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很多读者跟我们反应,皮肤上出现很奇怪的小疹子现象。我们总结了读者来稿,总共统计出大致二种症状。
症状一:
在凌晨这种该睡又因为工作没办法入睡的时间(白天没有),大腿、胳膊、脖子、耳后等部位的皮肤就会痒。
越痒就越想挠。挠的话会出现小疹子,而且皮肤会变硬。需要找一冰凉的东西进行冰敷才能缓解。(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较累的情况下。如果精神状态不是很累的情况下不会发生。)
为什么皮肤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临床医师角度看这个情况,至少有二种以上的可能:
(如果把梅毒跟爱滋加进来,就出现无限的可能了……患者描述多半是不精确的,「不精确的信息往往导致发散的答案」。现在各位知道远程瞎猜的临床困难了吧!?)
第一个猜测是荨麻疹,也就是俗称的「风疹块」。没有亲诊,没有持续追踪,其实只能猜测。
这个猜测的根据是「皮肤会变硬。需要找一冰凉的东西进行冰敷才能缓解」与「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较累的情况下。如果精神状态不是很累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这二句话。
荨麻疹目前认为是接触的过敏原刺激了皮肤,免疫相关细胞释出组织胺,产生血管膨胀、局部水肿的表现。
第二个猜测是荨麻疹样苔癣(lichen urticatus);这是一种过敏体质的人遭受局部刺激后出现的丘疹样突起。猜测的根据是「挠的话会出现小疹子」。
但是,我必须声明,任何搔抓都可能导致皮肤局部受损,小疹子其实只是皮肤受损的共同表现——意思是说,蚊虫咬会起小疹子,灰尘毛屑刺激会起小疹子,衣物磨擦会起小疹子,甚至香港脚、过度清洁都可能出现皮肤受刺激后的小疹子。
为什么只出现在晚上?
荨麻疹,特别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好发于晚上,目前认为与体内天然类固醇或胆碱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性大一些。清晨醒来时情绪压力较低,荨麻疹的发作当然就比较轻微。
此外,由于慢性自体性荨麻疹(idiopathic)原因不明,有时候也认为事实上持续存在着轻微痒感,只因为下班后外界刺激减少,这些痒感才引起患者注意,使患者误以为「晚上比较痒」。
它属于精神类的皮肤问题吗?
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目前认为未必与食物甚至外界刺激相关。确实可以考虑情绪、精神等因素影响的皮肤问题。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应该看作「体内敏感为辅,外界刺激为主」的一种皮肤发炎反应。
它跟我们的体质有关吗?如果有关,什么体质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现代医学有个困境:「凡是说不清、讲不明的就扯到体质」。严格来说,容易紧张、情绪压力大的患者,可以当作「特殊体质」。对食物或特殊过敏原容易出现过度反应的患者,也可以当作「特殊体质」。
简单地说:慢性荨麻疹可再细分四型:慢性自体性荨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自体免疫性荨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物理性荨麻疹(physical urticaria)与皮肤划纹症(轻度物理性荨麻疹?dermatographism)。无论哪一种,确实都是「原因复杂难究,可能与特殊体质相关」。
如果开始痒的话要不要对它进行碰触?
无论是慢性荨麻疹或荨麻疹样苔癣,「刺激」都是一个恶化因素。避免拍击、避免搔抓都是重要指导原则。问题中的「冰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
这里要小小补充一下:物理性荨麻疹中,「过冷」也可能引起荨麻疹……这是冰敷唯一的遗憾,但是相对来说机率不大,「径自冰敷」基本上还是安全的思考。
出现这种情况,是跟皮肤偏敏感有关吗?
麻疹是「体质偏敏感」。
荨麻疹样苔癣勉强可以说是「皮肤偏敏感」。
跟涂抹的身体类润肤乳有关系吗?
麻疹既然是体内敏感,使用带有香料气味的润肤乳是危险因子。
荨麻疹样苔癣既与体内过敏有关,又与体外干燥有关。适度的使用安全润肤乳(没有香料或其它刺激成分,长期监测下对局部皮肤的保护屏障也不出现过量累积伤害)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舒缓方式。
需要用药吗?如果用的话需要什么类型的药物?
