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老石盆
张老军
“水养灵苗石养根,根苗都在小池盆,青青不老真仙草,别有阳春雨露恩。”这是大才子唐伯虎咏菖蒲的诗句。作为一名蒲迷,十多年来,我收藏了诗中所写的“石养小池盆”百余个,式样朴拙,各有趣味。近日,许多蒲友看了微信照片都来问我这些小石盆的来历,闲来无事,和大家聊聊这段往事,并纪念一位前辈。
先说菖蒲,这种原生于溪涧水石间的多年草本植物,青翠细密,隽逸淡雅,有一种深沉独特的清香。前几年玩菖蒲的人还凤毛麟角 ,其实在中国,它自古就被先民广泛崇拜,一直被称作”仙草”(我老觉得红楼梦里描写天宫的绛珠仙草,也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指的就是它,不过没证据,改天要研究一下)。楚辞中,屈夫子将菖蒲与白芷杜若等同列为名贵香草之一。《神仙传》里,汉武帝夜遇仙人到嵩山采菖蒲,因为“服之长生”。而各种药典对它的记载就更多: “蒲花食之,可以长年,然不易得,开花即祥瑞”,“蒲之根,舂碎泡酒,谓之蒲节酒,饮之增寿”。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对菖蒲极尽钟爱,可说是毫无争议的“文房第一草”。郑板桥、罗两峰、苦瓜和尚、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都常以菖蒲入画。写菖蒲的诗更数不胜数,大文豪苏东坡甚至专门写了一篇《石菖蒲赞并叙》,类似多肉植物入门手册似的,详尽描述菖蒲的种植方法,尤其是石头盆的功用,巨细靡遗,以飨同好。宋代以后,更有了“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诗人骚客的书房案头里要是不摆上个菖蒲盆,那简直就别在圈里混啦。
再说菖蒲盆。蒲盆以紫砂盆、陶瓷盆最为常见,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钧窑时,说过“此窑惟种蒲盆底佳甚”,可惜佳在何处,已无从考证。除陶瓷紫砂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汉砖盆和老石盆,前者是由古砖挖槽而成:典雅大气,古色古香,日久苔生,意趣盎然。我也曾在十余年间收集了不少汉砖,闲暇时自己动手凿蒲盆,那个累并快乐着啊,可费了不少紫药水和创可贴,并被我老妈严词痛斥……这事改天咱们别文另论,今天先说老石盆。
老石盆其实各地民间都有,是历代石匠凿刻出来的石质盆状日用器具,大小精粗不等。最早出现的是加工粮食的石臼,后来大中型的石槽常用来喂牛马等牲畜,小型石盆多是饲鸡鸭家禽。这种盆一般来说,材质都很普通,我们这里叫它老青石,雕工也仅是实用而已。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觉得谈不上欣赏价值。不过现在也有人收来摆在庭院里做水景,养金龟,种铜钱草,算一种怀旧的情调吧。后来,因为喜欢盆景和文玩,我也见过一些稍精美些的石盆,多是养金鱼种莲花的,但比较大,也深,形制规矩,无甚出奇。所以,十几年前吧,在我玩崖柏之前,为了去看孔庙的柏树,第一次去了曲阜,春光明媚,顺脚又奔泰山后山的桃花峪,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在一个光线黯淡的小古董店里,第一次见到一堆小巧古朴的老旧石盆,盈盈一握,精致可人,我端详摩挲许久,委实猜不出是干什么用的。养“碗莲”的?也不像。
古董店老板是个满脸皱纹小眼儿亮晶晶的小干巴老头,白布褂子敞着怀(后来发现他冬天棉袄也敞着,真抗冻),长得跟陈洪绶画里的古人似的。他蹲在门口不紧不慢卷纸烟,笑嘻嘻很有兴致地看我抓耳挠腮猜半天,直到等一群叽叽喳喳的放学小屁孩都散净了,才得意地大声告诉我答案:“羊唱扑滴”!
