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你的演技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应该是经历了挺多吧?
A: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其实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出头,我还是会被恐惧包裹。这种恐惧来自于所谓的完美主义,不允许自己掉链子,不允许被别人小瞧,心里难过也不让人看出来;但我对自己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能走到哪儿,自己的空间还有多少,是不清楚的。那会儿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状态,别人给我戏——当然到现在也一直都是被动的——在这个里面,你没有办法从各方面的信息里跳出来,回归到真正的自己。所以那个阶段,别人告诉我什么,我就做什么,觉得自己是个年轻演员,自己是青涩的,结果被这个圈套住了。
Q:其实那时候你已经被很多人喜欢了。
A:弗里德·斯坦尼不是说过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但我那时应该不太明白艺术是什么,爱的还是“艺术中的自己”(笑)。现在明白了,什么是艺术,我心里的艺术。
Q:你心里的艺术是什么?
A:最近这两年,看过我的戏,你应该会感觉得到。是把自己无限地打碎,然后把自己扔在角色里。当然,我也有更安全的做法,比如到了拍摄现场,一切都用“设计”的方式去表现。前者是我心里的艺术,但这更需要胆量,因为接下来的一切就会不受控制,你会失去在“设计”演出时所掌控的节奏。所以当下,我就不恐惧了,不会再因为别人说我不好而不自信。
Q:自信来自于?
A:来自于不断地体验,来自于对于角色的创作,来自于关于人生的顿悟。就是一种“有根”的感觉,无论是表演还是生活,都有了内化的改变,就像有一层过滤机制。我心里的东西是非常坚定的,外界难以动摇的。
Q:总有一个类似转折点的时刻吧?
A:四五年前吧,内心非常痛苦纠结。
Q:《四大名捕》的时候?
A:那次拍摄已经是我在改变了。拍完之后用了很长时间走出来。很多人给那部片子差评,但是我得说,每一位参加演出的演员,在那部片子里都是倾尽全力的,也是获得了改变的。我的意思是,改变这个东西,不一定需要外界的什么刺激,自身的力量足以令你改变,其实就是时候到了。我想讲一下有的抑郁症患者——我不是说自己患了抑郁症。有的抑郁症患者,在别人看来,他的生活别提有多幸福了,但他自己就是很痛苦,有抑郁。我不是天生乐观的人,我没有天生粗大的神经,所以这一切都需要过程,变得能放下一些事,变得不那么在乎。就像有的时候我自侃,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侃着侃着就放松了。
Q:之前老有新闻说你不会说话,老“黑”别人,我发现是你在开玩笑,但别人没发现,当真了。
A:那种“会讲话”,就是所谓的滴水不漏,我不行。我不具备幽默感,我那叫犯二,是真轴。
Q:你的粉丝只能在微博上了解你,你通常什么时候发微博?
A:不固定。我有过二十天不发的时候,也有一天发好几条的时候。我对电子不太感冒,而且也确实不太行。
Q:是刻意离远一点,让生活简单一点吗?
A:也不是,我觉得只要这些工具能方便我的生活就好了,其他的,,没必要啊。电脑坏了我就不太会弄,而且基本上一年没用过电脑了。
Q:常发朋友圈吗?
A:我不怎么发朋友圈,但经常点赞。我觉得点赞挺好的,能表达,但又不用打那么多字(笑)。
Q:你还会有公主梦吗?
A:公主梦早就没有了,因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笑)。真正的童话只能自己创造,没有一双水晶鞋会给你带来完美的人生,这是《第三种爱情》里的一句台词,我觉得很对。
Q:对自己曾做过的哪些事感到后悔?
A:没有。人生是一个圈,起点和终点都是你自己,不管你走多少弯路你都会回到你自己这个终点,只是看你到底需要多久、多少弯路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别人也改变不了你,没人能帮你。
Q:你喜欢悲剧角色?
A:对,很多名著都是悲剧结局,要展现一样东西的极端美好,需要一个非常悲观的反面来衬托。
Q:如果没有很多爱情的经历,怎么出演爱情?
A:你要知道情绪怎么产生的。爱情、亲情,各种感情,用自己的经历去演绎角色,这个经历再宝贵,都是有限的,都会后劲不足。所以演员的专业,应该放掉你的故事,去体验这段生活和感情。每一次拍感情,我都是在学习,当你真的领悟到的时候,就会变成那个人。
Q:你想要什么样的爱?
A:最理想的爱情,就是在非常爱自己的情况下,去爱对方。你自己都没得到过的东西,你怎么给予?我小时候也会期待水晶鞋,但现在觉得,如果是那样,你就不用成长了嘛。
Q:不工作的时候你会干吗?
A:在我的书房,看书或者跑很长时间的步。人就是孤独的,只是我在学着享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