关于荨麻疹的预防,首先要找出真正的病因。
医师会仔细询问发病原因与相关接触、情绪史。热水澡、紧身衣物摩擦、太阳曝晒、物理压力或感冒、喉痛……等疾病药物治疗,都可能是诱发荨麻疹的重要线索。
只有真正避开病因(虽然通常很难),才能真正解决荨麻疹问题。口服抗组织胺或类固醇,局部使用药物……等虽是面对荨麻疹的常用辅助,还是要以预防过敏源为核心思考。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除了上述过敏原与口服抗敏药物外,减少皮肤过度清洁,帮助局部皮肤维持或修复基本屏障,倒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使用身体护肤品吗?
当然会!
错误的香料、防腐剂、接口活性剂……等护肤品甚至是食品添加物,都可能是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患者的保湿需求,接口活性剂固然帮助水油乳化,过度使用也会溶解(伤害!)好不容易形成的皮肤屏障。这部份建议以「长期监测,反复对照」的科学思考加以评估,控制风险。
如果皮肤实在干燥需要使用护肤品的话,您的推荐是?
最重要的高层次,优先考虑是「降低清洁强度」!
许多护肤达人强调「彻底清洁」。事实上过度清洁的皮肤也是最脆弱的皮肤。
当您思考「应该补充什么」之前,应该先保护自己本有的皮肤屏障。
如果身处高原、干燥地区,已经保护完全的皮肤屏障仍旧不足,才考虑比较低阶的「补充适当的护肤品」。
保湿护肤品的选择,不应该以「滋润度」为首要选择要件,而是以「安全度」为主要考虑。
各位必须理解:「肌肤已经干燥」同时也表示「皮肤屏障已经受损」。此时给予保湿乳液,乳液中的香料、防腐剂会在界面活性剂的乳化下,堂而皇之的大量渗入脆弱皮肤内。
考虑人们的保湿需求至少是几个月(一个冬季)如果这些香料、防腐剂、助渗剂、稳定剂……长久使用后的剂量代谢与残存累积,很可能是皮肤受损的另外一个来源。为了避免治丝愈棼,慎重监测自己使用的保湿护肤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您给我们的建议:
何过敏都是身体对外界的反应。
无论是荨麻疹或是荨麻疹样苔癣,「减少外界过敏原的刺激(包括减少使用错误的护肤品)」是绝对且唯一的指导原则。
首先是减少外界刺激。
降低洗澡的清洁强度(别搓揉、别过热、别清洁得太干涩……balabala),减少紧身衣物的摩擦(「汗水加摩擦」就是「洗澡」呀),还有别使用莫名其妙的保湿乳液、彩妆产品之类……等都是减少外界刺激的重要思考。
其次是慎重的给予抗敏治疗,包括口服抗组织胺、外用药膏甚至是外用保湿乳液。这部分,请与您的治疗医师好好商量,并且慎重思考「持续监测、反复对照」的科学原则。
症状二:
在胳膊肘、膝盖等部位有明显的白色干皮,经常有轻微痒感。如果用手抓的话会掉白沫,还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用过很多滋润度很高的护肤乳液产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造成夏天穿短衣服的困扰。
这属于神经性皮炎或湿疹吗?
我一直反对简单使用「湿疹」这个名词。
深入地说,湿疹就是皮肤发炎。蚊子咬可以造成皮肤发炎,搔抓可以造成皮肤发炎,摔伤摩擦可以造成皮肤发炎……
「湿疹」是一个多种原因导致的共同表现;在临床实战上使用「湿疹」这个名词,对患者的自我保护与错误防范来说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至于「神经性皮炎」这名词,实际上就是「慢性湿疹」。
从皮肤科学定义上说,任何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湿疹)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三者的表现分别为急性受损期的疼痛与组织液渗出、亚急性期的暗红与痒感,略增厚及慢性期的厚化角质与微痒。
根据您的描述,确实符合慢性湿疹的表现。
这和平时工作情况或身体体质有关吗?