我他妈听了四遍才反应过来。
然后就有点小激动了:啊,这就是养菖蒲的老石盆啊!小时候我爷爷喜欢鼓捣点老的小玩意,那时候没啥闲钱,就是收些破烂儿,偶尔在集市上买点块儿八毛的碎瓷拓片旧字画。其中一本扬州八怪,里面有张金冬心的菖蒲,是我爷爷的最爱,打了点浆糊贴在堂屋墙上。我写作业一抬头就是它,从小看到大,后来被灶火熏得黄黄的了,怪不得这盆子恁般眼熟!
那堆老石盆一共七个还是八个,老头要价倒不贵,但一分钱不能商量。他说这种石质这种工艺的老盆就附近这地界儿有——是孔老夫子一个支脉,圣人之后嘛,自古出文人的地方,书香门第,耕读传家,有养菖蒲的传统,家家都养,每个盆都不只上百年了。不过这些年没人懂菖蒲了啊!老头感叹,这盆卖一个少一个,很难再收上来了。蹭了点烟和茶,我和老爷子聊了半下午,算算腰里盘缠还够,几个盆子我就都拿了。挺沉,雇了个破三轮颠去长途汽车站,老头友情赠送我一沓比石盆还硬的小米面煎饼,磨了一路牙——别说,还挺香。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路过泰安曲阜,只要有空,每次都去那个小店坐坐,和老爷子聊会儿天。反正他有的是空,一天也没俩客人进屋。有时候我买他个烟嘴,有时淘换给他一对儿核桃,贸易额最大没有超过五百元儿的。但走的时候,总会带几个老石盆,也不多——每次他都说就剩这两个了!就剩这三四个了!搞得挺珍稀似的,然后再送我一沓煎饼,替我叫好三轮车,讲好价:十五块!一定送到站里头!
买回家的老盆子陆续派上用场了,种兰花,种碗莲,种黑松和崖柏的迷你小盆景,当然最多的是菖蒲,反正种啥吧都好使,沉甸甸的青灰老盆沧桑雅致,石质又透水又存水又不不积水,而且湿了以后,黑黝黝古玉一样,又容易生苔藓,苔色碧绿如一层茸茸翠羽,挺有个意思。那时候玩菖蒲的人极少,我也没什么经验,但从小喜欢摆弄这些东西,胸无大志,玩物怡情,没事儿查查古书资料,反复改变土性,光照,水量,摸索着来。好在菖蒲这东西也不难养,老石盆的质地又相宜,很快就满家都绿盈盈的碧草摇曳,小树婷婷了。
当然,养活是一回事,养好是另一回事,学问挺深,还得研究。关于菖蒲,实在有不明白的,我就打电话问问那位老爷子,他不是老吹自己菖蒲专家吗。但是老爷子渐渐更耳背了,电话交流真有点费劲,鸡同鸭讲鹅插话,我把话筒离耳朵一尺远,有时候把我妈在旁边笑得都不行不行的。比如他告诉我这种石头当地老辈人都叫它“老青岩”(我以为是老亲爷,百度也度不到,后来也的确证实和我上面说的老青石完全不是一个石种,差别巨大:他们这种石头软而沉,可以做成石头炉子,柔韧不怕火烧,而老青石就不行了,硬而脆,火一烧就成石灰了),他说这个石头特别特别古老,太古咒儿时期的(他还知道太古宙!),什么颜色都有,但是只有灰青的做菖蒲盆才好看,才好养!他还说这石头全中国哪儿都没有,就桃花峪附近有,外国是加拿大和南非一个什么犄角旮旯的地方才有(他还知道加拿大和南非)。他还说,他大儿子就在加拿大留学,去年娶了个洋媳妇,老是打电话求他去玩,他才不稀罕去呢,他老了,万一死在外边可怎么办?!他早就给自己找了个好地方,依山傍水还朝阳,哎呀那地方太好了,美!还有一丛一丛的野菖蒲……
不几年,家里盆子越来越多,来了客人有喜欢的,临出门就顺走一个,回去当镇纸烟灰缸的也有,摆书桌上放手串曲别针的也有,但是没有一个养菖蒲的:不就是草吗?路边多的是。倒是有一位来我们大学交流的日本老师是内行,一见就说“啊,菖蒲盆!”。我算遇到知音了,拉着他聊,聊起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渐渐式微,而传到日本似乎反而愈来愈兴盛,无论服饰饮食,茶道武术,琴棋书画乃至文字、礼仪、建筑、儒释道、心学、孙子兵法、诗词歌赋甚至三国志的电子游戏……不行了跑题了,还是说菖蒲。
