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2014年10月22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那些爱玩风筝的人来说,放风筝可以健身,但更是一种爱好,所以,也总会变着法儿的玩各种不同款式的风筝。而眼下在本市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却只放飞一只与众不同的老风筝,而且魂牵梦萦,满怀深情。
在鱼梁州空旷地带,只要遇到了大风天气,人们就会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款奇特的风筝,在这里放飞。随着风筝缓缓飞起,还伴随着悠扬的哨声,引得周围的市民驻足观望。
游客陈先生说:“这个风筝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会发出声音,也很好听,很有特色。”
这位放风筝的老人名叫周学志,今年已经77岁高龄了,而他所放的这款会响的风筝,则是有名的南通风筝。它对周大爷来说,意义非凡。原来,周大爷出生于江苏南通,作为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在老人的记忆里,放风筝成了儿时最欢乐的时光。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从小就喜欢放风筝,放不了就跟着大人跑。有时候跑的时候把书包都跑丢了。”
周大爷说,南通风筝俗称为板鹞,和本市街头常见风筝的造型大不相同。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一件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在当地居民家中,是会被珍藏并代代相传的宝贝。而板鹞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在它升空后,通过风筝上绑着的大小葫芦的哨口,可以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能传到几里之外的地方。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就像女生合唱一样,哨子音,葫芦就像男生合唱,上面还有两个大的葫芦,就像舞台上的定音鼓,打节拍的作用。”
因为喜欢这种声音,周大爷也因此爱上了放风筝,同时为了能够了解风筝,儿时的他更是翻阅了各种书籍,寻找关于风筝的故事。而一些古书上的记载,让他看到了家乡的风筝,不只是休闲娱乐玩具,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听风筝的轰鸣,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很好的乐趣。”
这种动人的旋律,周大爷在家乡听了十多年都没有厌倦,也成了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1953年,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周大爷依依不舍放下了手中的风筝,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参了军。在部队的那些年,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家乡风筝的影子,及其发出的那个好听的声音。但他心里明白,只有保卫了祖国,才能安心的去聆听那美妙的弦律。于是藏着这份思念,周大爷完成了自己的军旅生活。转业前夕,他回到了故乡,刚一下车,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再次响起,激动的泪水顿时就流了下来。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是板鹞风筝在天上响,是葫芦的,还是哨子的,还是混好的,都能听出来。”
因为转业后被安排在了远离江苏的宜城鄂西化工厂工作,那一次回到家乡,周大爷不仅是为了给家人报平安,还为了专程买一只风筝,带在自己的身边。在鄂西化工厂工作期间,空闲时只要有大风天气,他就要将家乡的风筝拿出来,让它翱翔天际,以寄相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感觉就是回味当年的乐趣啦,那不妨自己重新再拿起来。风筝引起了我童年的思念,有时候我在想风筝升空了,思念到了。”
就这样,家乡的风筝陪伴着这位老人走过了青年,壮年,直到老年。因为外孙女在襄阳市区上学,女儿平日里工作繁忙,退休后的周大爷便从宜城来到了襄阳市区,为女儿分担,照顾孙女。而在整理行囊的时候,周大爷必需品里还包括了那只满是沧桑的南通老风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除了锅碗瓢盆,剩下的就是我的风筝了,是我的宝贝,走到哪里基本上带着哪里。”
事实上,这种老式的南通风筝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不好携带,一个普普通通四尺高的风筝,就有将近十斤的重量,而且这种风筝必须要有五级以上的风力,才能在空旷的地方放飞起来,这让老人每次外出时就要费上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拖到目的地。同时襄阳的天气不像南通,能够放飞如此重型风筝的风力,可遇不可求。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襄阳地区是个和风细雨的地方,我盼望的这个大风机会很少。”
很多时候,老人只会眼巴巴地看着屋外的大树,期待着树枝能够被风吹到摇摆。而这种风力往往秋冬季节居多。但为了能够听到那声熟悉的旋律,即便是再恶劣的天气,只要有风,老人就会背上风筝出门。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大风来了人们往家里走,我要往外走,到了一块麦子地。升空以后就在天空轰鸣叫,一传到我耳朵里,我高兴的很。”
周大爷回忆到,有一年的冬天,风很大,大到一松手风筝就自己飞上了天,空中传来的声音犹如波澜荡漾,此起彼伏,让他听的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只是让老人也没想到的是,这次的风力持续的很久,到了天黑都还没有停下来。因为风力很大,周大爷发现拉不下来,也就耐心等待。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老人就这么在下面等着,静静的聆听着天上传来的乡音。直到旁边一所学校的学生放了晚自习,他才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收回了风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等风筝落到地方了,我爱人,我家人拿着手电筒找我,说怎么搞的,这么晚还没回家。我说风力不减,风筝下不来。”
家人之所以埋怨他,觉得他毕竟年龄一大把了,别说是放风筝,如果风力太大,可能会连人带风筝一起扯上半空。但无论家人如何劝说,周大爷还是固执的要放下去,因为风筝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儿时玩具。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既然我是风筝爱好者,也是个传播者,也善于做个搬运工,把南通的风筝搬到了襄阳,就留在襄阳。”
周大爷说,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在襄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风筝爱好者们,能够一起制作一个巨型的南通风筝,让更多人看到他家乡风筝的魅力。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跟襄阳人民多一点玩的看的点,带来一些愉快。”