这种情况多半与工作、活动相关,未必与体质有关。
如果您注意到内文描述的「在胳膊肘、膝盖等部位」、「用手抓的话会掉白沫,还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用过很多滋润度很高的护肤乳液产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就可以明白很可能是长期且持续磨擦的结果。
例如跪着擦地板的人,在手掌根部与膝盖出现了茧化表现,其实就是慢性湿疹的极端结果——当患者不理会已经存在的「牛皮癣」或「神经性皮炎」,仍旧持续刺激患部,高度角化的皮肤就是结茧。因为极端角化,痒感可能更不敏锐;更致密的角质堆积当然使乳液的软化效果变得更差。
需要给身体去角质吗?
适度去角质可以是一个答案。
但是患者必须理解,如果不解除「造成过度角化的刺激因素」(以前例来说就是「跪着摩擦」),即便消除了厚化角质,后续刺激仍将导致(甚至更恶化)持续角质现象。因此直面并处理致病原因才是釜底抽薪的不二法则。
另外,所谓的「适度去角质」。您必须理解的是错误去角质可能导致局部伤口,或降低对后续摩擦的不耐受,结果又有细菌感染风险。
用了很多护肤品都没有用的话还属于干燥问题吗?
皮肤的原始设计是「角质+皮脂+汗水=乳化的酸性保护膜」。「过度角化」本身就意味着乳化不全(不能?)
如果不能减少(例如)持续摩擦……等造成角质厚化的刺激因素;不断增厚、强力挤压的坚韧角质当然不是简单保湿就可以加以软化的。这时候一昧思考保湿乳液,确实无法解决干燥问题。
如果涉及到用药的话,需要使用什么类型药物?
「护肤品助溶」与「药物助溶」实际上是同一个观念。
还是要强调「减少刺激因素」是主要思考。解决了「持续刺激」这问题,考虑「如何药物助溶」才有意义。
使用哪一种药物?目前医学界最倚重(常用)的角质溶解药物是水杨酸油膏。实际操作方式可以是涂抹、按摩甚至是包覆。
因为涉及到药物使用风险,建议各位还是到医院实际看诊,由亲诊医师决定您的使用剂量与方法,这样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用药方式。
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使用身体护肤品吗?
别使用过度、刺激的护肤品(包括不适当的果酸、水杨酸、乳醣酸、杏仁酸、不适当的保湿香氛精油乳液……等)。
减少局部刺激因素可以减少进一步恶化慢性湿疹现象。
再啰嗦一次:最重要的是减少刺激,其次才是补充滋润。
即便考虑补充滋润,都必须挑选「不增加局部刺激与局部负担的安全润肤品」。
如果皮肤实在干燥,需要使用护肤品,您的推荐是?
理论上的大原则是减少香料、减少过度繁杂的成分。
实际在长期临床监测上,我们从角质修复的难易发现了过量的界面活性剂、过量的保湿剂或过量的角质软化、过量的亲水性活化成分……都可能因为持续累积、难以代谢导致局部的皮肤压力。
最科学的原则还是老话一句:「使用。然后持续监测它的累积作用。反复对照累积作用产生的长期表现,确定这个表现并没有反向恶化的迹象。」
您给我们的建议:
肌肤细胞的承受力是很「科学」的——您给予的正确,它就存活甚至繁茂。您给予的错误,它就受损甚至凋零。无论是衣物的紧身摩擦力、洗澡的热水与清洁(剂)强度或是发痒的持续搔抓、滋润护肤品的累积或代谢……皮肤能承受,它就渐渐自我修复;皮肤无法承受,它就渐渐益形崩坏。
肌肤监测七、八年来,藉由电子数字皮肤镜的持续记录与放大观察,我们可以在早期萌芽阶段就发现皮肤健康或损害的细微倾向。
如果各位允许我给予什么建议:无论是任何操作(小从洗澡、搔抓;大至医美磨皮)或是护肤品使用(长久使用的累积呀),请秉持「持续监测,反复对照;确认倾向,确保适量」这样的科学原则。
持续且细致地观察,您必然不会陷入茫然无措的错误护肤迷局中……
转自宋奉宜医师
最近很多读者跟我们反应,皮肤上出现很奇怪的小疹子现象。我们总结了读者来稿,总共统计出大致二种症状。
症状一:
在凌晨这种该睡又因为工作没办法入睡的时间(白天没有),大腿、胳膊、脖子、耳后等部位的皮肤就会痒。
越痒就越想挠。挠的话会出现小疹子,而且皮肤会变硬。需要找一冰凉的东西进行冰敷才能缓解。(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较累的情况下。如果精神状态不是很累的情况下不会发生。)
为什么皮肤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临床医师角度看这个情况,至少有二种以上的可能:
(如果把梅毒跟爱滋加进来,就出现无限的可能了……患者描述多半是不精确的,「不精确的信息往往导致发散的答案」。现在各位知道远程瞎猜的临床困难了吧!?)