这位日本友人点头哈腰告诉我,日本早在公元十七世纪出版的《日本岁时记》中,就有介绍菖蒲节的文字:“国俗,今日食粽,饮菖蒲酒。”那说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菖蒲节,其实就是中国的端午节啊,如今,它和人日节、上已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一道,已经合称为日本五大民间传统节日了,不知道以后哪天会不会也要去申遗吗呵呵……他说,菖蒲在日本已不仅仅是诗画的题材,还是许多文化现象的“喻体”:用菖蒲编成的表示思念的发饰,叫“菖蒲蔓”;菖蒲叶泡在澡盆中沐浴,叫“菖蒲汤”;在房檐插上菖蒲,叫做“菖蒲葺”,据说可以求福去邪驱鬼;而且,由于在日本语中“菖蒲”的发音和“尚武”类似,一到端午,男孩子就把菖蒲编成的大刀插在腰间,到了江户时代安永年间,日本借用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将端午节定为男孩节,家家户户都挂上彩纸做的大鲤鱼,五彩斑斓,迎风飘舞,祝愿男孩们勇敢忠诚,出人头第……后来又讲到园艺,从苏州园林到日本枯山水,日本文士匠人养殖菖蒲及制作蒲盆:各种石质,各种工艺,之精细,之专业,之痴迷,娓娓道来,大开眼界。虽然有朋远来,促膝谈心,有共同爱好和话题乃一大乐事,但不知怎么,我还是微微觉得心情有点复杂。
无巧不成书,和这位日本人会面后不久,我又碰到一群日本人。就在那个小古董店街口,我刚下车,就看见一队游客,是来爬泰山路过的吧,非常典型的日本游客装束:无论男女,都是米白色或浅卡其色衣服,圆的布帽子,说话声音很小,很干净,很文明,正通过导游,和那个敞着扣子的老爷子谈论地上一堆盆(那堆特别多,可能是刚收来一批被他们碰上了),我一走近,老头突然站起来指着我如释重负大声吆喝:对对,就是他!大军!这是他订的!钱都交了!不好意思啊各位……
后来我真的把那一大堆盆子都买了。老头说其实我不用买那么多,随便,刚才就是不舍得卖。我说那干啥啊我本来就挺喜欢嘛。酒足饭饱,照例唠嗑,又淘了一个玉扳指,一个墨盒,结账。老爷子居然悄没声的把那一大堆盆子打了个七折!临走的时候,友情赠送的除了煎饼,还有一袋他老伴儿炸的焦黄喷香的豆腐泡儿,一盒撒了芝麻紫苏的腌茄子条。盆子太沉,没法拿,老头让小儿子过后给我发的货运……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孔老爷子。
十几年过去了。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现在国内养菖蒲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的老石盆也被许多熟悉的蒲友拿回家摆在了案头,之后虽然又问过孔老爷子的儿子,但是,好像民间真的没有了,收不到了。好在菖蒲是年年绿的——新芽年年发,老根年年长,“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咱们的日子,倒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了。
只是可惜,以后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煎饼,那么香的豆腐泡,腌茄子了。
我常常想念那位孔老爷子。
张老军
