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骊山老母 《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
骊山老母其处”的记载。《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母称为“骊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骊山一带之故,“骊山女亦为天子, 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骊山乃老母炼石补天之座骑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温汤,供人民沐浴,能医治多 种皮肤顽症,故曰神汤,亦是老母之圣德也。骊山老母不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远古尊神,民间祭祀老母的活动也由来已久。农历正月二十日民间制作面饼是为纪念老母炼石补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骊山老 母庙会,历时五天,届时,各地香客、民众数万人上山朝拜、祭祀这位功德无量的远 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1] 老母殿,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南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巅,据殿内现存之《创修山路碑》记载,始建于秦。唐初重建,时称老母祠。 老母殿整体建筑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三仙殿内供奉被尊为“福寿、治眼、授子”三位女仙云宵、琼宵、碧宵之神像。主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女娲)金身神像。明崇祯八年在主殿后增建藏经楼一座五间两层(民国年间已毁,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七年曾对总体建筑进行过较 大修缮,故现有建筑基本属于明清格局,占地面积八千余平立米。建国后虽进行过两次维修,但原貌未变。近几年,道观对殿前平台、道路进行了彻底整修,新修 了进殿石台阶路。 [1] 老母殿内现尚保存有明万历十六年铸之铁锅、铁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铸之铁磬一个。主殿内存有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立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记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骊山脚下遇老母为其传授《阴符经》的经过。 老母殿自古以来就是骊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骊山老母是我道教供奉的一位远古尊神。[1] [1] 骊山老母殿 骊山老母殿,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相传骊山老母曾在此山炼石补天,并于唐玄宗时在此山之下向李筌传授《阴符经》秘义,老母仙逝之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 (今陕西蓝田县境内),又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娲祠,以为纪念,后人逐渐改称曰老母殿。此殿坐北面南,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前殿及配房,后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塑像,并藏有唐代所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碑文记载了唐代学者李筌在骊山脚下逢老母传授《阴符经》秘义的经过。山门内两侧置有铁锅、铁缸各一口,均为明代所铸造。殿外山峰秀丽,风景优美,是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古迹之一,为陕西省道教重点宫观。[1] 神话传说 《薛丁山与樊梨花》描述通天教主受到其门人(野熊仙、黑风怪)的误导,出手摆了“铁仙阵(诸仙阵)”(其实就是封神演义里的诛仙阵改良版),与黎山老母等众仙对抗破阵之事。 由此可见黎山老母为阐教的一员[1]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1]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1]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1]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如传说中的白素贞(白娘子)和女将樊犁花,都是黎山老母的弟子。[1]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湡,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亦有其人,非乌有也。” 《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略云: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
骊山老母 《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
骊山老母其处”的记载。《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母称为“骊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骊山一带之故,“骊山女亦为天子, 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骊山乃老母炼石补天之座骑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温汤,供人民沐浴,能医治多 种皮肤顽症,故曰神汤,亦是老母之圣德也。骊山老母不仅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远古尊神,民间祭祀老母的活动也由来已久。农历正月二十日民间制作面饼是为纪念老母炼石补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骊山老 母庙会,历时五天,届时,各地香客、民众数万人上山朝拜、祭祀这位功德无量的远 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1] 老母殿,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南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巅,据殿内现存之《创修山路碑》记载,始建于秦。唐初重建,时称老母祠。 老母殿整体建筑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三仙殿内供奉被尊为“福寿、治眼、授子”三位女仙云宵、琼宵、碧宵之神像。主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女娲)金身神像。明崇祯八年在主殿后增建藏经楼一座五间两层(民国年间已毁,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七年曾对总体建筑进行过较 大修缮,故现有建筑基本属于明清格局,占地面积八千余平立米。建国后虽进行过两次维修,但原貌未变。近几年,道观对殿前平台、道路进行了彻底整修,新修 了进殿石台阶路。 [1] 老母殿内现尚保存有明万历十六年铸之铁锅、铁缸各一口,老母像前有明代铸之铁磬一个。主殿内存有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立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记述了唐代著名道士李筌在骊山脚下遇老母为其传授《阴符经》的经过。 老母殿自古以来就是骊山上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骊山老母是我道教供奉的一位远古尊神。[1] [1] 骊山老母殿 骊山老母殿,道教宫观。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相传骊山老母曾在此山炼石补天,并于唐玄宗时在此山之下向李筌传授《阴符经》秘义,老母仙逝之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 (今陕西蓝田县境内),又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女娲祠,以为纪念,后人逐渐改称曰老母殿。此殿坐北面南,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山门、前殿及配房,后院主要有大殿及左右道舍等。主殿老母殿内供奉骊山老母塑像,并藏有唐代所立《骊山老母授经碑》一通,碑文记载了唐代学者李筌在骊山脚下逢老母传授《阴符经》秘义的经过。山门内两侧置有铁锅、铁缸各一口,均为明代所铸造。殿外山峰秀丽,风景优美,是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古迹之一,为陕西省道教重点宫观。[1] 神话传说 《薛丁山与樊梨花》描述通天教主受到其门人(野熊仙、黑风怪)的误导,出手摆了“铁仙阵(诸仙阵)”(其实就是封神演义里的诛仙阵改良版),与黎山老母等众仙对抗破阵之事。 由此可见黎山老母为阐教的一员[1]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1]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1]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1]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如传说中的白素贞(白娘子)和女将樊犁花,都是黎山老母的弟子。[1]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湡,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亦有其人,非乌有也。” 《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略云: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