第一个猜测是荨麻疹,也就是俗称的「风疹块」。没有亲诊,没有持续追踪,其实只能猜测。
这个猜测的根据是「皮肤会变硬。需要找一冰凉的东西进行冰敷才能缓解」与「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或生活比较累的情况下。如果精神状态不是很累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这二句话。
荨麻疹目前认为是接触的过敏原刺激了皮肤,免疫相关细胞释出组织胺,产生血管膨胀、局部水肿的表现。
第二个猜测是荨麻疹样苔癣(lichen urticatus);这是一种过敏体质的人遭受局部刺激后出现的丘疹样突起。猜测的根据是「挠的话会出现小疹子」。
但是,我必须声明,任何搔抓都可能导致皮肤局部受损,小疹子其实只是皮肤受损的共同表现——意思是说,蚊虫咬会起小疹子,灰尘毛屑刺激会起小疹子,衣物磨擦会起小疹子,甚至香港脚、过度清洁都可能出现皮肤受刺激后的小疹子。
为什么只出现在晚上?
荨麻疹,特别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好发于晚上,目前认为与体内天然类固醇或胆碱素的浓度变化相关性大一些。清晨醒来时情绪压力较低,荨麻疹的发作当然就比较轻微。
此外,由于慢性自体性荨麻疹(idiopathic)原因不明,有时候也认为事实上持续存在着轻微痒感,只因为下班后外界刺激减少,这些痒感才引起患者注意,使患者误以为「晚上比较痒」。
它属于精神类的皮肤问题吗?
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目前认为未必与食物甚至外界刺激相关。确实可以考虑情绪、精神等因素影响的皮肤问题。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应该看作「体内敏感为辅,外界刺激为主」的一种皮肤发炎反应。
它跟我们的体质有关吗?如果有关,什么体质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现代医学有个困境:「凡是说不清、讲不明的就扯到体质」。严格来说,容易紧张、情绪压力大的患者,可以当作「特殊体质」。对食物或特殊过敏原容易出现过度反应的患者,也可以当作「特殊体质」。
简单地说:慢性荨麻疹可再细分四型:慢性自体性荨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自体免疫性荨麻疹(autoimmune urticaria)、物理性荨麻疹(physical urticaria)与皮肤划纹症(轻度物理性荨麻疹?dermatographism)。无论哪一种,确实都是「原因复杂难究,可能与特殊体质相关」。
如果开始痒的话要不要对它进行碰触?
无论是慢性荨麻疹或荨麻疹样苔癣,「刺激」都是一个恶化因素。避免拍击、避免搔抓都是重要指导原则。问题中的「冰敷」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
这里要小小补充一下:物理性荨麻疹中,「过冷」也可能引起荨麻疹……这是冰敷唯一的遗憾,但是相对来说机率不大,「径自冰敷」基本上还是安全的思考。
出现这种情况,是跟皮肤偏敏感有关吗?
麻疹是「体质偏敏感」。
荨麻疹样苔癣勉强可以说是「皮肤偏敏感」。
跟涂抹的身体类润肤乳有关系吗?
麻疹既然是体内敏感,使用带有香料气味的润肤乳是危险因子。
荨麻疹样苔癣既与体内过敏有关,又与体外干燥有关。适度的使用安全润肤乳(没有香料或其它刺激成分,长期监测下对局部皮肤的保护屏障也不出现过量累积伤害)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舒缓方式。
需要用药吗?如果用的话需要什么类型的药物?