“水养灵苗石养根,根苗都在小池盆,青青不老真仙草,别有阳春雨露恩。”这是大才子唐伯虎咏菖蒲的诗句。作为一名蒲迷,十多年来,我收藏了诗中所写的“石养小池盆”百余个,式样朴拙,各有趣味。近日,许多蒲友看了微信照片都来问我这些小石盆的来历,闲来无事,和大家聊聊这段往事,并纪念一位前辈。
先说菖蒲,这种原生于溪涧水石间的多年草本植物,青翠细密,隽逸淡雅,有一种深沉独特的清香。前几年玩菖蒲的人还凤毛麟角 ,其实在中国,它自古就被先民广泛崇拜,一直被称作”仙草”(我老觉得红楼梦里描写天宫的绛珠仙草,也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指的就是它,不过没证据,改天要研究一下)。楚辞中,屈夫子将菖蒲与白芷杜若等同列为名贵香草之一。《神仙传》里,汉武帝夜遇仙人到嵩山采菖蒲,因为“服之长生”。而各种药典对它的记载就更多: “蒲花食之,可以长年,然不易得,开花即祥瑞”,“蒲之根,舂碎泡酒,谓之蒲节酒,饮之增寿”。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对菖蒲极尽钟爱,可说是毫无争议的“文房第一草”。郑板桥、罗两峰、苦瓜和尚、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都常以菖蒲入画。写菖蒲的诗更数不胜数,大文豪苏东坡甚至专门写了一篇《石菖蒲赞并叙》,类似多肉植物入门手册似的,详尽描述菖蒲的种植方法,尤其是石头盆的功用,巨细靡遗,以飨同好。宋代以后,更有了“无菖蒲不文人”的说法,诗人骚客的书房案头里要是不摆上个菖蒲盆,那简直就别在圈里混啦。
再说菖蒲盆。蒲盆以紫砂盆、陶瓷盆最为常见,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钧窑时,说过“此窑惟种蒲盆底佳甚”,可惜佳在何处,已无从考证。除陶瓷紫砂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汉砖盆和老石盆,前者是由古砖挖槽而成:典雅大气,古色古香,日久苔生,意趣盎然。我也曾在十余年间收集了不少汉砖,闲暇时自己动手凿蒲盆,那个累并快乐着啊,可费了不少紫药水和创可贴,并被我老妈严词痛斥……这事改天咱们别文另论,今天先说老石盆。
老石盆其实各地民间都有,是历代石匠凿刻出来的石质盆状日用器具,大小精粗不等。最早出现的是加工粮食的石臼,后来大中型的石槽常用来喂牛马等牲畜,小型石盆多是饲鸡鸭家禽。这种盆一般来说,材质都很普通,我们这里叫它老青石,雕工也仅是实用而已。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觉得谈不上欣赏价值。不过现在也有人收来摆在庭院里做水景,养金龟,种铜钱草,算一种怀旧的情调吧。后来,因为喜欢盆景和文玩,我也见过一些稍精美些的石盆,多是养金鱼种莲花的,但比较大,也深,形制规矩,无甚出奇。所以,十几年前吧,在我玩崖柏之前,为了去看孔庙的柏树,第一次去了曲阜,春光明媚,顺脚又奔泰山后山的桃花峪,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在一个光线黯淡的小古董店里,第一次见到一堆小巧古朴的老旧石盆,盈盈一握,精致可人,我端详摩挲许久,委实猜不出是干什么用的。养“碗莲”的?也不像。
古董店老板是个满脸皱纹小眼儿亮晶晶的小干巴老头,白布褂子敞着怀(后来发现他冬天棉袄也敞着,真抗冻),长得跟陈洪绶画里的古人似的。他蹲在门口不紧不慢卷纸烟,笑嘻嘻很有兴致地看我抓耳挠腮猜半天,直到等一群叽叽喳喳的放学小屁孩都散净了,才得意地大声告诉我答案:“羊唱扑滴”!
