汇演的露天舞台,当年曾是大元师公祭、誓师、讲演、嘉奖、训话的高台;文化局现正使用的那幢办公楼则是大元帅当年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之地;而西边那座文化局所辖的三层楼高的市图书馆,当年则是大元帅生活起居迎朋送客之所。
                    当年,这两栋楼里的发生的任何一次思辩、产生的任何一个定夺都会影响到中国各个军阀势力间的制衡格局,即使今天被安上了文化局这样一块文绉绉的牌子,但那股浩然霸气仍从那青砖灰壁中源源不断地向外渗透,特别是在阴天雨日,整个大院便会生出一种特别的悲怆雄浑的气势来,说不出的森严萧飒。身在其中,肃然之情油然而生。
                    “哑巴”花匠,当年只是这元帅府里的一个小小仆童。近半个世纪以来,不管这里曾经引发过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更换过多少不同身份地位的主人,什么主义、什么政党、什么势力在半个世纪内你方唱罢我登场,任你曾经多么的风头一时无量,都不过是这个大院的一个匆匆过客。倒只有这个小人物始终跟院门口那两棵青松一起守护在这个家园,寸步不离,何尝不可以说,他才是真正拥有这个大院的人,他才是真正的主人?
                    解放后这个大院便划归文化局所有,“哑巴”花匠怎么也算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无家可归的劳动人民,给他安排了一间小房算是落实政策,考虑到他无业无产没有收入,便给安排了个花匠的差事让他自食其力。
                    在陈蓦然眼里,“哑巴”花匠虽说一天到晚与泥土打交道,但很少看到他以邋遢肮脏的面目示人,他比起一般的与他同龄的老头,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干净整洁得不象话了。正因为他太“干净”了,所以他很少跟别人说话,别人也不愿意跟他说话,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哑巴”。
                    但这一点却就博得了陈蓦然这个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小臭老九的好感。
                    陈蓦然并不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但因为他那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一身洋气体面的穿戴打份以及规范到家的礼貌教养,让他看起来与西北粗犷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小孩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不管是学校的同学,还是在文化局大院的临时宿舍里那些左邻右舍的同龄孩子,他总是感觉融不到他们中间去,也没有强烈的想要融入进去的欲望。
                    反而,“哑巴”花匠虽然身份卑微,连文化局看门的瘸老头都认为自己的地位要在他之上,但在陈蓦然的眼里,他却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总觉得与他有一种说不清楚的认同感。
                    那天陈蓦然拿着一块父母在上万次的试验失败后,终于从中式的蜂窝煤炉上烤出来的法式面包成品敲开了邻居的房门。
                    没有出乎陈蓦然的意料,“哑巴”花匠对于法式面包完全是一付似曾相识甚至说是久别重逢的表情并且欣然笑纳。陈蓦然心想,嘿,我就知道你是见过世面的人。
                    从此,他们成为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12岁的陈蓦然某天在晚餐桌上对父母说:“我知道了一个秘密。哑巴原来不是哑巴,他不但不是哑巴,而且还会说英文呢!”
                    哦?父母对视了一会,从那以后,在这个城市里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父母跟这个在单位里地位最低下的邻居的关系也渐渐热乎起来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没有为他们搭起友谊桥梁,反而血液里完全无干的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倒成为了他们互相走近的媒介。
                    其实人际交往经常是通过这样舍近求远的方式来建立起来的。


                    15楼2009-05-24 00:27
                    回复
                      有些人虽然不爱说话沉闷得简直像个哑巴,但是看上去又似乎有一肚子的故事藏着掖着,平日的沉默寡言仿佛是怕自己言多必失一不小心就会把秘密泄露了,于是总感觉那付卑微胆怯的神情里隐约透出来的是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气,一股天下事尽在我胸中的得意劲儿。
                      当然,这种微妙需要有很敏锐观察力的人才可以感受体味得到,不得不说这需要一种天分,这种天分一般还会旁伸到跟艺术相关的领域。比如说长大后成为了知名画家的陈蓦然就有这样的天分。
                      陈蓦然在50年代末跟着热血的知识份子父母从美国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在北京脚还没落稳就被一纸调令调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新家还没粉刷完毕,转即又被调到武汉,在湖北几个中型城市从南至北迁徙了一番后,最后落脚在地处西北的甘肃兰州。
                      他们如同被泼到地上的无根之水,被大扫帚不停地往边缘驱赶排挤,原本清澈如镜的良液,经过一路的辛酸委屈愤怒不解如同污垢灰尘般不停地积滚后,最终流入沟渠时就已经泯然众污矣。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谁也可以怪罪,但谁也没法怪罪,包括无根之水自己。
                      陈蓦然的父母到文化局报到后,因为机关部门的住宅房向来就是最紧张的资源,他们一家三口被安置在文化局大院后墙那排的临时宿舍里。说是“临时”宿舍,但绝大部分住户一“临时”,就是好几个年头。
                      而对陈蓦然家的邻居——那个“哑巴”老头来说,这临时宿舍着着实实是他的“常住”甚至“永久”宿舍。
                      “哑巴”老头是文化局的花匠,负责修剪花草、育树养苗保证院内四季长青花开不败。“文化局”这三个字一听就是个斯文优雅的部门,专门设立“花匠”岗位编制这件事更是让人民群众对于知识分子们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感到不满。
                      其实,还真有些错怪那个刚刚卸下枪杆拿起笔杆的文化局领导班子了。这事要解释起来还有点费口舌,从哪说起呢,反正“哑巴”的这个就业机会是与文化局的这个大院子的历史有关。
                      半个世纪前,这个大院曾是西北叱咤风云的大军阀金墨卿的元帅府。
                      东院那个现在被用来进行革命群众文化汇演的露天舞台,当年曾是大元师公祭、誓师、讲演、嘉奖、训话的高台;文化局现正使用的那幢办公楼则是大元帅当年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之地;而西边那座文化局所辖的三层楼高的市图书馆,当年则是大元帅生活起居迎朋送客之所。
                      当年,这两栋楼里的发生的任何一次思辩、产生的任何一个定夺都会影响到中国各个军阀势力间的制衡格局,即使今天被安上了文化局这样一块文绉绉的牌子,但那股浩然霸气仍从那青砖灰壁中源源不断地向外渗透,特别是在阴天雨日,整个大院便会生出一种特别的悲怆雄浑的气势来,说不出的森严萧飒。身在其中,肃然之情油然而生。


                      16楼2009-05-24 00:29
                      回复
                        有些人虽然不爱说话沉闷得简直像个哑巴,但是看上去又似乎有一肚子的故事藏着掖着,平日的沉默寡言仿佛是怕自己言多必失一不小心就会把秘密泄露了,于是总感觉那付卑微胆怯的神情里隐约透出来的是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气,一股天下事尽在我胸中的得意劲儿。
                        当然,这种微妙需要有很敏锐观察力的人才可以感受体味得到,不得不说这需要一种天分,这种天分一般还会旁伸到跟艺术相关的领域。比如说长大后成为了知名画家的陈蓦然就有这样的天分。
                        陈蓦然在50年代末跟着热血的知识份子父母从美国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在北京脚还没落稳就被一纸调令调到了上海,在上海的新家还没粉刷完毕,转即又被调到武汉,在湖北几个中型城市从南至北迁徙了一番后,最后落脚在地处西北的甘肃兰州。


                        17楼2009-05-24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