关于荨麻疹的预防,首先要找出真正的病因。
医师会仔细询问发病原因与相关接触、情绪史。热水澡、紧身衣物摩擦、太阳曝晒、物理压力或感冒、喉痛……等疾病药物治疗,都可能是诱发荨麻疹的重要线索。
只有真正避开病因(虽然通常很难),才能真正解决荨麻疹问题。口服抗组织胺或类固醇,局部使用药物……等虽是面对荨麻疹的常用辅助,还是要以预防过敏源为核心思考。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除了上述过敏原与口服抗敏药物外,减少皮肤过度清洁,帮助局部皮肤维持或修复基本屏障,倒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使用身体护肤品吗?
当然会!
错误的香料、防腐剂、接口活性剂……等护肤品甚至是食品添加物,都可能是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
至于荨麻疹样苔癣患者的保湿需求,接口活性剂固然帮助水油乳化,过度使用也会溶解(伤害!)好不容易形成的皮肤屏障。这部份建议以「长期监测,反复对照」的科学思考加以评估,控制风险。
如果皮肤实在干燥需要使用护肤品的话,您的推荐是?
最重要的高层次,优先考虑是「降低清洁强度」!
许多护肤达人强调「彻底清洁」。事实上过度清洁的皮肤也是最脆弱的皮肤。
当您思考「应该补充什么」之前,应该先保护自己本有的皮肤屏障。
如果身处高原、干燥地区,已经保护完全的皮肤屏障仍旧不足,才考虑比较低阶的「补充适当的护肤品」。
保湿护肤品的选择,不应该以「滋润度」为首要选择要件,而是以「安全度」为主要考虑。
各位必须理解:「肌肤已经干燥」同时也表示「皮肤屏障已经受损」。此时给予保湿乳液,乳液中的香料、防腐剂会在界面活性剂的乳化下,堂而皇之的大量渗入脆弱皮肤内。
考虑人们的保湿需求至少是几个月(一个冬季)如果这些香料、防腐剂、助渗剂、稳定剂……长久使用后的剂量代谢与残存累积,很可能是皮肤受损的另外一个来源。为了避免治丝愈棼,慎重监测自己使用的保湿护肤品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您给我们的建议:
何过敏都是身体对外界的反应。
无论是荨麻疹或是荨麻疹样苔癣,「减少外界过敏原的刺激(包括减少使用错误的护肤品)」是绝对且唯一的指导原则。
首先是减少外界刺激。
降低洗澡的清洁强度(别搓揉、别过热、别清洁得太干涩……balabala),减少紧身衣物的摩擦(「汗水加摩擦」就是「洗澡」呀),还有别使用莫名其妙的保湿乳液、彩妆产品之类……等都是减少外界刺激的重要思考。
其次是慎重的给予抗敏治疗,包括口服抗组织胺、外用药膏甚至是外用保湿乳液。这部分,请与您的治疗医师好好商量,并且慎重思考「持续监测、反复对照」的科学原则。
症状二:
在胳膊肘、膝盖等部位有明显的白色干皮,经常有轻微痒感。如果用手抓的话会掉白沫,还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用过很多滋润度很高的护肤乳液产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造成夏天穿短衣服的困扰。
这属于神经性皮炎或湿疹吗?
我一直反对简单使用「湿疹」这个名词。
深入地说,湿疹就是皮肤发炎。蚊子咬可以造成皮肤发炎,搔抓可以造成皮肤发炎,摔伤摩擦可以造成皮肤发炎……
「湿疹」是一个多种原因导致的共同表现;在临床实战上使用「湿疹」这个名词,对患者的自我保护与错误防范来说是没有指导意义的。
至于「神经性皮炎」这名词,实际上就是「慢性湿疹」。
从皮肤科学定义上说,任何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湿疹)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三者的表现分别为急性受损期的疼痛与组织液渗出、亚急性期的暗红与痒感,略增厚及慢性期的厚化角质与微痒。
根据您的描述,确实符合慢性湿疹的表现。
这和平时工作情况或身体体质有关吗?