眼下,又到了放飞的季节,老人手中的线车,驮着思念的邮差,在天上自由的翱翔,把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寄向云端。
视频地址29分30秒开始
对那些爱玩风筝的人来说,放风筝可以健身,但更是一种爱好,所以,也总会变着法儿的玩各种不同款式的风筝。而眼下在本市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却只放飞一只与众不同的老风筝,而且魂牵梦萦,满怀深情。
在鱼梁州空旷地带,只要遇到了大风天气,人们就会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款奇特的风筝,在这里放飞。随着风筝缓缓飞起,还伴随着悠扬的哨声,引得周围的市民驻足观望。
游客陈先生说:“这个风筝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会发出声音,也很好听,很有特色。”
这位放风筝的老人名叫周学志,今年已经77岁高龄了,而他所放的这款会响的风筝,则是有名的南通风筝。它对周大爷来说,意义非凡。原来,周大爷出生于江苏南通,作为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在老人的记忆里,放风筝成了儿时最欢乐的时光。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从小就喜欢放风筝,放不了就跟着大人跑。有时候跑的时候把书包都跑丢了。”
周大爷说,南通风筝俗称为板鹞,和本市街头常见风筝的造型大不相同。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一件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在当地居民家中,是会被珍藏并代代相传的宝贝。而板鹞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在它升空后,通过风筝上绑着的大小葫芦的哨口,可以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能传到几里之外的地方。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就像女生合唱一样,哨子音,葫芦就像男生合唱,上面还有两个大的葫芦,就像舞台上的定音鼓,打节拍的作用。”
因为喜欢这种声音,周大爷也因此爱上了放风筝,同时为了能够了解风筝,儿时的他更是翻阅了各种书籍,寻找关于风筝的故事。而一些古书上的记载,让他看到了家乡的风筝,不只是休闲娱乐玩具,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听风筝的轰鸣,就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很好的乐趣。”
这种动人的旋律,周大爷在家乡听了十多年都没有厌倦,也成了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1953年,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周大爷依依不舍放下了手中的风筝,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参了军。在部队的那些年,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家乡风筝的影子,及其发出的那个好听的声音。但他心里明白,只有保卫了祖国,才能安心的去聆听那美妙的弦律。于是藏着这份思念,周大爷完成了自己的军旅生活。转业前夕,他回到了故乡,刚一下车,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再次响起,激动的泪水顿时就流了下来。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是板鹞风筝在天上响,是葫芦的,还是哨子的,还是混好的,都能听出来。”
因为转业后被安排在了远离江苏的宜城鄂西化工厂工作,那一次回到家乡,周大爷不仅是为了给家人报平安,还为了专程买一只风筝,带在自己的身边。在鄂西化工厂工作期间,空闲时只要有大风天气,他就要将家乡的风筝拿出来,让它翱翔天际,以寄相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感觉就是回味当年的乐趣啦,那不妨自己重新再拿起来。风筝引起了我童年的思念,有时候我在想风筝升空了,思念到了。”
就这样,家乡的风筝陪伴着这位老人走过了青年,壮年,直到老年。因为外孙女在襄阳市区上学,女儿平日里工作繁忙,退休后的周大爷便从宜城来到了襄阳市区,为女儿分担,照顾孙女。而在整理行囊的时候,周大爷必需品里还包括了那只满是沧桑的南通老风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除了锅碗瓢盆,剩下的就是我的风筝了,是我的宝贝,走到哪里基本上带着哪里。”
事实上,这种老式的南通风筝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不好携带,一个普普通通四尺高的风筝,就有将近十斤的重量,而且这种风筝必须要有五级以上的风力,才能在空旷的地方放飞起来,这让老人每次外出时就要费上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拖到目的地。同时襄阳的天气不像南通,能够放飞如此重型风筝的风力,可遇不可求。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襄阳地区是个和风细雨的地方,我盼望的这个大风机会很少。”
很多时候,老人只会眼巴巴地看着屋外的大树,期待着树枝能够被风吹到摇摆。而这种风力往往秋冬季节居多。但为了能够听到那声熟悉的旋律,即便是再恶劣的天气,只要有风,老人就会背上风筝出门。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大风来了人们往家里走,我要往外走,到了一块麦子地。升空以后就在天空轰鸣叫,一传到我耳朵里,我高兴的很。”
周大爷回忆到,有一年的冬天,风很大,大到一松手风筝就自己飞上了天,空中传来的声音犹如波澜荡漾,此起彼伏,让他听的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只是让老人也没想到的是,这次的风力持续的很久,到了天黑都还没有停下来。因为风力很大,周大爷发现拉不下来,也就耐心等待。冬天的夜晚寒冷刺骨,老人就这么在下面等着,静静的聆听着天上传来的乡音。直到旁边一所学校的学生放了晚自习,他才在学生们的帮助下收回了风筝。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等风筝落到地方了,我爱人,我家人拿着手电筒找我,说怎么搞的,这么晚还没回家。我说风力不减,风筝下不来。”
家人之所以埋怨他,觉得他毕竟年龄一大把了,别说是放风筝,如果风力太大,可能会连人带风筝一起扯上半空。但无论家人如何劝说,周大爷还是固执的要放下去,因为风筝对他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儿时玩具。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既然我是风筝爱好者,也是个传播者,也善于做个搬运工,把南通的风筝搬到了襄阳,就留在襄阳。”
周大爷说,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在襄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风筝爱好者们,能够一起制作一个巨型的南通风筝,让更多人看到他家乡风筝的魅力。
风筝老人周学志说:“跟襄阳人民多一点玩的看的点,带来一些愉快。”
眼下,又到了放飞的季节,老人手中的线车,驮着思念的邮差,在天上自由的翱翔,把自己对家乡的挚爱,寄向云端。
视频地址29分30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