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部)
川端康成《雪国》(创作期:1935—1947)
谷崎润一郎《细雪》(1948)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
安部公房《砂女》(1962)
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
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987)
印度(2部)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
阿伦德哈蒂·罗易《卑微的神灵》(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奥兹《我的米海尔》(1968)
摩洛哥(1部)
塔哈尔·本·杰伦《神圣的夜晚》(1987)
南非(1部)
娜汀·戈迪默《我儿子的故事》(1990)
美国(21部)
1、罗伯特·佩·华伦《国王的人马》(1946)
2、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1948)
3、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4、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1952)
5、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1957)
6、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1957,又译《伙计》)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1958)
8、约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1960—1990)
9、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10、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1962)
11、楚曼·卡波第《冷血》(1966,又译《凶杀》)
12、库尔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1969)
13、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14、约翰·欧文《加普的世界》(1978,中译为《诱惑》)
15、威廉·斯泰伦《苏菲的抉择》(1979)
16、艾丽丝·沃克《紫颜色》(1982)
17、威廉·肯尼迪《斑鸠菊》(1983,中译为《铁草》)
18、拉里·麦克默特里《孤独鸽》(1986)
19、托妮·莫里森《宠儿》(1987)
20、E.L.多克特罗《比利·巴思格特》(1989)
21、简·斯迈利《一千英亩》(1991)
加拿大(2部)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1992)
卡萝尔·希尔兹《斯通家史札记》(1995)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人物。
澳大利亚(3部)
帕特里克·怀特《人树》(1955)
汤玛斯·肯纳利《辛德勒的名单》(1982)
彼得·凯里《奥斯卡和露辛达》(1988)
英国(9部)
伊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