这种情况多半与工作、活动相关,未必与体质有关。
如果您注意到内文描述的「在胳膊肘、膝盖等部位」、「用手抓的话会掉白沫,还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用过很多滋润度很高的护肤乳液产品,但一直都消不下去」,就可以明白很可能是长期且持续磨擦的结果。
例如跪着擦地板的人,在手掌根部与膝盖出现了茧化表现,其实就是慢性湿疹的极端结果——当患者不理会已经存在的「牛皮癣」或「神经性皮炎」,仍旧持续刺激患部,高度角化的皮肤就是结茧。因为极端角化,痒感可能更不敏锐;更致密的角质堆积当然使乳液的软化效果变得更差。
需要给身体去角质吗?
适度去角质可以是一个答案。
但是患者必须理解,如果不解除「造成过度角化的刺激因素」(以前例来说就是「跪着摩擦」),即便消除了厚化角质,后续刺激仍将导致(甚至更恶化)持续角质现象。因此直面并处理致病原因才是釜底抽薪的不二法则。
另外,所谓的「适度去角质」。您必须理解的是错误去角质可能导致局部伤口,或降低对后续摩擦的不耐受,结果又有细菌感染风险。
用了很多护肤品都没有用的话还属于干燥问题吗?
皮肤的原始设计是「角质+皮脂+汗水=乳化的酸性保护膜」。「过度角化」本身就意味着乳化不全(不能?)
如果不能减少(例如)持续摩擦……等造成角质厚化的刺激因素;不断增厚、强力挤压的坚韧角质当然不是简单保湿就可以加以软化的。这时候一昧思考保湿乳液,确实无法解决干燥问题。
如果涉及到用药的话,需要使用什么类型药物?
「护肤品助溶」与「药物助溶」实际上是同一个观念。
还是要强调「减少刺激因素」是主要思考。解决了「持续刺激」这问题,考虑「如何药物助溶」才有意义。
使用哪一种药物?目前医学界最倚重(常用)的角质溶解药物是水杨酸油膏。实际操作方式可以是涂抹、按摩甚至是包覆。
因为涉及到药物使用风险,建议各位还是到医院实际看诊,由亲诊医师决定您的使用剂量与方法,这样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用药方式。
这种情况会影响我们使用身体护肤品吗?
别使用过度、刺激的护肤品(包括不适当的果酸、水杨酸、乳醣酸、杏仁酸、不适当的保湿香氛精油乳液……等)。
减少局部刺激因素可以减少进一步恶化慢性湿疹现象。
再啰嗦一次:最重要的是减少刺激,其次才是补充滋润。
即便考虑补充滋润,都必须挑选「不增加局部刺激与局部负担的安全润肤品」。
如果皮肤实在干燥,需要使用护肤品,您的推荐是?
理论上的大原则是减少香料、减少过度繁杂的成分。
实际在长期临床监测上,我们从角质修复的难易发现了过量的界面活性剂、过量的保湿剂或过量的角质软化、过量的亲水性活化成分……都可能因为持续累积、难以代谢导致局部的皮肤压力。
最科学的原则还是老话一句:「使用。然后持续监测它的累积作用。反复对照累积作用产生的长期表现,确定这个表现并没有反向恶化的迹象。」
您给我们的建议:
肌肤细胞的承受力是很「科学」的——您给予的正确,它就存活甚至繁茂。您给予的错误,它就受损甚至凋零。无论是衣物的紧身摩擦力、洗澡的热水与清洁(剂)强度或是发痒的持续搔抓、滋润护肤品的累积或代谢……皮肤能承受,它就渐渐自我修复;皮肤无法承受,它就渐渐益形崩坏。
肌肤监测七、八年来,藉由电子数字皮肤镜的持续记录与放大观察,我们可以在早期萌芽阶段就发现皮肤健康或损害的细微倾向。
如果各位允许我给予什么建议:无论是任何操作(小从洗澡、搔抓;大至医美磨皮)或是护肤品使用(长久使用的累积呀),请秉持「持续监测,反复对照;确认倾向,确保适量」这样的科学原则。
持续且细致地观察,您必然不会陷入茫然无措的错误护肤迷局中……
转自宋奉宜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