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吧 关注:13贴子:126
武术就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汉族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苗族等也有各自特色的武术流派。武术的起源源远流长,在民间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至秦汉形成流派,并有著作记载。历经千年发展,武术终于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清代统治者禁止民间结社练武﹐民间只能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民国期间随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武术又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各种形式的拳社。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5-19 08:58回复
    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攻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5-19 08:5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一些朴素的攻防概念则从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产生出来。武术的雏形则与阶级、国家产生之后的战争有关。到秦汉时手搏、剑道已经很盛行。唐代兴武举,促进了练武活动。宋代开始有了使拳、踢脚、弄棍、掉刀、打套子等表演,宫廷中则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项目。武术从此渐以套路运动为主。员明清时代,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5-19 08:59
      回复
        武术是以肉体与冷兵器互相格斗的技术,前者之内容为锻链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对手,种类分为踢打拿摔四大类;后者之内容,族繁不及备载。发明火枪(musket)前,兵器为以刀枪棍剑鞭镖锤矛钯等冷兵器为主,另有不常见之奇兵;发明火枪后,冷兵器逐渐被淘汰。火枪的发明,间接导致以冷兵器与肉体为武器的攻击技术在战场上势微,而仅存于警察、公安、保全业与军中特种部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5-19 08:59
        回复
          “武术”这词语,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颜延之(384~456)做了首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但是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此词后来还有在明朝用。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自幼好武术。”也称功夫。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5-19 09:00
          回复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19 09:00
            回复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5-19 09:01
              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19 09: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5-19 09:01
                  回复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5-19 09:02
                    回复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5-19 09:05
                      回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5-19 09:05
                        回复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5-19 09:05
                          回复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5-19 09: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5-19 09:06
                              回复