我他妈听了四遍才反应过来。
然后就有点小激动了:啊,这就是养菖蒲的老石盆啊!小时候我爷爷喜欢鼓捣点老的小玩意,那时候没啥闲钱,就是收些破烂儿,偶尔在集市上买点块儿八毛的碎瓷拓片旧字画。其中一本扬州八怪,里面有张金冬心的菖蒲,是我爷爷的最爱,打了点浆糊贴在堂屋墙上。我写作业一抬头就是它,从小看到大,后来被灶火熏得黄黄的了,怪不得这盆子恁般眼熟!
那堆老石盆一共七个还是八个,老头要价倒不贵,但一分钱不能商量。他说这种石质这种工艺的老盆就附近这地界儿有——是孔老夫子一个支脉,圣人之后嘛,自古出文人的地方,书香门第,耕读传家,有养菖蒲的传统,家家都养,每个盆都不只上百年了。不过这些年没人懂菖蒲了啊!老头感叹,这盆卖一个少一个,很难再收上来了。蹭了点烟和茶,我和老爷子聊了半下午,算算腰里盘缠还够,几个盆子我就都拿了。挺沉,雇了个破三轮颠去长途汽车站,老头友情赠送我一沓比石盆还硬的小米面煎饼,磨了一路牙——别说,还挺香。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路过泰安曲阜,只要有空,每次都去那个小店坐坐,和老爷子聊会儿天。反正他有的是空,一天也没俩客人进屋。有时候我买他个烟嘴,有时淘换给他一对儿核桃,贸易额最大没有超过五百元儿的。但走的时候,总会带几个老石盆,也不多——每次他都说就剩这两个了!就剩这三四个了!搞得挺珍稀似的,然后再送我一沓煎饼,替我叫好三轮车,讲好价:十五块!一定送到站里头!
买回家的老盆子陆续派上用场了,种兰花,种碗莲,种黑松和崖柏的迷你小盆景,当然最多的是菖蒲,反正种啥吧都好使,沉甸甸的青灰老盆沧桑雅致,石质又透水又存水又不不积水,而且湿了以后,黑黝黝古玉一样,又容易生苔藓,苔色碧绿如一层茸茸翠羽,挺有个意思。那时候玩菖蒲的人极少,我也没什么经验,但从小喜欢摆弄这些东西,胸无大志,玩物怡情,没事儿查查古书资料,反复改变土性,光照,水量,摸索着来。好在菖蒲这东西也不难养,老石盆的质地又相宜,很快就满家都绿盈盈的碧草摇曳,小树婷婷了。
当然,养活是一回事,养好是另一回事,学问挺深,还得研究。关于菖蒲,实在有不明白的,我就打电话问问那位老爷子,他不是老吹自己菖蒲专家吗。但是老爷子渐渐更耳背了,电话交流真有点费劲,鸡同鸭讲鹅插话,我把话筒离耳朵一尺远,有时候把我妈在旁边笑得都不行不行的。比如他告诉我这种石头当地老辈人都叫它“老青岩”(我以为是老亲爷,百度也度不到,后来也的确证实和我上面说的老青石完全不是一个石种,差别巨大:他们这种石头软而沉,可以做成石头炉子,柔韧不怕火烧,而老青石就不行了,硬而脆,火一烧就成石灰了),他说这个石头特别特别古老,太古咒儿时期的(他还知道太古宙!),什么颜色都有,但是只有灰青的做菖蒲盆才好看,才好养!他还说这石头全中国哪儿都没有,就桃花峪附近有,外国是加拿大和南非一个什么犄角旮旯的地方才有(他还知道加拿大和南非)。他还说,他大儿子就在加拿大留学,去年娶了个洋媳妇,老是打电话求他去玩,他才不稀罕去呢,他老了,万一死在外边可怎么办?!他早就给自己找了个好地方,依山傍水还朝阳,哎呀那地方太好了,美!还有一丛一丛的野菖蒲……
不几年,家里盆子越来越多,来了客人有喜欢的,临出门就顺走一个,回去当镇纸烟灰缸的也有,摆书桌上放手串曲别针的也有,但是没有一个养菖蒲的:不就是草吗?路边多的是。倒是有一位来我们大学交流的日本老师是内行,一见就说“啊,菖蒲盆!”。我算遇到知音了,拉着他聊,聊起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渐渐式微,而传到日本似乎反而愈来愈兴盛,无论服饰饮食,茶道武术,琴棋书画乃至文字、礼仪、建筑、儒释道、心学、孙子兵法、诗词歌赋甚至三国志的电子游戏……不行了跑题了,还是说菖蒲。
这位日本友人点头哈腰告诉我,日本早在公元十七世纪出版的《日本岁时记》中,就有介绍菖蒲节的文字:“国俗,今日食粽,饮菖蒲酒。”那说的是农历五月初五:菖蒲节,其实就是中国的端午节啊,如今,它和人日节、上已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一道,已经合称为日本五大民间传统节日了,不知道以后哪天会不会也要去申遗吗呵呵……他说,菖蒲在日本已不仅仅是诗画的题材,还是许多文化现象的“喻体”:用菖蒲编成的表示思念的发饰,叫“菖蒲蔓”;菖蒲叶泡在澡盆中沐浴,叫“菖蒲汤”;在房檐插上菖蒲,叫做“菖蒲葺”,据说可以求福去邪驱鬼;而且,由于在日本语中“菖蒲”的发音和“尚武”类似,一到端午,男孩子就把菖蒲编成的大刀插在腰间,到了江户时代安永年间,日本借用中国“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将端午节定为男孩节,家家户户都挂上彩纸做的大鲤鱼,五彩斑斓,迎风飘舞,祝愿男孩们勇敢忠诚,出人头第……后来又讲到园艺,从苏州园林到日本枯山水,日本文士匠人养殖菖蒲及制作蒲盆:各种石质,各种工艺,之精细,之专业,之痴迷,娓娓道来,大开眼界。虽然有朋远来,促膝谈心,有共同爱好和话题乃一大乐事,但不知怎么,我还是微微觉得心情有点复杂。
无巧不成书,和这位日本人会面后不久,我又碰到一群日本人。就在那个小古董店街口,我刚下车,就看见一队游客,是来爬泰山路过的吧,非常典型的日本游客装束:无论男女,都是米白色或浅卡其色衣服,圆的布帽子,说话声音很小,很干净,很文明,正通过导游,和那个敞着扣子的老爷子谈论地上一堆盆(那堆特别多,可能是刚收来一批被他们碰上了),我一走近,老头突然站起来指着我如释重负大声吆喝:对对,就是他!大军!这是他订的!钱都交了!不好意思啊各位……
后来我真的把那一大堆盆子都买了。老头说其实我不用买那么多,随便,刚才就是不舍得卖。我说那干啥啊我本来就挺喜欢嘛。酒足饭饱,照例唠嗑,又淘了一个玉扳指,一个墨盒,结账。老爷子居然悄没声的把那一大堆盆子打了个七折!临走的时候,友情赠送的除了煎饼,还有一袋他老伴儿炸的焦黄喷香的豆腐泡儿,一盒撒了芝麻紫苏的腌茄子条。盆子太沉,没法拿,老头让小儿子过后给我发的货运……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孔老爷子。
十几年过去了。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现在国内养菖蒲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的老石盆也被许多熟悉的蒲友拿回家摆在了案头,之后虽然又问过孔老爷子的儿子,但是,好像民间真的没有了,收不到了。好在菖蒲是年年绿的——新芽年年发,老根年年长,“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咱们的日子,倒过得也越来越有滋味了。
只是可惜,以后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煎饼,那么香的豆腐泡,腌茄子了。
我常常想念那位孔老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